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
1938年朱銘出生於 日治臺灣新竹州 苗栗郡通霄 莊 ,父親朱李記,母親為王愛 。本名為朱川泰,為家中么子 , 由於出生時父母親 因兩人 的歲數相加為92歲,故 童年時 朱銘 小名 叫 「九二」 。他畢業於通霄國小,畢業後至雜貨店擔任店員,後因通霄鎮媽祖廟慈惠宮進行重建,請來了[[黃龜理]]、[[李金川]]負責石雕、木雕工程,1953年在朱銘父親央求下,李金川答應收當時十五歲的朱銘為徒<ref> {{Cite book | author = 潘襎 | title = 太極.渾厚.朱銘 | location = | publisher = 藝術家| date = 2012-12-10 | pages = 10-20 }} </ref>,李金川告訴他,除了要有雕刻技巧,更要懂得畫草圖,設計自己的樣式,於是朱銘白天雕刻、晚上學畫<ref>{{cite news | author = 張綺霞 | url =http://lj.hkej.com/lj2017/artculture/article/id/1829457/%E3%80%90%E8%97%9D%E8%A1%93%E3%80%91%E5%8F%B0%E7%81%A3%E8%91%97%E5%90%8D%E9%9B%95%E5%88%BB%E5%AE%B6+%E6%9C%B1%E9%8A%98%E5%89%B5%E4%BD%9C%E9%A4%8A%E7%94%9F | title = 【藝術】台灣著名雕刻家 朱銘創作養生| publisher = 信報 | date = 2018-05-04}}</ref>。他曾經問師父:「我們的雕刻可以參加展覽嗎?」師父回答要刻得像[[黃土水]]才可以,自此朱銘開始蒐集黃土水的資料,視黃土水為精神導師 。
15歲時跟隨鎮上媽祖廟([[慈惠宮]])的 出師後,朱銘先後在南莊、基隆金山軒當雕刻師,1961年又重返通霄自行開設「海洋雕刻社」,擔任 雕刻師傅,也自行招收徒弟,並迎娶同鎮女孩[[ 李金川陳富美]] 學習雕 為妻<ref> {{Cite book | author =楊孟瑜| title = 刻 及繪 畫 手 人間: 藝 術大師朱銘傳 | location = | publisher = 天下文化| date = 1997 | pages = 36-40 }} </ref> , 開啟 以妻子為主角 雕 刻生涯 塑了「玩沙的女孩」 。 在傳統 除了 工 藝學習階段時 作 ,[[李金川]]曾說過:要把東西 他也積極雕 刻 好 參賽 , 在1966年獲得第二十 一 定要懂得畫草圖 屆全省美術展覽會雕塑部優選獎、1967年第二十二屆全省美術展覽會雕塑部第三名,但1966年因周轉生靈 , 不要只是照著別人 朱銘結束自己 的 圖或樣式來 雕 刻 工廠 , 否則「 轉向大甲工藝廠受雇當 雕刻師 不會畫圖 父 , 就像建築師會造屋卻不會畫設計圖 一 樣。」於是學徒生涯中 邊還債、一邊創作 , 朱銘白天 他認為應該找尋當代 雕 刻晚上學畫。成 塑 名 後 家來指點自己<ref> {{Cite book | author = 潘襎 | title = 太極.渾厚. 朱銘 不忘少年時期的這一位恩師,日後每當有媒體採訪他的 | location = | publisher = 藝術 啟蒙及成功之路,朱銘總會提到,是[[李金川]]師傅為他打下好基礎 家| date = 2012-12-10 | pages = 28-34 }} </ref> 。
朱銘先後在南莊、基隆、通霄等地擔任雕刻師傅,逐漸累積了雕刻的歷練。1961年朱銘迎娶同鎮女孩[[陳富美]]為妻,為愛侶雕塑的「玩沙的女孩」,為其日後知名作品之一。此時期的朱銘,除了雕刻工藝品的事業外,更有心尋找一條通往藝術創作的道路。因此期間朱銘開始嘗試以藝術類作品參加競賽,1966年作品〈相悅〉曾獲選台灣省第21屆全省美術展覽會雕塑部優選獎,隔年〈久別〉更獲台灣省第22屆全省美術展覽會雕塑部第3名。 == 1968-1979 拜於楊英風門下之藝術學習時期 ==30歲時, 這時已是四個孩子的父親 朱銘 為敲開藝術的大門 ,毅然決定拜入[[楊英風]]老師門下,正式踏入藝術創作領域 。楊英風回憶當時朱銘沒事先約好時間、沒有介紹信 , 與妻子兩人現身他的家門前,挽著兩隻包袱,「然 而 進入人生 光彩都來自那裏」<ref>{{Cite web |url = http://yuyuyang.com.tw/know_file_c.php?id=7 | title = 木之華 | author = 楊英風 | date = 1967-03-14 | publisher = 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 | quote = 沒有電話約時間,沒有介紹信,門響的一刻,他沒有被期待的出現,還有他 的 轉捩點 妻子。瘦小,相貌平平,挽著兩隻包袱,然而光彩將來自那裏。 }}</ref> 。[[楊英風]]重精神、重靈性的創作理念,深深地影響朱銘,楊氏教導朱銘「丟」的儉樸道理,丟去手上已臻精湛熟練的技法和留在腦海中的形式:拋開形式,擺脫寫實,保留神韻。[[楊英風]]說:「我不時向他比較東西美學不同之處,強調東方美學的特質,還有技巧上的反璞歸真」,這讓朱銘掌握了藝術美學的觀念。他說「我想這是我教給他最好的一課;認識了自己,肯定了自己」,在楊英風門下八年,朱銘逐步掌握了藝術生命的本質。
1976年3月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首次個展,朱銘一鳴驚人,其創作的〈同心協力〉等充滿鄉土形象的作品,廣受台灣文化界重視及討論,《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連五天以專文介紹,日後被視為1970年代台灣鄉土運動的重要象徵,更奠定他在藝壇的地位。這年朱銘更獲獎無數,5月榮獲中國文藝協會第十七屆文藝獎章,以表彰其在雕塑領域的傑出表現。緊接著9月再以「從事木刻研究極具創意」之由獲得第14屆十大傑出青年的榮銜。12月以〈同心協力〉、〈文聖〉、〈偉人〉、〈正義〉等木刻22件得到第2屆國家文藝獎的肯定。該年成為奠下朱銘邁入藝術殿堂的堅穩基石。
== 參考資料 ==
# 楊孟瑜,《刻畫人間-藝術大師朱銘傳》(台北:天下文化,1997),頁6。# 楊孟瑜,《刻畫人間-藝術大師朱銘傳》,頁27。# 《臺灣省第22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畫刊》,民國56年。# [[楊英風]],〈斧痕永在〉,《朱銘木雕專輯1》(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7),頁1。# [[俞大綱]],〈朱銘的木刻藝術〉,《雄獅美術》,61,1976.03,頁63-73。# [[蔣勳]],〈優秀的木雕工作者--朱銘〉,《藝術手記》(台北:雄獅,1979),頁10-11+47-57;[[丁大]],〈從孤寂中走出──向我的師傅朱銘致敬〉,《中國時報》,第12版人間副刊,1976.03.20;也行(漢寶德),〈斧鑿神韻〉,《中國時報》,第12版人間副刊,1976.03.21;奚淞,〈朱銘和他的木雕〉,《朱銘木雕專集1》(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7);[[王醒之]],〈期待一個藝術家的成長〉,《中國時報》,第12版人間副刊,1976.03.23。# [[劉蒼芝]],〈這一刀〉,《朱銘木雕專輯1》,頁2。# [[楊孟瑜]],《刻畫人間-藝術大師朱銘傳》,頁151。# 楊孟瑜,《刻畫人間-藝術大師朱銘傳》,頁168。# 鄭惠美,〈生命的無悔在於當下的擁抱--來自民間走向現代的朱銘〉,《現代美術》,59,1995.04。# 朱銘,〈圓夢〉,《朱銘美術館開館紀念冊》(台北:朱銘美術館文教基金會,1999)。# [[蕭瓊瑞]],〈劈剝太極--朱銘的現代雕塑〉,《臺灣美術》,63,2006.01,頁78-93。# 朱銘,〈刻劃人間的刀與鋸〉,《印刻文學生活誌》,26,2005.10,頁131-132。# [[符心宜]],〈修行者--雕刻人間藝術家 朱銘〉,《逍遙》,2007.9,頁42-43。# [[潘煊]],《種活藝術的種子:朱銘美學觀》(台北:天下遠見,1999)。# [[曾百村]]. 〈「別盲目模仿」朱銘勉學子創新〉. 《中國時報》. 2013-01-06 [2013-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1) (中文(台灣)){{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