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国古建筑

增加 676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中国古建筑</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0/ori-20220525125905-1000013594_jpeg_740_986_207880.jpg/80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imageGroupId=4792059&relateImageGroupIds=4792059,4668377&lemmaId=1669503&category=#4792059_0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国的先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中国建筑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它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文化,在古代以中国为中心,以汉式建筑为主,传播至[[日本]]、[[朝鲜]]、[[蒙古]]和[[越南]]等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泛东亚建筑风格”,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基本内容==
“凡是侵略我们的,最终都成了汉人”--中国古建筑依托连绵不绝的传统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得到了流传和发展。蒙古人的元朝促进和发展了中国的古建筑,满人的清朝也发展了中国的古建筑。近代随着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留学美国归来的年轻建筑师吕彦直还设计出了南京中山陵这样的精美古建筑,堪称古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科学研究的方法随着西游学子的归来而逐渐深入人心,中国古建筑的发展随着建筑学的整体发展而逐渐走向繁荣。梁思成老先生不但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还爱了绝代才女林徽因,学之精深,人之倜傥,让多少文人雅士,建筑学人,为之感叹。
在系统介绍中国古建筑的书籍当中,有两本比较权威的。一是《中国古代建筑史》,这本书的编委中有几乎所有建国以来中国建筑界的顶级学者,包括梁思成、刘敦桢等。另一个是教材性质的《 [[ 中国建筑史 ]] 》,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主编,比较通俗,生动。
在城市规划学科的看法中,中国的古代城市都可以称为是“平面城市”,平面城市摊大饼的功能分布,造成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交通的效率低下。这样的城市结构已经明显不适于当今中国的实际需要。按照美国建筑大师沙利文的观点,“形式要追随功能”,以单层为主的中国古建筑难以跟上城市的功能要求,所以逐渐让出了建筑发展的主流地位。古建和仿古建大多见于公园和风景区,然而只要中国传统文化在吸收西方的科学知识,在继续发展,那么也有理由相信中国古建筑会在现代科学技术筑就的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大放异彩。
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被发现,如浙江余杭县土筑祭坛,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石砌方圆祭坛,辽西建平县境内的神庙等。这些发现,使人们对神州大地上先民的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他们为了表示对神的敬之心,开始创造出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飞跃。从此建筑不仅具有了它的物质功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义,促进了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真正建筑诞生历史==
农耕社会的到来,引导人们走出洞穴,走出丛林。人们可以用劳动创造生活,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新阶段,并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新秩序,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生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在仰韶、半坡、姜寨、河姆渡等考古发掘中均有居住遗址的发现。北方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地穴式,但后期的建筑已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ref>[https://www.sohu.com/a/565083017_121119187  我国现存的50个著名古建筑]搜狐网,2022-07-08</ref>=='''参考文献'''=={{Reflist}}
[[Category:922 中國建築]]
21,8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