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浮泥

增加 3,209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浮泥'''是中国生态学一个名词术语。 中华文化,亦称 华夏文化<ref>[https://history.sohu.com/a/593516766_120610279 你知道“华…”


'''浮泥'''是中国生态学一个名词术语。

中华文化,亦称 [[华夏]]文化<ref>[https://history.sohu.com/a/593516766_120610279 你知道“华夏”这个名号是从哪里出现的吗?],搜狐,2022-10-20</ref>、 汉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ref>[https://www.sohu.com/a/270532411_100135455 中国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搜狐,2018-10-22</ref>。

==名词解释==

浮泥的定义,主要以含沙量或密度为判别参数,并结合流变特性进行界定, 即以流变模型由中顿流体转为宾汉流体时为浮泥的下限,当浮泥的流动性明显消失,流变参数随浮泥重度的增大而明显加大时为浮泥的上限。另外还有学者综合考虑流变特性,平衡坡度、絮凝结构、界面波等[[因素]]来确定浮泥的界限。但不[[同学]]者采用的标准不同,为便于描述,按浮泥是否流动作为划分依据,将其简单划分为流动型和稳定型浮泥两大类。

一足流动塑浮泥,文献认为蛣沙浓度介于3〜30 kg/ 时,絮凝沉速达到最大约为1〜10mm/s,当悬沙浓度进一步增加时沉速却迅速减小,在浓度约为 50〜100 kg/ 时沉速变得很小趋于0,此时粘度远大于纯水的粘度,但尚可以流 动,而称为浮泥:当浓度大于50〜100kg/ (转化为密度,约为1030〜1060kg/ ) 时,粘度己经足够大到阻止其发生流动,尽管其可沿足够陡的斜坡向下以蠕动的粘性流[[运动]]。文献认为当粘性泥沙浓度超过凝聚点(gellingpoint)即10〜100 kg/ 时,称为浮泥。其表现出明显的非牛顿体,要么稳定要么以层流方式流动, 而且其动力与上层水流关系不大。因此这些文献中定义能够流动的浮泥,密度约 为1030〜1060kg/ ,粘度较小。

二足稳定型浮泥,而更多的文献界定的浮泥对应的含沙量要远大于100 kg/ ,综合国内外的成果界萣浮泥为1030 (1030-1100)〜1250 (1200-1300) kg/ 。特别地,国内研究人员定义的浮泥大多为稳定状态。

针对浮泥的形成原因及条件,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 浮泥的形成主要为细颗粒泥沙悬扬后,随水流运移到航道或掩护区而落淤,粘性土迠沙在沉降过程中,由于絮凝作用,使得泥沙颗粒形成絮凝颗粒,到一定浓度后絮凝颗粒聚 集成蜂窝状高含沙絮团结构,并与上层水体间出现清晰界面,当浓度大到足以改变流变特性时,悬浮物将变成浮泥:或者海床表层淤泥软化后在水平方向发生流 动后聚集在一起,或者具有一定坡度的海滩、航槽边坡或峡谷坡面上的泥沙在大风浪作用下起动后形成高含沙水体然后在重力作用下向坡脚运移汇聚而形成浮泥。总结浮泥产生需具备以下条件:海域的泥沙粒径细、泥沙来源较为丰富、水 动力较弱、盐度利于泥沙絮凝沉降等条件。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263,9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