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二十四拐

增加 689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二十四拐</big> '''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dc8cccee6ab33e07.jpg width="300"></center>|<small>[[Filehttps:|缩略 //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672896&sid=6886739 来自 呢 |居中|[ 链接]]]</small>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二十四拐
分类;公路
 
定义;抗日战争 公路
|}
'''二十四拐''',位于 [[ 贵州 ]][[ 黔西南 ]] 州晴隆县县城南郊1公里,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俗称二十四道弯,又称史迪威公路。古代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公路二十四拐虽险要,然其设计之精巧,造工之庞大,可谓 [[ 巧夺天工 ]] [[ 独具匠心 ]] 。道旁的上下挡墙,均由五面石砌成,经半个世纪之风雨,仍完好如初,既可见西方的先进建筑技术,又可见当地民工的精工巧琢,不失为罕见之历史珍宝。<ref>[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144786994310606428.html 神秘公路为何有“24拐”?], 百度知道 , 2019-02-01</ref>
此处是蜿蜒的 [[ 古驿道 ]] ,关口建有“ [[ 涌泉寺 ]] ”,寺外设茶亭,专供路人游客小憩。寺旁岩壁之上,有“ [[ 甘泉胜迹 ]] ”、“ [[ 云陵山色 ]] ”、“ [[ 乌道干重 ]] ”、“ [[ 且以饮人 ]] ”等石刻。鸦关之雄险,名噪滇黔,明诗吟诵“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
公路二十四拐,始建于 [[ 国24 国]]24 年(1935年),次年竣工。明清寺宇石刻,均在筑时毁之。民国16年(1927年)贾善祥奉省主席周西成及贵州公路局局长 [[ 马怀冲 ]] (晴隆人)之命,进行踏勘。民国24年(1935年),工程师周岳生领队,再度进行勘测设计,同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动工,于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当时修筑的路,路况极差,时常发生土崩,--般只通马车,儿乎没有通过机动车,即便勉强通了车,常有车辆冲出路面。在干燥的天气里,车一开便起很大的灰尘,驾驶员根本看不清路,而阴雨天,道路泥泞又很容易滑入深谷,车祸频繁,被人们喻为“ [[ 鬼门关 ]] ”。
==二战时期==
[[ 美国 ]] 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 [[ 昆明 ]] 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当时中国的“ [[ 陪都 ]] [[ 重庆 ]] 。二十四拐成了 [[ 中缅 ]] 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 [[ 日本 ]] 对华发动侵略,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 美国 ]] 陆军准将 [[ 约瑟夫.史迪威 ]] 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晴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今贵州省晴隆县沙子镇)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由其连长麦顿负责,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美国工兵一直驻守到日军无条件投降后一个多月才逐渐撤离。
==1945年==
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陪都”重庆后, [[ 蒋介石 ]] [[ 重庆 ]] 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 [[ 史迪威公路 ]] ”,睛隆二十四拐由此而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美军抢修后保留至今的二十四拐公路,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驱小汽车由下至上,爬完24拐约需8分钟,由上至下约6分钟,虽坡陡弯急,但视线却很明朗开阔,心绪平稳,无惊恐之感。由县公路局养护,仍可通车,但只有很少车辆通行。己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4年,贵州省公路局在二十四拐附近的坡面上把纵坡放缓,设计新修了一条6公里的.回头弯泥青路,在山脚与二十四拐的下山路口相衔接,作为国道320线的主要通车道。
为何又称“史迪威公路”
“七·七事变” [[ 日本 ]]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急需开辟一条新的国际通道,连接 [[ 昆明 ]] ,西至 [[ 缅甸 ]] 腊戍。从昆明至畹町,须赶修下关至畹町547.8公里公路,途经地形地质极为复杂的滇西横断山脉末支,穿越高黎贡山等6座大山,跨越怒江、澜沧江等5条深谷急流,穿越悬岩峭壁8处。时间紧、任务重、气候环境恶劣、施工条件极差,时为中国公路建设史上最艰巨的浩大工程。国民政府于1937年10月下令征调云南民工20万人“须最速完成”,总工程处设在保山,分设 [[ 关漾 ]] 、漾云、 [[ 云保 ]] 、保龙、 [[ 龙潞 ]] 、潞畹6个工程处。
据载,时有龙陵县长接到云南省政府“鸡毛信”紧急命令,同时收到一副手铐,命令:该县工程土石方限期完成,否则县长自戴手铐来昆明听候处分。这位县长来到潞江如法炮制,拿出省政府的紧急命令和手铐对土司兼区长说:我是流官,你是世袭土司,潞江修路若是完成不了,我只好拉着你一起跳怒江了。从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12个县的各族人民自带口粮行李扎营千里,冒着瘴疠,劈山开路,凭着一腔报国热血以献出两三千人生命为代价,仅用8个月时间就抢修出了这条被 [[ 美国 ]] 总统 [[ 罗斯福 ]] 称赞为“人间奇迹”的滇缅公路。罗斯福特派驻华大使詹森视察后说:“中国政府能于短期完成此艰巨工程,此种果敢精神与毅力,实在令人钦佩……第一缺乏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全赖沿线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有了车辆、修了公路,还奇缺司机和修车工人,于是向海外招募机工。以爱国侨领陈嘉庚为首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发出了祖国的召唤,立即从南洋的 [[ 新加坡 ]] [[ 马来西亚 ]] 等国分批赶回了3200名华侨机工,开动了滇缅路上近三分之一的军车,与国内的约6000名机工并肩作战。
到1945年1月“中印公路”胜利打通——从 [[ 印度 ]] 的利多,经 [[ 缅甸 ]] 密支那,分南北两线连接到滇缅公路。1月25日,滇缅公路或许应当是“中印公路”正式通车。据载:蒋介石在庆祝仪式上宣布:“我们打破了敌人对中国的包围。请允许我以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名字为这条公路命名,纪念他杰出的贡献,纪念他指挥下的盟军部队和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役中以及修筑公路的过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可是,史迪威早在3个月前去了冲绳,从中国去职,因为太过傲慢,惹得 [[ 蒋介石 ]] 不悦。滇缅公路变成“史迪威公路”,蒋总裁打了史迪威一巴掌,又补偿了其一点面子。
二十四拐之险
二十四道弯之雄险,皆因其依山筑造,工程艰险,山势陡峭,弯道频急。由关口向远处眺望,山峦叠起,横直连绵,薄雾裳绕,云海茫茫,气势磅礴,向关下俯视,二十四道弯仿佛游蛇下山,欲饮山脚之清泉,从关下往上仰视,其弯道犹如白龙盘山,真可谓“万山飞翠上吟肩,路曲行人似蚁旋”,给人既有惊心动魄之感,又有心旷神怡之处。从关上经过,可见脚下浮云连绵,烟气莽莽,加入天宇。穿过云海,行至悬岩下,即可见二十四拐左侧的悬岩飞瀑。盛夏时节,可见两涨清泉从悬岩之上,飞流直下,确是"悬岩挂白虹,细雨日飞空"。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s0859yoeg68|480|270|qq}}
<center>《萝卜报告》黔山别隅 抗战公路二十四拐</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