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镇物</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gugong.net/uploads/allim…”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镇物</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gugong.net/uploads/allimg/190105/143953G02-0.gif width="285"></center>
<small>[https://img.gugong.net/uploads/allimg/190105/143953G02-0.gif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align= light|
|}
'''探秘京城五大“镇物”都是什么宝贝?'''在京师,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早年间北京设有五大“[[镇物]]”。什么叫镇物?简单说就是震慑之物。震慑谁?当然是妖魔鬼怪。<ref>[https://www.gugong.net/miwen/19978.html 探秘京城五大“镇物”都是什么宝贝? 故宫历史网] </ref>

人们对好多自然现象不理解,以为是妖魔鬼怪在作祟,于是,想方设法地找一些东西来震慑住它们。

震慑的办法有很多种,主要是物镇和符镇两种。过去,北京一带有几项镇物,为民间所常见:

一为[[山海镇]],二为[[石敢当]],三为[[八卦太极图]],四为[[门前镜]],五为一[[善牌]],六为[[影壁]]。此六项都是镇宅之物。

依据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京城五大镇物分别设在北京城的东、西、南、北、中几个方位。

简单说,东方属木,就用木来镇;西方属金,就用金属来镇;北方属水,就用水来镇;南方属火,就用火来镇;中央属土,就用土来镇。

这金、木、水、火、土几大镇物,具体是什么宝贝呢?

周简段所著《神州轶闻录》(民俗篇)上记载,东方所用的木质镇物,是一根粗大的金丝楠木,位于广渠门外神木厂内。

据说,作为镇物的金丝楠木有70多尺长,6.7尺的直径,两人合抱都抱不过来。

为了利于储藏,还专门为它盖了一座房子。这座房子有7间,内部相通,没有隔断。巨大的金丝楠木就放在房子中间,并派有专人看守。

西方所用的金质镇物所谓何指,历来说法不一。其中,有代表性的为二种:西部金顶妙峰山和大钟寺内的金属大钟。

妙峰山香会著名,远到周围省份,甚至吉林、浙江等地每年都有人前来朝拜,可见其名远扬。

不过,另有一些人认为西部大钟寺的大钟才是作为“金”的宝物

明朝建都北京,其三大工程中,除了建皇城、修天坛之外,就是铸造这口大钟,其地位可见一斑。

南方属火,巧的是,在北京城的正南方,永定门外大街路西的铁路南侧,有一座被称为“烟墩”的砖台,正好可以承担此任。

烟墩上因镌刻着《[[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记述的是北京作为幽燕之地的历史,所以,也称作“燕墩”。

北方属水,最早用于镇物之水,是西城积水潭的汇通祠。

积水潭,原名鸡狮潭。这是因为汇通祠的土山上有一个巨石矗立着,相传为陨石。石上有鸡形、狮形相对,鸡形较清晰,狮形较模糊。鸡狮潭的名字由此而来。

关于北方镇物,又一说是颐和园万寿山的昆明湖,此说也很盛行。

昆明湖原为天然湖泊,面积220公顷,当然要比积水潭气派多了。于是,昆明湖在清末取代积水潭,成为京城北方镇物。


[[颐和园铜牛]]。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建。

中央属土,镇物是景山。景山聚土为山,又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南北两端的正中,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央镇物。

明成祖定都北京,按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在景山中堆了座“万岁山”,期望借此压住前朝风水,巩固自己的江山。这座山又被称为北京城的“镇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景山“镇住”了前朝的风水,却并不能保证自己的江山永固。就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直捣北京......

京城“五镇”作为历史上保证城市安全的重要措施,更多地体现了人们寻求保护的心理,至于在实际形势下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似乎应算另一回事了~<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9567469646189794&wfr=spider&for=pc  老北京城的“五大镇物”,你知道多少? 百度]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43,43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