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涧的粉条 白小兰

增加 4,434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清涧的粉条'''<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清涧的粉条'''<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287103/pexels-photo-1287103.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清涧的粉条》'''是[[中国]]当代作家白小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清涧的粉条===

陕北特产很多,粉条是其中之一,最有名的粉条出产在榆林市的清涧县。“一带一路连天下,清涧粉条香万家。”我从朋友圈看到这句赞美清涧粉条的话,感同身受,可谓名副其实。

七十年代,农人们收秋完毕,把洋芋刨回来就开始张罗着推粉条。那时,人们推粉时用的全是石磨。村民家家户户把灶旮旯倒腾出来当做粉条加工厂,靠墙边放几条又粗又大的黑瓷缸,分别用来盛水和发浆水。他们把窖里的洋芋拾几筐,挑在冰窟窿里拿铁勺不停来回搅拌,直到干净后挑回来预备推粉,第二天鸡叫时就起床,赶天明把这几筐准备好的洋芋全推完,再把推下来的洋芋沫分离在大瓷杠里;两三个小时后又开始用清水洗缸里沉淀下来的淀粉,洗到淀粉洁白透亮不含一丝杂质再取出,用白帆布袋包起来悬挂在大瓷缸上空的钉子上,期待帆布里面水分流干。收起大块状的水淀粉放置在闲置的地方准备漏粉。按具体情况基本是三天漏一次,每次漏四块到六块淀粉,漏粉[[师傅]]把淀粉搬成块,放在大瓷盆的四周,中间留个小口子,把硫磺点着放进小口里面,再拿被子裹的严严的,熏上一个晚上。凌晨时把这些熏好的淀粉拿棒槌滚成粉沫,放在漏粉大盆里,还要用小部分淀粉沫和白矾在木马勺搅拌成淀粉糊,放在大锅里煮上半个小时,再挖出来倒在漏粉的大盆里,三四个漏粉师傅把一大盆淀粉面和淀粉糊均匀地搅拌起来,就开始漏粉条。

漏粉师傅腰间围着围裙,袖子挽到臂膀上,左手拿个木头做的漏瓢,等大锅里的水翻江倒海地冒着蒸气,卤粉师傅右手在左手腕上咚咚咚地捣个不停,身子随着勺子来回转动着,生怕漏进锅里的粉条粘一起,漏瓢里的粉沫随进锅后变成一条细长均匀的粉条,妇女们手捏一双又粗又长的高粱杆,不停地在沸腾的开水锅里挑来挑去,时不时将摆动的顺当儿的粉条挑在剥了皮的木棒上,用竹筐捞到水槽里,人们像缠线一样把长短整齐把粉条在手里绕几圈,搭到冰窖的架上去冻。等到粉条冻僵时,放在锅里用热水化开摆均匀,等太阳出来后晒在阳光底下。到了夜幕降临时粉条彻底晒干,他们将粉条捆起来,堆到闲置的地方期待年前卖个好价钱。

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清涧制作粉条的技术也随之有了第一次更新,刚开始实现了半手工半机械化制作,但这时仅仅是磨碎这一工序实现了机械化,其余的流程还是手工艺完成。近些年,上面三声五令搞精准扶贫[[项目]],村里的贫困户们把上面扶贫的款集中起来,建起来粉条加[[工厂]],村民加工粉条的制作技术有了全面的更新,种洋芋,捞洋芋包括搅拌这一环节又实现了机械化。再加上自来水的介入,制冷机的介入,换气扇空调的介入,让清涧的粉条在制作流程上更省时,省力,也让家庭作坊的粉条产量大大提高。

由于清涧的粉条历来色泽洁白光亮、条杆粗细均匀、口感滑润筋道,具有耐煮沸,耐浸泡等特点;它可以单品制成美食,直接烩、炒,也可以与蔬菜、肉类配做各种美味佳肴。它是纯天然绿色食品,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之类的东西。所以,清涧的粉条誉满华夏。只要把握住“一带一路 ”所带来的机遇,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清涧的粉条一定会名扬天下,誉满全球。<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白小兰,[[陕西]]清涧人,久居延安。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5,7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