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854
次編輯
變更
王肅 (三國)
,增加分类 增加图片
[[File:王肃4.jpg|缩略图|王肃:字'''子雍'''。[[东海郡]][[郯县]](今[[山东]][[临沂市]][[郯城]]西南)人。[[三国]]时期经学大师,司徒[[王朗]]之子、[[晋文帝]][[司马昭]]岳父。三国曹魏时期著名经学大师。遍注群经,与郑玄学说立异。]]'''王肃'''(195年—256年),字 ''' 子雍 ''' 。 東 [[东 海郡 ]][[ 郯 縣 县]] (今 [[ 山 東臨 东]][[临 沂市 ]][[ 郯城 ]] 西南)人。 [[ 三 國時 国]]时 期 經學 经学 大 師 师 ,司徒 [[ 王朗 ]] 之子、 晉 [[晋 文帝 ]][[ 司 馬 马 昭 ]] 岳父。==生平事迹==王 肅 肃 早年任散 騎黃門 骑黄门 侍郎, 襲 袭 封 蘭 [[兰 陵 ]] 侯。任散 騎 骑 常侍,又兼秘 書監 书监 及崇文 觀 观 祭酒, 屢 屡 次 對時 对时 政提出建 議 议 。 後歷 后历 任 廣 广 平太守、侍中、河南尹等 職 职 。 [[ 曹芳 ]] 被 廢時 废时 ,他以迎接 [[ 曹髦 繼 ]]继 位。又 幫 帮 助 [[ 司 馬師 马师]] 平定 [[ 毌丘 儉 俭]] 之 亂 乱 ,再 遷 迁 中 領軍 领军 ,加散 騎 骑 常侍。
王 肅師從 肃师从 大儒 [[ 宋忠 學習 ]]学习 《太玄》,曾遍注群 經 经 ,融合今古文 經學兩 经学两 家 學說 学说 以 為 为 已用, 並註 并注 解《 [[ 尚 書 书]] 》、《 詩經 [[诗经]] 》。 後 后 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 蘊 蕴 ,借 鑒 鉴 《 禮記 [[礼记]] 》、《 [[ 左 傳 传]] 》、《 國語 [[国语]] 》等, 編 编 撰《孔子家 語 语 》等以宣 揚 扬 道德 價 价 值, 將 将 其精神理念 納 纳 入官 學 学 ,其所注 經學 经学 在魏 晉時 晋时 期被 稱 称 作“ 王 學 学 ” 。[[File:王肃5.jpg|缩略图|左|王肃:经学大师。]]===早年经历===王肃是王朗的长子,出身于[[会稽郡]](治今[[江苏]][[苏州]])。他十八岁时,跟从大儒宋忠学习《太玄》,还为《太玄》做注解。黄初(220年—226年)年间,王肃任散骑黄门侍郎 。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王肃世袭其兰陵侯爵位。 太和三年(229年),升任散骑常侍。===屡议朝政===太和四年(230年),大司马[[曹真]]率军伐蜀汉,王肃上疏劝阻,正逢秋雨连绵,栈道断绝,加上太尉华歆也上疏谏止,曹真等于是撤军。王肃又上疏说:“应该遵循旧礼,为已经去世的大臣发丧,并向宗庙进献果品。”这些事都得以施行。王肃又上疏陈述为政之本,认为应该裁撤、合并多余的官员,减少不急需的俸禄,停止不必要的费用,又建议恢复古代五日一朝的制度。<ref>《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四年,大司马曹真征蜀,肃上疏曰:“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於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坂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闻曹真发已逾月而行裁半谷,治道功夫,战士悉作。是贼偏得以逸而待劳,乃兵家之所惮也。言之前代,则武王伐纣,出关而复还;论之近事,则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岂非所谓顺天知时,通於权变者哉!兆民知圣上以水雨艰剧之故,休而息之,后日有衅,乘而用之,则所谓悦以犯难,民忘其死者矣。”於是遂罢。又上疏:“宜遵旧礼,为大臣发哀,荐果宗庙。”事皆施行。又上疏陈政本曰:“除无事之位,损不急之禄,止因食之费,并从容之官;使官必有职,职任其事,事必受禄,禄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当今之所宜也。官寡而禄厚,则公家之费鲜,进仕之志劝。各展才力,莫相倚仗。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能之与否,简在帝心。是以唐、虞之设官分职,申命公卿,各以其事,然后惟龙为纳言,犹今尚书也,以出内帝命而已。夏、殷不可得而详。甘誓曰‘六事之人’,明六卿亦典事者也。周官则备矣,五日视朝,公卿大夫并进,而司士辨其位焉。其记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及汉之初,依拟前代,公卿皆亲以事升朝。故高祖躬追反走之周昌,武帝遥可奉奏之汲黯,宣帝使公卿五日一朝,成帝始置尚书五人。自是陵迟,朝礼遂阙。可复五日视朝之仪,使公卿尚书各以事进。废礼复兴,光宣圣绪,诚所谓名美而实厚者也。”</ref> 青龙二年(234年),山阳公[[刘协]]去世,王肃上疏认为应该给其“皇”的谥号,魏明帝没有同意,追谥其为汉孝献皇帝。王肃后来以散骑常侍身份兼任秘书监及崇文观祭酒。<ref>《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青龙中,山阳公薨,汉主也。肃上疏曰:“昔唐禅虞,虞禅夏,皆终三年之丧,然后践天子之尊。是以帝号无亏,君礼犹存。今山阳公承顺天命,允答民望,进禅大魏,退处宾位。公之奉魏,不敢不尽节。魏之待公,优崇而不臣。既至其薨,榇敛之制,舆徒之饰,皆同之於王者,是故远近归仁,以为盛美。且汉总帝皇之号,号曰皇帝。有别称帝,无别称皇,则皇是其差轻者也。故当高祖之时,土无二王,其父见在而使称皇,明非二王之嫌也。况今以赠终,可使称皇以配其谥。”明帝不从使称皇,乃追谥曰汉孝献皇帝。后肃以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ref> [[景初]](237年—239年)年间,明帝大修宫室,使得百姓负担沉重,无法专心从事农业生产,而服役没有期限,刑罚过于随意。王肃上书劝谏明帝,又认为可以摈弃在鸟兽上花费的那些粮草人力。<ref>《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景初间,宫室盛兴,民失农业,期信不敦,刑杀仓卒。肃以疏曰:“大魏承百王之极,生民无几,干戈未戢,诚宜息民而惠之以安静遐迩之时也。夫务畜积而息疲民,在於省徭役而勤稼穑。今宫室未就,功业未讫,运漕调发,转相供奉。是以丁夫疲於力作,农者离其南亩,种谷者寡,食谷者众,旧谷既没,新谷莫继。斯则有国之大患,而非备豫之长策也。今见作者三四万人,九龙可以安圣体,其内足以列六宫,显阳之殿,又向将毕,惟泰极已前,功夫尚大,方向盛寒,疾疢或作。诚原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深愍役夫之疲劳,厚矜兆民之不赡,取常食廪之士,非急要者之用,选其丁壮,择留万人,使一期而更之,咸知息代有日,则莫不悦以即事,劳而不怨矣。计一岁有三百六十万夫,亦不为少。当一岁成者,听且三年。分遣其馀,使皆即农,无穷之计也。仓有溢粟,民有馀力:以此兴功,何功不立?以此行化,何化不成?夫信之於民,国家大宝也。仲尼曰:‘自古皆有死,民非信不立。’夫区区之晋国,微微之重耳,欲用其民,先示以信,是故原虽将降,顾信而归,用能一战而霸,于今见称。前车驾当幸洛阳,发民为营,有司命以营成而罢。既成,又利其功力,不以时遣。有司徒营其目前之利,不顾经国之体。臣愚以为自今以后,傥复使民,宜明其令,使必如期。若有事以次,宁复更发,无或失信。凡陛下临时之所行刑,皆有罪之吏,宜死之人也。然众庶不知,谓为仓卒。故原陛下下之於吏而暴其罪。钧其死也,无使污于宫掖而为远近所疑。且人命至重,难生易杀,气绝而不续者也,是以圣贤重之。孟轲称杀一无辜以取天下,仁者不为也。汉时有犯跸惊乘舆马者,廷尉张释之奏使罚金,文帝怪其轻,而释之曰:‘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之,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臣以为大失其义,非忠臣所宜陈也。廷尉者,天子之吏也,犹不可以失平,而天子之身,反可以惑谬乎?斯重於为己,而轻於为君,不忠之甚也。周公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言犹不戏,而况行之乎?故释之之言不可不察,周公之戒不可不法也。”又陈“诸鸟兽无用之物,而有刍谷人徒之费,皆可蠲除。”</ref> 明帝还曾与王肃讨论东汉白马令[[李云]]给[[汉桓帝]]的上疏,王肃认为李云的言辞虽然有些偏激,但汉桓帝杀李云也是不宽容的表现,并不正确。还谈及司马迁,明帝认为司马迁受宫刑后心怀怨恨写《史记》诋毁汉武帝,而王肃认为司马迁是良史之才,是汉武帝自己看完汉景帝和自己的本纪后深怀怨恨,而不是司马迁。<ref>《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帝尝问曰:“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书言:‘帝者,谛也。是帝欲不谛。’当何得不死?”肃对曰:“但为言失逆顺之节。原其本意,皆欲尽心,念存补国。且帝者之威,过於雷霆,杀一匹夫,无异蝼蚁。宽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广德宇於天下。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迁也。”</ref>===历职内外===正始元年(240年),王肃出任[[广平太守]]。后因公事被征还,任议郎。不久,转任侍中,又迁任太常。当时大将军曹爽专权,重用何晏、邓飏等。王肃曾与太尉蒋济、大司农桓范谈论到时政,王肃严肃的说:“这些人(指何晏等)与弘恭、石显是同类,还值得称道吗?”曹爽听说后,就告戒何晏人等说:“你们都应该谨慎些!公卿们已经把你们比作前代的恶人了。”王肃后来因为祭祀宗庙时有误被罢免,后任光禄勋。<ref>《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正始元年,出为广平太守。公事徵还,拜议郎。顷之,为侍中,迁太常。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肃与太尉蒋济、司农桓范论及时政,肃正色曰:“此辈即弘恭、石显之属,复称说邪!”爽闻之,戒何晏等曰:“当共慎之!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坐宗庙事免。后为光禄勋。</ref> [[嘉平]]四年(252年),当时有两条一尺长的鱼,跃上武库的屋顶,很多人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王肃说:“鱼应该生活在水中,现在却在屋顶上,这是有甲麟的动物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难道是戍边将领要有失败的事故吗?”不久,果然有东关之战的失败。后改任河南尹。<ref>《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时有二鱼长尺,集于武库之屋,有司以为吉祥。肃曰:“鱼生於渊而亢於屋,介鳞之物失其所也。边将其殆有弃甲之变乎?”其后果有东关之败。徙为河南尹。</ref>===攻心为上===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废曹芳,以王肃持节兼任太常,护送法驾在元城迎接高贵乡公曹髦。同年,有一股白气穿过天空,司马师向王肃询问发生这一现象的缘故,王肃回答说:“这是蚩尤的旗,东南方将会有叛乱。您如果亲身安抚百姓,那天下就会安定归服,那叛乱就会先灭亡。”<ref>《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嘉平六年,持节兼太常,奉法驾,迎高贵乡公于元城。是岁,白气经天,大将军司马景王问肃其故,肃答曰:“此蚩尤之旗也,东南其有乱乎?君若脩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ref> 正元二年(255年)春,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举兵叛乱,司马师问计于王肃,王肃认为淮南将士的家属都在内地,所以只要迅速派兵阻挡他们前进,就能使其军队土崩瓦解。司马师采用了王肃的计策,最终击败了毌丘俭和文钦,平定了叛乱。<ref>《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明年春,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景王谓肃曰:“霍光感夏侯胜之言,始重儒学之士,良有以也。安国宁主,其术焉在?”肃曰:“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於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景王从之,遂破俭、钦。</ref> 王肃后来迁任中领军,加领散骑常侍,增加食邑三百户,加上从前的共有二千二百户。===卒后哀荣===甘露元年(256年),王肃去世,终年六十二岁。他的门生有数百人为其送葬。朝廷追赠卫将军,谥号景侯。由其子王恽世袭兰陵侯爵位,王恽去世后,无子,封国因世袭断绝被撤销。 景元四年(263年),朝廷又封王肃子王恂为兰陵侯。 咸熙元年(264年),开建五等爵制,因为王肃在前朝功勋卓著,于是改封王恂为丞县子。 <ref>《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咸熙中,开建五等,以肃著勋前朝,改封恂为丞子。</ref>==主要成就=====思想主张===王肃不仅在经典的注释上与郑学针锋相对,并取得官方学术地位。同时,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思想观点,也为他的思想确立理论根据,他借“圣人”[[孔子]]及其子孙之口,伪造《孔丛子》、《圣证论》。这些言论虽然大多出自前人之书,看似抄录,却有不少改动,有许多他自己的话。他用圣人的话来立论,是儒家经典地位尊崇形式下的一种手段;是借圣人之口说自己想说的话。 他在《孔子家语》及《孔丛子》中,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论述治国思想、方法,以及用人等重大问题。而在尊崇孔子儒学的名义下,把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包含进去,成为新时代新思想的融合体,这也是王肃在学术上压倒郑玄,能够列于学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反映出经学向玄学过渡的时代思想特色。 王肃除了注释经典,伪造《孔丛子》之外,他在政治生涯中,还针对时事,频频向统治者建议,又表现出儒家入世的积极态度。王肃的学术活动不仅使人们怀疑郑玄经学的权威性,更影响了王弼、何晏等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维护传统的儒家学说,把道家的天道观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融合到儒家中来,反映出汉魏之际的儒学向道家学说靠拢,可以说是学术风气转变的先导。<ref>[http://www.sdqb.gov.cn/hwjy/qlwh/200909/abf52ebd-0a51-4193-af10-f45cc32234ac.htm 经学大师——王肃 .山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引用日期2014-01-04]]</ref>===政治主张===王肃曾以散骑常侍领秘书监近十年。当时[[魏武帝]][[曹操]]置秘书令,由少府统管,此体制对发展图书事业多有不便,他出任秘书监一职后,上表认为:秘书职相比尚书、御史、谒者三台更为亲近君主,中书郎地位在尚书丞、尚书郎上,秘书郎就应该在尚书郎下,否则应该在侍御史之下;秘书郎俸禄都是四百石,升职应该等同于尚书郎,外出就应该任郡太守,这是陛下尊崇儒术的圣旨也。自王肃为秘书监后,才不属少府管理,提高了秘书监的地位,以致后世称此职为为美职。 王肃一生仕宦,为帝王近臣,身居庙堂之高,言路通天,多有奏议,屡屡议政献策于内廷,为魏政权建设功绩颇显。其治国安邦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如“轻徭役”、“安百姓”、“慎刑罚”、“重信用”、“倡节俭”、“简宫室”等等,既是当时社会状况所必需,也体现了王肃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些主张,对东汉末遭受战乱、陷于民不聊生境地的老百姓是有益的,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安定起到了作用。===个人作品=== 《隋书·经籍志》著录王肃作品二十余种,一百九十余卷,皆佚。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录其佚作有:《周易王氏注》、《礼记王氏注》、《尚书王氏注》各二卷,《周易王氏音》、《毛诗义驳》、《毛诗奏事》、《毛诗问难》、《丧服经传王氏注》、《王氏丧服要记》、《春秋左传王氏注》、《论语王氏义说》、《孝经王氏解》、《圣证论》、《王子正论》各一卷,《毛诗王氏注》四卷,共计十五种二十一卷。此外,还有《孔子家语》,其注本今传。还有议论朝廷的典制、郊祀、宗庙、轻重等的作品共百余篇。 另《全三国文》也记载王肃曾为《书》、《诗》、《论语》、《三礼》、《左氏春秋传》作注解,还撰定其父王朗所作的《易传》,在官方都得到推行。还有《圣证论》十二卷,《政论》十卷,文集五卷。 《全三国文》还收录有《格虎赋》、《请为大司马曹真临吊表》、《奉诏为瑞表》、《论秘书丞郎表》、《秘书不应属少府表》、《表》、《贺瑞应表》、《谏征蜀疏》、《陈政本疏》、《请山阳公称皇配谥疏》、《上疏请恤役平刑》、《祭议》、《又奏》、《议祀圆丘方泽宜宫县乐八佾舞》、《又议》、《郊庙乐舞议》、《告瑞祀天宜以地配议》、《祀社议》、《祀五郊六宗及厉殃议》、《已迁主讳议》、《诸王国相宜为国王服斩衰议》、《王侯在丧袭爵议》、《吊陈群母议》、《腊议》、《答尚书难》、《答刘氏弟子问》、《答尚书访》、《答武竺访》、《广平太守下教问张臻家》、《与广陵太守书》、《孔子家语解序》、《宗庙颂》、《贺正仪》、《纳徵辞》、《家诫》。<ref>[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17785 《全三国文·卷二十三》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1-04]]</ref>===人物评价=== [[司马懿]]:且卢子家(卢毓)、王子雍继踵此郡,使世不乏贤。 [[陈寿]]:王肃亮直多闻,能析薪哉! [[裴松之]]:刘寔以为肃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己,此一反也。性嗜荣贵而不求苟合,此二反也。吝惜财物而治身不秽,此三反也。 [[叶适]]:肃大臣子,以学问自负。论事有稽据,立朝明始末。指晏辈为恭、显,亦其理也。肃既自守如此,则其出处不应草草。若以晏(何晏)辈附从曹爽为邪,而以身从司马父子为正,恐未可也。齐王(曹芳)见废,肃以太常迎高贵公(曹髦),是时司马师簒事定矣。彼亦以为是耶?甘露元年,肃死,去高贵公见杀,亦不远。使肃再遇此事,未知又当如何?然则何其明於知爽,而昧於师、昭?故自汉魏以来,不以废兴存亡之际考士,而信其自许为正人者,余不知也。<ref>宋·叶适《习学记言》</ref> [[陈元靓]]:子雍秉彝,凛然正色。远斈多闻,能穷先识。益厚增高,崇儒尚德。介圭追荣,丹书载饰。 [[胡三省]]:王肃仕曹魏,以经学著名。 [[王夫之]]:“青龙、景初之际,祸胎已伏,盖岌岌焉,无有虑此为叡言者,岂魏之无直臣哉?叡之营土木、多内宠、求神仙、察细务、滥刑赏也,旧臣则有陈群、辛毗、蒋济,大僚则有高堂隆、高柔、杨阜、杜恕、陈矫、卫觊、王肃、孙礼、卫臻,小臣则有董寻、张茂,极言无讳,不避丧亡之谤诅,至于叩棺待死以求伸;叡虽包容勿罪,而诸臣之触威以抒忠也,果有身首不恤之忱。” [[顾炎武]]:扬雄之事莽,戴圣之赃吏,马融之附势,王肃之画篡逆策,吴澄之忘宋仕元,俱无容平反。 [[何焯]]:去其好下佞己之病,则肃可以无讥矣! [[陈景云]]:肃既名臣,又晋武(司马炎)外王父。 <ref>卢弼.《三国志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ref>===轶事典故=== 王肃六十二岁时得重病,医生都说治不好,王肃的夫人问他有什么遗言。王肃说:“建平(指著名相师朱建平)曾说我会活到七十多岁,官位至三公,现在都还没达到,有什么担忧的呢!”可是王肃最终还是去世了。 <ref>《三国志·卷二十九》:肃年六十二,疾笃,众医并以为不愈。肃夫人问以遣言,肃云:“建平相我逾七十,位至三公,今皆未也,将何虑乎!”而肃竟卒。</ref>===后世地位===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王肃。此后历代王肃亦配享孔庙。 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09年)七月,宋真宗下诏追赠王肃为司空,并命近臣撰赞。<ref>《晋书·卷三十一》:帝以后母羊氏未崇谥号,泰始三年下诏曰:“昔汉文追崇灵文之号,武、宣有平原、博平之封,咸所以奉尊尊之敬,广亲亲之恩也。故卫将军、兰陵景侯夫人羊氏,含章体顺,仁德醇备,内承世胄,出嫔大国,三从之行,率礼无违。仍遭不造,频丧统嗣,抚育众胤,克成家道。母仪之教,光于邦族,诞启圣明,祚流万国,而早世殂陨,不遇休宠。皇太后孝思蒸蒸,永慕罔极。朕感存遗训,追远伤怀。其封夫人为县君,依德纪谥,主者详如旧典”于是使使持节、谒者何融追谥为平阳靖君。</ref>===墓葬纪念===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王肃墓在沂州承县(今山东峄城附近)东南二十五里。===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王肃形象大致与正史相同。为魏国太尉,正元二年,镇东将军毌丘俭谋反,王肃为大将军司马师谋划计策。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掌权,魏帝曹髦命司马昭暂屯许昌,但司马昭却起兵还屯洛水南。曹髦大惊,王肃认为可以给其官爵来使其安心。曹髦于是命王肃持诏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參 参 考文 獻 献 ==
{{Reflist}}
[[Category: 三国志立传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