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平頜鱲

增加 2,250 位元組, 1 年前
辨識特徵
外型延長而側扁。腹部圓,無肉稜。頭較大。吻部略突。眼中大,偏上位。口斜裂,上頜骨末端僅達眼前緣下方。無鬚。體被中大型的圓鱗;側線完全而向下彎曲。各鰭均無硬棘。成熟雄魚的臀鰭末端游離呈條狀。體背側呈淡青褐色,體側及腹側呈銀白色。雄魚的體側有10條具藍綠色光澤之橫帶,帶間有粉紅色斑紋,幼魚及雌魚較不明顯。<ref>[https://www.wikiwand.com/zh-hk/%E5%B9%B3%E9%A0%9C%E9%B1%B2 平頜鱲],Wikiwand</ref>
 
==關於平頜鱲==
早期被學者認為共有三種,即與日本同名的平頜鱲(Zacco platypus)與丹氏鱲(Z. temminckii) 以及臺灣特有種粗首鱲(Z. pachycephalus)。
 
1986年, 曾晴賢指出丹氏鱲是錯誤鑑定,並不存在於臺灣。而臺灣的平頜鱲被部分學者認為應該是長鰭鱲(Z. evolans) 的錯誤鑑定。直到2005年,陳義雄與張詠青合著的《臺灣淡水魚類圖鑑》始將臺灣產的原生溪哥歸到馬口鱲屬, 並且在2009年發表一個產於臺灣南部的新種-高屏馬口鱲(Opsariichthys kaopingensis)。至此,臺灣所產原生溪哥物種的分類已經釐清,除了高屏馬口鱲,臺灣原生的溪哥尚有分布於西部與東北部的粗首馬口鱲(O. pachycephalus)以及北部的長鰭馬口鱲(O. evolans)。
 
2006年,馬國欽等人利用分子親緣鑑定技術,意外發現臺灣的淡水河族群存有和日本琵琶湖同源的平頜鱲(本文之後稱日本溪哥)族群,恰巧和引進臺灣的日本香魚來源相同。然而,當時文獻上並無明確的放流記載;因此, 有專家推測日本溪哥的魚卵極可能夾雜在日本香魚卵當中,意外地被放流到臺灣的新店溪一帶。也有可能是當時流行飼養溪魚的水族養殖業者引進臺灣,或是後來民間人士的宗教放生活動所致。亦有學者認為臺灣的確尚存著本土的平頜鱲族群。就像香魚和雜頭翁的雜交例子,這也是一個需要釐清的歷史事件。
 
臺灣產的溪哥無論外形與遺傳上均與日本溪哥有所不同。2010年王晨帆、王弘毅等學者根據型態以及DNA的研究發現:臺灣的河川存在日本溪哥與臺灣兩種溪哥的雜交個體。人為引進的日本溪哥, 竟能夠和臺灣原本互不雜交的兩種溪哥,分別產生出雜交後代!進一步翻閱日本水產文獻, 在日本各地已陸續發現有平頜鱲與其他近緣屬(種)的雜交個體。這些非自然現象,主要起因於人為水利工程,改變了適合生存的棲地溫度或發生棲地匯合,增加了物種間雜交繁殖的機會。<ref>[https://www.biodiv.tw/popscience-20210708105611 平頜鱲],Popular Science</ref>
==視頻 ==
33,04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