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吴派

大小無變化,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董其昌所提倡的“笔墨神韵”(古代的“气韵生动”的新解释),用他们自己的话,是“虚和萧散”、“不食人间烟火”(陈继儒语),用他们同时人的话,是“清丽媚人”,所以,实际上是一种柔弱的趣味。他的书法也表现了相同的风格。所以,他在绘画中所主张的还不是书法和绘画的用笔用墨在技术上和风格表现上的关联性。但他更提倡一种特殊的风格。
 
明清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在固定的题材范围内不断的有意识的形成许多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相互之间是以笔墨表现形式的不同体系和不同风格作为区别的标准的。它们把绘画的历史过程当作了只是形式的因素(皴法、线纹、水墨渲淡、着色等)的变化与演变,忽略或否认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论点,不是把艺术当作对于生活真实的一种认识形式,而且用这样的思想从事多方面的实践,这种思想对数百年来绘画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代表人物==
 
董其昌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书画家。
 
早年在平湖城西门冯大参家坐馆当过塾师,爱好参禅曹洞宗,与新埭镇泖口陆兆芳友好。隆庆五年(1571年)十七岁参加松江府会考,因松江知府[[衷贞吉]]认为董写字太差,只得第二名,从此发愤临池,从学于[[陆树声]]、[[莫如忠]]等,得益不少。万历七年(1579年)参加南京乡试,见[[王羲之]]《[[官奴帖]]》唐摹本,惊叹不已。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明清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在固定的题材范围内不断的有意识的形成许多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相互之间是以笔墨表现形式的不同体系和不同风格作为区别的标准的。它们把绘画的历史过程当作了只是形式的因素(皴法、线纹、水墨渲淡、着色等)的变化与演变,忽略或否认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论点,不是把艺术当作对于生活真实的一种认识形式,而且用这样的思想从事多方面的实践,这种思想对数百年来绘画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代表人物==
 
董其昌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书画家。
 
早年在平湖城西门冯大参家坐馆当过塾师,爱好参禅曹洞宗,与新埭镇泖口陆兆芳友好。隆庆五年(1571年)十七岁参加松江府会考,因松江知府[[衷贞吉]]认为董写字太差,只得第二名,从此发愤临池,从学于[[陆树声]]、[[莫如忠]]等,得益不少。万历七年(1579年)参加南京乡试,见[[王羲之]]《[[官奴帖]]》唐摹本,惊叹不已。
 
万历十七年(1589年)第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礼部左侍郎田一俊病故,护丧到田氏的家乡福建,万历二十年(1592年)春,获授翰林院编修。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皇长子[[朱常洛]]出阁讲学,充任讲官。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任湖广按察司副使。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出任湖广提学副使。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即位,为太常寺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1622年),参修《泰昌实录》。天启五年(1625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天启六年(1626年)辞官。崇祯四年(1631年)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同阉党阮大铖过从甚密。崇祯九年(1636年)八月病逝。谥文敏,后世又称[[董文敏]]。著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
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幼时聪敏,其父“口授以《大学》,率能成诵”,万历已卯年(1579年)参加乡试,为文放纵不羁,当时主考官郝敬赏识其才,录取为第二十五名,称:“天下那得如此好秀才。”万历二十年(1592年)三甲二十二名进士,任九江推官、西华知县。官至太仆少卿。归隐后,以著述、鉴藏自娱。《明史·文苑传》称“恬澹和易,与物无忤。”
 
精鉴藏,世称“博雅君子”。擅绘画,绘《[[宿迁水溢图]]》轴,又以《[[南西厢记]]》闻名,陆采说:“李日华取实甫之语,翻为南曲,而措词命意之妙几失之矣。”。又有《[[恬致堂集]]》、《[[槜李丛谈]]》、《[[书画想象录]]》、《[[紫桃轩杂缀]]》、《[[味水轩日记]]》、《[[六砚斋笔记]]》、《[[梅墟先生别录]]》、《[[恬致堂诗话]]》等书,钱谦益在《[[恬致堂集]]》作《序》称:“文章者,天地英淑之气与人之灵心结习而成者也。与山水近,与市朝远;与异石古木哀吟清唳近,与尘壒远;与钟鼎彝器法书名画近,与时俗玩好远。故风流儒雅、博物好古之人,文章往往殊邈于世,其结习使然也。”。后人称李日华有“两多”,著作多、别号多。崇祯八年(1635年)卒。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精鉴藏,世称“博雅君子”。擅绘画,绘《[[宿迁水溢图]]》轴,又以《[[南西厢记]]》闻名,陆采说:“李日华取实甫之语,翻为南曲,而措词命意之妙几失之矣。”。又有《[[恬致堂集]]》、《[[槜李丛谈]]》、《[[书画想象录]]》、《[[紫桃轩杂缀]]》、《[[味水轩日记]]》、《[[六砚斋笔记]]》、《[[梅墟先生别录]]》、《[[恬致堂诗话]]》等书,钱谦益在《[[恬致堂集]]》作《序》称:“文章者,天地英淑之气与人之灵心结习而成者也。与山水近,与市朝远;与异石古木哀吟清唳近,与尘壒远;与钟鼎彝器法书名画近,与时俗玩好远。故风流儒雅、博物好古之人,文章往往殊邈于世,其结习使然也。”。后人称李日华有“两多”,著作多、别号多。崇祯八年(1635年)卒。
 
==艺术特色==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