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97
次編輯
變更
谢联辉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 谢联辉]]'''
| 图像 =
[[File:谢联辉.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casad.cas.cn/wcm/sourcedb_ad_cas/zw2/json/smkxhyxxb/200906/W020100511749518650648.jpg 原图链接][http://www.casad.cas.cn/chnl/374/index.html 来自中国科学院学部]]]
}}
<big>'''谢联辉 '''</big><ref>[http://www.casad.cas.cn/aca/374/smkxhyxxb-200906-t20090624_1803088.html]中国科学院 </ref>><br>
* 植物病理学家 男,1935年3月生,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br>
== 人物经历==<ref>[http://www.gx211.com/news/20101228/n779628753.html]谢联辉院士——福建农林大学教授</ref>><br> ==
* 谢联辉,1935年3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人正直,虽未进过学堂,但酷爱读书。受父母影响,加上经济困难,谢联辉自幼养成勤奋好学、热爱劳动的习惯,树立了立志于农的理想。他上小学和中学是在半农半读中度过的。谢联辉1954年入福建农学院。每逢节假日他或上山下田,或沿江捕鱼,增加了不少自然知识,他的各门功课总是获得优秀的成绩,深得老师好评。谢联辉1958年夏毕业,即被留校到刚复办的植保系任教,兼植病教研组秘书,协助陈昭炫主任抓教研组工作。
* 1960年,他到北京农业大学植病专业进修,先后受教于林传光、裘维蕃、曾士迈和俞大绂等,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为后来从事植物病原学和植物病理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1961年,谢联辉回到福建农学院,继续从事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 代表作品 ==
* 他长期从事植物病理学和病毒学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近年来又拓展了对动物病毒和天然药物的研发,在对虾病毒鉴定、水体病毒检测及抗病毒、抗肿瘤生物活性物质研发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先后发现植物病毒新种1个,新的传毒介体1种,报导了中国病毒新记录11个,发表学术论文240多篇,著作4部,培养博士20名、硕士22名、博士后2名。曾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四等奖1项和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主要论著有《植物病毒学》、《植物病毒名称及其归属》、《水稻病害》和150多篇论文,合编有《水稻病毒病测报办法》,合著有《植物免疫学》。
== 主要成就==<ref>[http://daxue.netbig.com/1199/xiaoyou/3711/]福建农林大学 谢联辉 </ref>><br>==
* 早期做过小麦秆锈病、稻瘟病和马铃薯病毒病的研究,很好地解决了当地的生产问题。特别是小麦秆锈病的研究中还发现了菌源在南方的越冬基地所在。1973年以来,系统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病的病原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的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他所发现的水稻簇矮病毒(1978年),系植物呼肠孤病毒属的一个新成员,水稻齿矮病毒和水稻东格鲁杆状病毒及水稻东格鲁状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这些病毒的发现,及时弄清了病毒性质、传播途径和发病因子,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还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烟草、番茄和香焦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防治对策,报导了11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1979年、1982年先后发现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和东格鲁病毒。
== 参考资料 ==
* [http://ren.bytravel.cn/history/2/xielianhui.html 谢联辉(中国科学院院士)_龙岩市当代人物专题]
* [http://www.364000.com/index.php/show/jiaoyu/n_id/76406.html 龙岩农校校友谢联辉院士回母校作励志教育报告]
[[Category:中国植物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