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楼南泉

增加 80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楼南泉  (科学家)| 圖像 = [[File:楼南泉.jpg|缩略图|center|[http://img.jiaodong.net/pic/0/10/11/05/10110564_075032.jpg 原图链接] [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08/01/05/010152342.shtml 来自胶东新闻中心]]]|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22年12月13日| 出生地点 = 浙江省杭州市|逝世日期 = 2008年1月3日(86岁 )| 國籍   = 中國| 别名 = | 職業     = 物理化学家| 活跃时期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楼南泉''',(1922年12月13日-2008年1月3日), 物理化学家,[[ 浙江]][[ 杭州]] 。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为南京工业大学)。长期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组建和领导了中国第一个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 推动了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学科的发展。建国初期,为解决国家急需,主持和承担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以及固液体火箭推进剂配方及燃料的重大研究项目。在催化剂、反应工艺和理论的研究方面也有研究成果。曾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所长。物理化 研究员,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 学家 。后任 。1991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 院士 。<ref>[http://www.gerenjianlijiaodong.comnet/Mingrennews/03system/epc2osk4967s9rm2008/01/05/010152342.html shtml 中科院士 楼南泉 在辽宁大连病逝 享年86岁  ], 名人简历 胶东新闻,2008-01-05 </ref>
==简介==
楼南泉1922年12月13日生于浙江杭州, 2008年1月3日逝世。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早年从事崔化反应及异相催化理论研究,在CO+ H2合成液体燃料研究中与他人合作获得重要成果。20世纪60年代参与主持固体和固液火箭推进剂研究和发动机燃烧试验,研制成功过氯酸甲基六次甲苯四胺推进剂药柱。70年代合作开展了中空纤维反渗透膜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取得有效成果。1978年以来,创建并领导了中国第-一个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 在国内率先建造了大型交叉分子束装置和其他多套精密的研究设备。利用分子束和激光技术深入探讨了金属原子与多种氧化物的反应动态学,在反应机理、新生产物态分布和能量配置、分 子间传能以及分子空间取向在反应动态学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近年开展有关飞秒激光控制化学反应的研究。"分 子束反应动力学和分子传能”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982年、1986年、 1994年分别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均为第一 完成人)。<ref>[http://casad.cas.cn/sourcedb_ad_cas/zw2/ysxx/ygysmd/200906/t20090624_1809934.html  楼南泉--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 ] </ref>
==个人简历<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3/epc2osk4967s9rm.html 楼南泉  ],名人简历 </ref>==
1922年12月13日 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创建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基地===
[[File:楼南泉3.jpg|缩略图|左|[http://www.kepu.dicp.ac.cn/photo/04zj/pic13lnq02.jpg   原图链接] [http://www.kepu.dicp.ac.cn/doshow3.php?id=42 来自科普园地]]]
1978年,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年过半百的楼南泉回到了研究岗位。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基础研究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楼南泉根据当时国际上物理化学领域的发展趋势,敏锐地觉察到分子反应动力学将成为国际上倍受重视的新兴学科,但由于其耗资大、风险大、难度大,因而这一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在中国还无人问津,楼南泉以非凡的气魄和决心倡议在国内开展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1978年,在全国科学规划讨论中,他率先倡导在国内开展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并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组建和领导了国内第一个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建造了中国第一代分子束反应实验装置,开展分子束反应动力学和分子传能的研究。1979年,他和[[曾宪康]]研究员首次代表中国化学家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第七届国际分子束会议,第一次把中国人的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报告传递到国外。在这次会议上,他被聘任为国际分子束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又带领全室人员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交叉分子束装置,并在研究中应用了先进的激光技术,实现了在单次碰撞条件下开展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工作,获得了一批令人兴奋的结果。在反应机理、反应截面、产物的态分布、分子间传能和产物分子空间取向等方面均取得创新成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部分成果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荣获1982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培养学子,倾注心血===
[[File:楼南泉1.jpg|缩略图|左|[http://www.kepu.dicp.ac.cn/photo/04zj/pic13lnq05.jpg   原图链接] [http://www.kepu.dicp.ac.cn/doshow3.php?id=42 来自科普园地]]]
楼南泉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远在文化大革命以前,他就开始培养研究生。“文革”以后他大力推荐了一批中年骨干到国外进修,使他们成为年轻一代学术带头人。楼南泉认为,优秀人才是实验室持续发展的动力,更是科研创新的保证。正因为如此,他不顾年事已高,孜孜不倦地为培养年青一代倾注心血。
楼南泉从1960年开始,就指导培养了2名研究生。八十年代,他培养出大连化物所的第一位物理化学学科的博士研究生。迄今为止,共指导培养了硕士15名,博士20余名。他们中的不少人目前仍然活跃在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大多数人已成为该领域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晚年心愿===
[[File:楼南泉2.jpg|缩略图|右|[http://www.kepu.dicp.ac.cn/photo/04zj/pic13lnq06.jpg   原图链接] [http://www.kepu.dicp.ac.cn/doshow3.php?id=42 来自科普园地]]]
'''晚年心愿:身体好,多带些博士生'''
楼南泉在大连化物所辛勤耕耘了近60个春秋,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物理化学的科学研究事业。
==参考资料==
[[category:科学家]][[category:物理学家]][[category:化学家]]
10,42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