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53
次編輯
變更
德清早园笋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德清早园笋 </big>'''
|-
|<center><img src= 图片地址 https://img0.baidu.com/it/u=967593279,1176600759&fm=253&fmt=auto&app=138&f=JPEG?w=667&h=500 width="300"></center><small>[ 图片网址 https://img0.baidu.com/it/u=967593279,1176600759&fm=253&fmt=auto&app=138&f=JPEG?w=667&h=500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align= light|
|}
德清早园笋,浙江省德清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07年03月05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德清早园笋"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德清早园笋
产地范围;浙江省德清县 品质特点;壳薄油光,笋脯粗壮嫩白 地理标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7年第42号 批准时间;2007年03月05日=='''产品特点'''==德清早园笋,又名元笋、春笋、燕笋、早笋。每年春节前后,便陆续破土而出,泥下挖掘,色黄带白,壳薄油光,笋脯粗壮嫩白、营养丰富。每100克鲜笋中,含蛋白质2.75克,脂肪0.4克,总糖3.22克,粗纤维0.77克,还有磷、钙、铁、铜、锌、锰、硒、铬等10余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A、B、C。==''产地环境''==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靠环太湖经济圈、西枕天目山麓。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西部为天目山余脉,东部为平原水乡,部为丘陵。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3-1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5℃热月(7月)平均气温28.5℃。无霜期220-236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379毫米 。德清县地处浙江北部,属于北亚热带南缘,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是早园笋栽培发源地。=='''历史溯源'''==德清县有1300多年早园笋种植历史,以10万亩的种植面积成为中国最大的早园笋产区。其中武康镇独占4成,故又有"武康早园笋甲江南"的说法。 早园笋最早叫"早燕笋",和普通春笋一样,3月份燕子飞来的时候出笋。 20世纪80年代,德清县确立了发展早园笋产业。 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早园笋在10℃以上即出笋的习性,德清县武康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研究人员用砻糠、稻草厚覆竹地保暖,并控制好用肥、湿度,终于成功培育出提前一个季度出笋的早园笋。 1999年,德清县开展了无公害早园笋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 2001年,制定发布了县级地方标准《"山伢儿"无公害早园笋系列标准》,建立早园笋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全面推广早园笋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实现早园笋从产地环境到生产栽培再到包装运输到餐桌的全过程标准化、无公害操作。=='''生产情况'''==2005年,德清县已有早园竹10.1万亩,是1995年的3倍,产量增加6倍、产值增加8倍。全县早园笋收入3.45亿元,为产区农民人均增收2505元。 2008年,德清县有早园竹面积10.1万亩,早园笋总产量达到8.1万吨,总产值3.4亿元。全县覆盖栽培的亩均产量为1950斤,最高2500斤,亩均产量比2007年减产近一半。 2012年,德清县早园竹投产面积10.1万亩,总产量6.18万吨,总产值4.53亿元,实现农民纯收入2.45亿元,早园笋精品园效益好的每亩纯收入达到1.4万元。 2016年,德清县早园竹早出覆盖示范推广示范面积2000亩,辐射带动6000亩,示范区产值达1.5万元/亩,辐射带动区亩产值1.1万元/亩,新增产值8440万元,产量达7.16万吨,总产值4.43亿元,笋农纯收入2.19亿元。=='''产品荣誉'''==2007年03月05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德清早园笋"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ref>[ http://shop.bytravel.cn/produce/65E956ED7B0B/ 德清早园笋], 360国学 特产网 ,</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427 飲食;烹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