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食物恐新症

增加 1,949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研究指出,食物恐新症可由遺傳解釋,換句話說,基因也決定了是否偏好某種口味,而這取決於味覺感受的個體差異,每個人對酸、甜、苦、鹹等有不同程度的感知。有些小孩對於苦味的耐受度較高,就比較能接受具苦味的綠色蔬菜,反之,有些一看到[[蔬菜]]上桌連忙拔腿就逃。<ref>[https://heho.com.tw/archives/251194 食物恐新症],Heho健康</ref>」
 
==克服「食物恐新症」==
根據芬蘭的研究指出,若在兒童2至6歲養成飲食習慣的關鍵期未能充分改善食物恐新症,很可能因為攝取營養素不均衡,導致日後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或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對此提出6招飲食對策,幫助孩子養成正確飲食習慣。
 
1、有吃就好
初期吃多少不強求,即使是吃一口試試都可以,願意吃和食材的多元性最重要,等孩子可以接受後再漸次增加即可。
 
2、反覆嘗試
研究指出一般小孩在接觸新食物時,平均需要10至15次,甚至多則到30次,才能降低對此食物產生恐懼的狀況。
 
3、改變食物型態
試著用不同的方式提供食物,例如把紅蘿蔔切成花型或小圓球狀;或是改變烹調方式,像是不吃苦瓜但喝苦瓜雞湯,不吃紅豆湯但吃紅豆冰棒。
 
4、避免威脅利誘
任何獎賞或懲罰手段都有可能造成反效果,會讓孩子對食物更加厭惡。例如「吃完才帶你去公園玩」、「不吃等下就不准玩玩具」等。
 
5、和小孩一起吃
孩子對飲食的挑選,和爸媽極有關係。當孩子看到餵食者或父母也在吃某種食物,甚至帶著愉悅表情時,較容易產生興趣並熱衷於嘗試。
 
6、食農體驗教育
在家帶孩子簡單種種豆芽菜或香草植物,假日到農場或產地進行體驗,了解食物從土地到餐桌的過程,藉由體驗引起興趣,比起勸說更有效果。
 
即便經過多次嘗試,家中孩子對於某些食物仍無法接受,爸媽也不必太過灰心與焦慮,利用同類型的食物作替代,也可以攝取到相等的營養。李婉萍提醒,也要特別注意孩子在用餐前後的變化,觀察是否對食物存在過敏反應。<ref>[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56378?utm_campaign=MOREPAGE&utm_source=HEALTH&utm_medium=2 食物恐新症],健康網</ref>
31,7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