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吴派

增加 1,346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是中国画流派之一。明代中、晚期代表画派 。明中期画坛以{| class="wikitable" align=" 吴门画派right" 为首,晚期则推崇|-| style=" 松江画派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松江原属 '''<big> 地,后人遂合称两 </big>'''|-|<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62262da203db03e5.jpg width=" 吴派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402762&sid=6616424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在太湖流域一带风靡一时 align= center| 。代表画家有董其昌、陈继儒、周天球、莫是龙、李日华、项圣谟、卞文瑜等,董、陈两人为此派中坚。'''<big></big>'''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吴派|-
职业诗人|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吴派
 
职业;诗人
代表作品 《婉娈草堂图》
所处时代 明朝
目录1概述2历史沿革3南北宗论4代表人物5艺术特色6影响折叠编辑本段概述(图)吴派(图)吴派|}
''' 吴派 自嘉靖以后成为最有势力的 '''是中国 ,出现很多 之一。明代中、晚期代表 而至万历、崇祯年间 明中期画坛以" 门画 又复区别 " 首,晚期则推崇" 松江 (董其昌)、华亭(顾正谊、莫廷韩等)、云间(沈士充、陈继儒等)、苏 画派" 。 (赵左、蒋霭等)各 江原属吴地,后人遂合称两 ,吴梅村曾 明末 " 吴派 的名 "。在太湖流域一带风靡一时 。代表 画家 作画中九友歌。“画中九友”为 有[[ 董其昌 ]] 王时敏 [[陈继儒]] 王鑑 [[周天球]] [[莫是龙]]、[[ 流芳、杨文骢、程嘉燧 日华]] 张学曾 [[项圣谟]] [[ 卞文瑜 ]]等,董 邵弥。而自王时敏、王鑑以后,由云间 陈两人为此 派中 又分出娄东派 这些分支的 <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04/07/29311819_556081084.shtml 吴门四家之文徵明 派主要的区别是在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诸前代画师的笔墨之间各有所偏好 作欣赏] 因而在笔墨的运用上各 360doc个 有所不同,互相区别为不同的派别,具体他说明了那一时期对于笔墨等形式因素的重视。图书馆 2016-05-4</ref>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图)吴派(图)吴派==概述==
宣德(1426~1435)年间,苏州诞生了 开宗大师沈周,继起者有文徵明、唐寅、仇英,他们在艺术上较全面地继承了宋元 自嘉靖 来的优秀传统,并形 各自 为最有势力 独特风格 画派 开创一代新风,取代院体和浙派 出现很多画家。 占据画坛主位, 至万 时150多 、崇祯 。画史将 间吴派又复区别为松江(董其昌)、华亭(顾正谊、莫廷韩等)、云间( 士充 陈继儒等) 苏松(赵左 仇并称 蒋霭等)各派,吴梅村曾 吴门四家或 四家,为 派的 代表 画家 作画中九友歌 这4位 家虽同 中九友”为[[董其昌]]、[[王 崛起于苏州,但风格迥异,各有师承。沈周因家 敏]]、[[王鑑]]、[[李流芳]]、[[杨文骢]]、[[程嘉燧]]、[[张 渊源,并受杜琼等前辈熏陶,主要承元代 曾]]、[[卞 人画衣钵,以简练浑厚 瑜]] 苍劲雄健的粗笔画见长 [[邵弥]] 文徵明从学沈周,并吸取赵孟頫 而自王时敏 、王 蒙画法 鑑以后 以缜密工致、文静清秀古雅 由云间派中又分出娄东派。这些分支 细笔 著称。他们两人 主要 发展了元 的区别是在[[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诸前 文人 传统 师的笔墨之间各有所偏好 注重 因而在 笔墨 表现,强调感情色彩和幽淡 意境 运用上各人有所不同 追求平淡自然、恬静平和 互相区别为不同 格调,其画风奠定了吴门 的基调。唐寅是位落魄文人 与文徵 具体他说 同为沈周学生,但也从学 了那一时期对 周臣;他的山水画主要师承李唐、刘松年,并适当融汇文人画技法,形成 法挺健细秀, 色淋漓融和、风格谨严而清逸的艺术特色。仇英出身工匠,初学周臣,后悉心临摹历代名迹,尤着力于刘松年、赵伯驹,善作精细鲜丽 等形式因素 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唐、仇两人均从南宋院体绘画入手,并远追北宋名家, 重视 主题、结构,讲究真景实感,造型准确,笔墨谨严,风格柔韵雅秀,其艺术行利兼备,雅俗共赏
折叠编辑本段南北宗论(图)吴昌硕作品(图)吴昌硕作品==历史沿革==
宣德(1426~1435)年间,[[苏州]]诞生了吴门派开宗大师[[沈周]],继起者有[[文徵明]]、[[唐寅]]、[[仇英]],他们在艺术上较全面地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并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开创一代新风,取代院体和浙派而占据画坛主位,历时150多年。画史将沈、文、唐、仇并称为吴门四家或明四家,为吴门派的代表画家。这4位画家虽同时崛起于苏州,但风格迥异,各有师承。沈周因家学渊源,并受杜琼等前辈熏陶,主要承元代文人画衣钵,以简练浑厚、苍劲雄健的粗笔画见长。文徵明从学沈周,并吸取赵孟頫、王蒙画法,以缜密工致、文静清秀古雅的细笔画著称。他们两人主要发展了元代文人画传统,注重笔墨表现,强调感情色彩和幽淡的意境,追求平淡自然、恬静平和的格调, 画风奠定了吴门派的基调。唐寅是位落魄文人,与文徵明同为沈周学生,但也从学于周臣;他的山水画主要师承李唐、刘松年,并适当融汇文人画技法,形成笔法挺健细秀,墨色淋漓融和、风格谨严而清逸的艺术特色。仇英出身工匠,初学周臣,后悉心临摹历代名迹,尤着力于刘松年、赵伯驹,善作精细鲜丽的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唐、仇两人均从南宋院体绘画入手,并远追北宋名家,重视主题、结构,讲究真景实感,造型准确,笔墨谨严,风格柔韵雅秀,其艺术行利兼备,雅俗共赏。董其昌==南北宗论==
董其昌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思训、昭道)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珪)辈;南宗则王摩诘(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同)、郭忠恕、董(源)、巨(然)、米家父子(芾、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慧能)之后有马祖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神秀)微矣。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色,迥出天机,笔思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子、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南北宗论”其内容主要是:①山水画自唐代以来就分为南宗和北宗。②南宗高于北宗。③绘画艺术发展史上最根本的问题是形式的因素(皴法、线纹、水墨渲染,着色等)的承继与演变。
(图)吴派(图)吴派 认为山水画自唐代以来就按照笔墨技法的风格已经自行区别为对立的两派是不符合历史上的真实的情况的。 [[ 王维 ]] 在唐代并没有能够居于那样重要的地位以至于与李氏父子并立。而且历代山水画在用笔的方法上也不是有这样严格划分的两派。赵伯驹兄弟的青绿和马夏的水墨也不能井为一派,而赵斡、郭熙更不宜于(按照董其昌的标准)划归北派。如果把董其昌几次谈到南北宗问题的议论合并在一起看,并与他的好友陈继儒的相类似的意见相比较,可以看出他们排列的南北宗的两派画家人名的系列是漏洞百出的。至于明代的沈、唐、文等人的用笔方法也不是所谓的“南宗正传”,明代其他的评论家早已指出他们和南宋画家(即董其昌所说的“北宗”)的密切关系。
“南北宗论”的流行造成很多对于绘画史发展的错误观念。
有人认为“南北宗”的“南宗”发达于长江流域,”北宗”发达于黄河流域,是地域上的南北;也有人认为“南宗”既高于“北宗”就说明南方长江流域的山水画艺术比北方黄河流域更发达。这是 [[ 董其昌 ]] 所没有主张过的,也是缺乏根据的。在董其昌的理论中所提到的“南宗”画家: [[ 王维 ]] [[ 荆浩 ]] [[ 关同 ]] [[ 李成 ]] [[ 郭熙 ]] [[ 米莆 ]] 都不是长江流域的,而赵怕驹兄弟、马、夏等“北宗”画家都反而是活动于南宋的杭州。由 [[ 董其昌 ]] 所说的“南北宗”而引伸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出于对中国绘画史实的无知。也有人认为“北宗”是工笔青绿,“南宗’”是水墨写意,这也是董其昌说法的以讹传讹。 (图)吴派(图)吴派
也有人认为山水画的“南宗”或水墨渲淡的山水画是在佛教禅宗思想影响下产生的,这是缺少事实的根据的。在中国古代重要的山水画家中,不曾发现有任何人在思想上接受了禅宗的思想,只除了南宋未年有少数和尚曾画过水墨画。但这些和尚并不是因为在中国绘画史上有过重大影响而留下了名字的,他们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曾保留在日本的古寺中,成为宋代绘画作品的可贵的遗存。主张“南宗”和禅宗的思想内容上的联系的不外是在文字上错误地解释了董其昌的原文,董其昌原文只是借禅宗的南北比喻山水画的南北。如果有所指,则是指风格的区别是难以用文字描述的,而与禅宗的“不可言说”有表面上的类似。这可以说是董其昌有意把风格的区别神秘化,以故作玄虚的方法来排除旁人的疑难,但不能认为董其昌就是在主张“南北宗”的区别是在思想内容上与禅宗的唯心论哲学相联系的。
明清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在固定的题材范围内不断的有意识的形成许多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相互之间是以笔墨表现形式的不同体系和不同风格作为区别的标准的。它们把绘画的历史过程当作了只是形式的因素(皴法、线纹、水墨渲淡、着色等)的变化与演变,忽略或否认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论点,不是把艺术当作对于生活真实的一种认识形式,而且用这样的思想从事多方面的实践,这种思想对数百年来绘画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折叠编辑本段 == 代表人物(图)《婉娈草堂图》,1597年(图)《婉娈草堂图》,1597年==
董其昌
[[ 董其昌 ]] (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书画家。 早年在平湖城西门冯大参家坐馆当过塾师,爱好参禅曹洞宗,与新埭镇泖口陆兆芳友好。隆庆五年(1571年)十七岁参加松江府会考,因松江知府[[衷贞吉]]认为董写字太差,只得第二名,从此发愤临池,从学于[[陆树声]]、[[莫如忠]]等,得益不少。万历七年(1579年)参加南京乡试,见[[王羲之]]《[[官奴帖]]》唐摹本,惊叹不已。{|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吴派</big>'''|-|<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3a4f17836b9b7b11.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6&eid=6402762&sid=6616424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早年在平湖城西门冯大参家坐馆当过塾师,爱好参禅曹洞宗,与新埭镇泖口陆兆芳友好。隆庆五年(1571年)十七岁参加松江府会考,因松江知府衷贞吉认为董写字太差,只得第二名,从此发愤临池,从学于陆树声、莫如忠等,得益不少。万历七年(1579年)参加南京乡试,见王羲之《官奴帖》唐摹本,惊叹不已。| align= light|
|}万历十七年(1589年)第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礼部左侍郎田一俊病故,护丧到田氏的家乡福建,万历二十年(1592年)春,获授翰林院编修。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皇长子 [[ 朱常洛 ]] 出阁讲学,充任讲官。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任湖广按察司副使。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出任湖广提学副使。泰昌元年(1620年), [[ 明光宗 ]] 即位,为太常寺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1622年),参修《泰昌实录》。天启五年(1625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天启六年(1626年)辞官。崇祯四年(1631年)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同阉党阮大铖过从甚密。崇祯九年(1636年)八月病逝。谥文敏,后世又称 [[ 董文敏 ]] 。著有《 [[ 容台集 ]] 》、《 [[ 容台别集 ]] 》、《 [[ 画禅室随笔 ]] 》。
绘画擅长山水,师法董源、倪瓒等人,喜纯用水墨。书法初学颜真卿的《多宝塔帖》,之后改学虞世南,又溯及魏、晋,临摹 [[ 钟繇 ]] [[ 王羲之 ]] ,参以李邕和柳公权,特色“平淡天真”。其山水画如《 [[ 关山雪霁图 ]] 》、《 [[ 秋兴八景册 ]] 》、《 [[ 江干三树图 ]] 》、《 [[ 山川出云图 ]] 》、《 [[ 山居图 ]] 》属明朝的巅峰之作。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最多,代表作品有小楷书《 [[ 月赋 ]] 》,继祝枝山、文征明后对后世极有影响,康熙皇帝就酷爱董其昌书法,一生临写董字甚丰,曾遍搜董氏真迹。唯董其昌生前索画者多,董其昌往往请人代笔。
董其昌才艺虽高,但人品低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冬天受命出任湖广提学副使,将“明日不考文”当作了考试题,以愚弄学生为乐。与其子董祖常眷养陈明、施心旭、吴龙、朱观等恶痞,放债霸产、诱奸民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九月陆兆芳家的使女绿英被董其昌奸淫得逞,藏娇于白龙潭“护珠阁”。绿英乘隙逃回泖口,其昌唆使其子祖权带领家奴一百多人前往陆家庄,劫走绿英,地方官府不敢办案。有华亭县学学生范昶将其恶行编撰《黑白传》,有“白公子夜袭陆家庄,黑秀才怒斥龙门里”的书目(陆秀才肤色较黑,董其昌别号思白),说书人钱二到处说唱,结果范昶被痛殴,不日暴死。董氏又对范氏家属加以凌逼,终于激起民愤。
 
(图)吴派
(图)吴派
明万历四十四年三月十五爆发“民抄董宦”一案,儿童妇女竞相传播“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的民谣,当地乡民以至上海、青浦、金山等处的报怨者将董家200余间画栋雕梁、朱栏曲槛被烧成灰烬,董其昌搜集的古今珍贵书画篆刻收藏,全付之一炬。
陈继儒
陈继儒陈继儒陈继儒 [[ 陈继儒 ]] (1558年~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自幼聪颖,为同郡大学士徐阶器重。二十九岁时,取儒衣冠焚弃之,隐居昆山之阳(山南),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黄道周给崇祯帝上疏提到:“志向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
善绘画、书法,“善写水墨梅花,即其制创,无不堪垂后世也。”,“画山水涉笔草草,苍老秀逸,不落吴下画师恬俗魔境。”。书法师法苏轼、米芾,凡苏轼字帖、断简,必极力搜采,手自摹刻之,曰晚香堂帖。与同郡董其昌齐名,董其昌云:“眉公胸中素具一丘壑,虽草草泼墨,而一种苍老之气岂落吴下画师恬俗魔境。”。著有《 [[ 小窗幽记 ]] 》、《 [[ 眉公全集 ]] 》、《 [[ 晚香堂小品 ]] 》等。《 [[ 明史 ]] 》有传。
李日华
[[ 李日华 ]] (1565年-1635年),字实甫,江苏吴县人。明代戏曲、散曲作家。
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幼时聪敏,其父“口授以《大学》,率能成诵”,万历已卯年(1579年)参加乡试,为文放纵不羁,当时主考官郝敬赏识其才,录取为第二十五名,称:“天下那得如此好秀才。”万历二十年(1592年)三甲二十二名进士,任九江推官、西华知县。官至太仆少卿。归隐后,以著述、鉴藏自娱。《明史·文苑传》称“恬澹和易,与物无忤。”
精鉴藏,世称“博雅君子”。擅绘画,绘《 [[ 宿迁水溢图 ]] 》轴,又以《 [[ 南西厢记 ]] 》闻名,陆采说:“李日华取实甫之语,翻为南曲,而措词命意之妙几失之矣。”[1] 。又有《 [[ 恬致堂集 ]] 》、《 [[ 槜李丛谈 ]] 》、《 [[ 书画想象录 ]] 》、《 [[ 紫桃轩杂缀 ]] 》、《 [[ 味水轩日记 ]] 》、《 [[ 六砚斋笔记 ]] 》、《 [[ 梅墟先生别录 ]] 》、《 [[ 恬致堂诗话 ]] 》等书,钱谦益在《 [[ 恬致堂集 ]] 》作《序》称:“文章者,天地英淑之气与人之灵心结习而成者也。与山水近,与市朝远;与异石古木哀吟清唳近,与尘壒远;与钟鼎彝器法书名画近,与时俗玩好远。故风流儒雅、博物好古之人,文章往往殊邈于世,其结习使然也。”。后人称李日华有“两多”,著作多、别号多。崇祯八年(1635年)卒。{|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吴派</big>'''|-|<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532324c317b2e36f.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9&eid=6402762&sid=6616424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折叠编辑本段 |- | align= light| |}== 艺术特色(图)吴派(图)吴派==
吴门派在山水画上成就突出,无论对元四家或南宋院体绘画,都有新的突破。在人物画和花卉画方面也各有建树,除仇英外,另外3人尤其注重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使文人画的这一优良传统更臻完美、普遍,有力地影响了明代后期直至清初画坛。吴门派形成后,其派系世代相传,绵延不断,其中文徵明的学生和子孙即达30多人。在吴门派后期画家中,著名的有陈淳、陆治、钱榖、陆师道、周天球等人,其中不少人在某些领域有新的发展。如陈淳发展了水墨写意花卉画,周之冕创造了钩花点叶的小写意花鸟画法,陆治以工整妍丽的花鸟画著称于世。另外,谢时臣的粗笔山水,尤求的白描人物,周天球的水墨兰石,均别开生面。
吴门派绘画对明末清初重要画派的影响也很大,以董其昌为主的松江派,以及后来派生的苏松派、云间派等,都与吴门派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折叠编辑本段 == 影响== 
吴门派绘画对明末清初重要画派的影响也很大,以董其昌为主的松江派,以及后来派生的苏松派、云间派等,都与吴门派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南宋以来长江下游的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渐居全国先进地位。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一带的苏州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繁荣,交通便利,商品经济活跃。由于长江入海口淤积,明代海外贸易的中心从扬州下移到太仓和松江一带,生产变化首先在这一地区萌发。江南科举之风炽盛,文人宦游返归故里,携回巨量金钱财货,促成了苏州地区的富庶和繁华。苏州地区文化艺术发展,出现了不少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卓有成就人物。在炽盛文风的熏陶下,官僚文人大量贮藏法书名画、古玩器物和珍本书籍,营建私家园林,讲究饮食服饰器用。明代中期在苏州地区形成“吴门画派”,标志文人画走向极盛的阶段。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u0519o26l89|480|270|qq}}
<center>谈吴门画派与中国画的艺术发展--薛永年</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