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262
次編輯
變更
碰撞带
,创建页面,内容为“ '''碰撞带'''是中国生态学一个名词术语。 中华文化,亦称 华夏文化<ref>[https://history.sohu.com/a/593516766_120610279 你知道“…”
'''碰撞带'''是中国生态学一个名词术语。
中华文化,亦称 [[华夏]]文化<ref>[https://history.sohu.com/a/593516766_120610279 你知道“华夏”这个名号是从哪里出现的吗?],搜狐,2022-10-20</ref>、 汉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ref>[https://www.sohu.com/a/270532411_100135455 中国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搜狐,2018-10-22</ref>。
==名词解释==
碰撞带(collision zone)是指由大陆与大陆、岛弧与岛弧,或大陆与岛弧间发生板块碰撞所形成的带状构造带。其中包括由洋盆残余物质(蛇绿岩)形成的、代表已消亡古大洋的缝合带,以及因强烈挤压和收缩[[作用]]而形成的造山带。如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和新[[几内亚]]碰撞造。
板块[[构造]]说将两个大陆或大陆与岛弧相碰的地带称碰撞带。前者如喜马拉雅型碰撞造山带,后者如新几内亚型造山带。它也是一种类型的造山带。开始在两个地壳单元之间可能被大洋隔开,洋壳逐渐消亡,大陆边缘被拖向消亡带。由于陆壳岩石密度低,难以进入地幔,最后被挤压而成造山带。
中国大陆碰撞带是以结构复杂、形成过程复杂和物质成分趋于混杂为主要特征的。在构造特征上,表现为由构造岩片和混杂岩带所组成,形成扇状褶皱和对冲型逆掩断层。在剖面上常形成楔状(鳄鱼式)构造,在平面上可构成嵌入构造,它们其实是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互相挤压、缩短与穿插的、一个统一的三维共轭剪切断裂系统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绝大多数中国大陆碰撞带都不是一次形成的,而是经历了多期次、活动性质各不相同的、复杂的形成过程。为了进一步提高碰撞带的研究水平,应该把碰撞带及其两侧的板块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综合研究,应该大力加强碰撞带周邻板块的沉积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古地磁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变形、变位资料的系统研究。碰撞作用时期是元素、岩石和构造单元趋于混杂的时期,而不是有利于元素、物质的分异和富集。碰撞带的主碰撞期形成的矿床是十分有限的。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