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南路壮戏的历史起源

增加 381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南路壮戏的起源</big>'''|-|<center><img src=https://resource.cloudgx.cn/files/images/2112/04/1638596947857990_content.jpg width="285"></center><small>[https://resource.cloudgx.cn/files/images/2112/04/1638596947857990_content.jpg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align= light||}'''南路壮戏的历史起源'''南路壮戏主要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等地,它包括流行于靖西、德保的木偶戏和马隘壮戏。师公戏又名唱师,它的前身是“跳神”,主要流行于金城江、宜州、来宾、贵港、邕宁、武鸣等地。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南路壮戏的历史起源。<ref>[https://www.gugong.net/wenhua/40280.html 南路壮戏的历史起源 故宫历史网] </ref>
南路壮戏为流行于广西南部壮语方言地区的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等县的壮族戏剧。因演唱常用“呀哈嗨”作衬腔,俗称“呀嗨戏”。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天保县(今德保县)南隆街艺人黄现炯迁居马隘。组班演“客戏”即邕剧,形式类似双簧。道光二十八年,黄与谢义、陈兴等人组建土戏班。用壮语演唱,揉山歌、民间小调为唱腔,形成马隘土戏。光绪十一年(1885),靖西县足院木偶戏班师傅韦公现、李瓜选组建土戏班,以人代偶,做唱分离。宣统三年(1911)第二代师傅农寿山、李大新、韦爷欢等改为做唱合一,形成足院土戏。马隘、足院土戏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南路壮戏。
42,77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