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澗的粉條 白小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澗的粉條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清澗的粉條》中國當代作家白小蘭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清澗的粉條

陝北特產很多,粉條是其中之一,最有名的粉條出產在榆林市的清澗縣。「一帶一路連天下,清澗粉條香萬家。」我從朋友圈看到這句讚美清澗粉條的話,感同身受,可謂名副其實。

七十年代,農人們收秋完畢,把洋芋刨回來就開始張羅着推粉條。那時,人們推粉時用的全是石磨。村民家家戶戶把灶旮旯倒騰出來當做粉條加工廠,靠牆邊放幾條又粗又大的黑瓷缸,分別用來盛水和發漿水。他們把窖里的洋芋拾幾筐,挑在冰窟窿里拿鐵勺不停來回攪拌,直到乾淨後挑回來預備推粉,第二天雞叫時就起床,趕天明把這幾筐準備好的洋芋全推完,再把推下來的洋芋沫分離在大瓷槓里;兩三個小時後又開始用清水洗缸里沉澱下來的澱粉,洗到澱粉潔白透亮不含一絲雜質再取出,用白帆布袋包起來懸掛在大瓷缸上空的釘子上,期待帆布裡面水分流干。收起大塊狀的水澱粉放置在閒置的地方準備漏粉。按具體情況基本是三天漏一次,每次漏四塊到六塊澱粉,漏粉師傅把澱粉搬成塊,放在大瓷盆的四周,中間留個小口子,把硫磺點着放進小口裡面,再拿被子裹的嚴嚴的,熏上一個晚上。凌晨時把這些熏好的澱粉拿棒槌滾成粉沫,放在漏粉大盆里,還要用小部分澱粉沫和白礬在木馬勺攪拌成澱粉糊,放在大鍋里煮上半個小時,再挖出來倒在漏粉的大盆里,三四個漏粉師傅把一大盆澱粉面和澱粉糊均勻地攪拌起來,就開始漏粉條。

漏粉師傅腰間圍着圍裙,袖子挽到臂膀上,左手拿個木頭做的漏瓢,等大鍋里的水翻江倒海地冒着蒸氣,鹵粉師傅右手在左手腕上咚咚咚地搗個不停,身子隨着勺子來迴轉動着,生怕漏進鍋里的粉條粘一起,漏瓢里的粉沫隨進鍋後變成一條細長均勻的粉條,婦女們手捏一雙又粗又長的高粱杆,不停地在沸騰的開水鍋里挑來挑去,時不時將擺動的順當兒的粉條挑在剝了皮的木棒上,用竹筐撈到水槽里,人們像纏線一樣把長短整齊把粉條在手裡繞幾圈,搭到冰窖的架上去凍。等到粉條凍僵時,放在鍋里用熱水化開擺均勻,等太陽出來後曬在陽光底下。到了夜幕降臨時粉條徹底曬乾,他們將粉條捆起來,堆到閒置的地方期待年前賣個好價錢。

改革開放後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清澗製作粉條的技術也隨之有了第一次更新,剛開始實現了半手工半機械化製作,但這時僅僅是磨碎這一工序實現了機械化,其餘的流程還是手工藝完成。近些年,上面三聲五令搞精準扶貧項目,村裡的貧困戶們把上面扶貧的款集中起來,建起來粉條加工廠,村民加工粉條的製作技術有了全面的更新,種洋芋,撈洋芋包括攪拌這一環節又實現了機械化。再加上自來水的介入,制冷機的介入,換氣扇空調的介入,讓清澗的粉條在製作流程上更省時,省力,也讓家庭作坊的粉條產量大大提高。

由於清澗的粉條歷來色澤潔白光亮、條杆粗細均勻、口感滑潤筋道,具有耐煮沸,耐浸泡等特點;它可以單品製成美食,直接燴、炒,也可以與蔬菜、肉類配做各種美味佳肴。它是純天然綠色食品,不添加任何防腐劑之類的東西。所以,清澗的粉條譽滿華夏。只要把握住「一帶一路 」所帶來的機遇,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清澗的粉條一定會名揚天下,譽滿全球。[1]

作者簡介

白小蘭,陝西清澗人,久居延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