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曹王平 四月,行走在王曲

增加 9,137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四月,行走在王曲'''<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四月,行走在王曲'''<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2144473/pexels-photo-12144473.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四月,行走在王曲》'''是[[中国]]当代作家曹王平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四月,行走在王曲===

近年,对古村古建探寻[[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了起来,我不探寻研究,但一样好奇。因此,在这个浓浓的春日里,我又一次带着我那感受美的跳动的心思,走出家门。

这天,[[阳光]]正好。慕天台庵之名,我们驱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来到了浊漳河畔的王曲村。

进村没多远,便看见一些老人们,他们或站着、或坐在街道两侧的院门外的台阶上,悠闲地说笑着。若不是时间关系,我真想驻足与他们攀谈。

身体健朗、热情好客的常[[秋季]]老人招呼着我们,我们成了他的客人,在他和王月红的陪同下,我们径直向天台庵走去。

顺石阶而上,跨过两扇古旧的木门门槛,走过一截石铺的甬道,一处坐北向南的殿宇便映入眼帘。

完全出乎我的想象。这,就是天台庵?

不大的木屋,陈年的格调,没一点修饰,也没有一点香火的味道,简陋的像一个貌不惊人的老者,只带着仆仆风尘,从远古而来。

庵内,亦空空如也,雕梁壁画已不见清晰。好在有一行看似考察的几个人,在他们不断的啧啧赞叹中,我也顺着他们手中的手电,仔细地窥探着庵内的角角落落。终归不是专研者,因此终也没能看出有什么特别,只是庵外那飞檐斗拱方显古遗犹存,气势非凡。

常秋季老人说,这座千年古庵,在文革中重遭毁坏。不曾想今天,这座并不惊艳的小小庵寺,竟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四座[[唐代]]木结构的建筑之一。

“物以稀为贵”。是呀,难怪当年的梁思成在寻到这些唐代建筑时会激动地流下热泪。

这是我等凡人所不能认知的。

虽然如此,我却敬畏那古人的智慧,古建的构筑。然而,在这小小的庵寺前,我更敬畏那远古的[[传说]],敬畏天台山的僧人,为了不让天台宗教派毁于兵火战乱和官方剿灭,为了保存天台宗教的教义,迢迢万里,日夜兼程,远离天台山,来到这太行山的一隅,留下了天台的遗脉

而今,它走过了千年,没有华丽的装束,没有膜拜的人群,就那么静静地立在那里,静静的、静的让人心疼。此时,面对空空小小的庵寺,我的身心也像静了许多,它无比温柔地占据了我的心,我甚至想到这小小的庵寺里曾在千年前住着的,是那侠肝义胆、铁骨柔肠的女神。

这是有据可想象的。有书解释:“寺”,是和尚居住的地方;“观”,是道士修行的地方;而“庵,则是尼姑所在的地方,是个太小太小的场所,简单的可以结草而成。正如眼前的这个不大而[[简陋]]的庵寺,想象为一个女神的修心的地方一定不足为奇吧!

红尘过往,时光飞转,千年的古庵人去庵在。我们站在天台庵外面的长廊里,极目远眺王曲村的山山水水,听常秋季老人讲对面山中奶奶庙的故事和传说,奶奶庙里的神仙保佑着这一方土地上祖祖辈辈百姓的平安。我想,这天台庵的僧人也一样如此吧,虽然人去庵空,但不灭的灵魂一定还在,她静静地坚守在浊漳河畔,深情地凝望着这片田野山峦,庇护着世世代代生活的[[黎民]]。

龙王庙,是我们去的第二个地方。毕竟是龙王的处所,虽然它也走过了明、清两代,与天台庵一般,走到今天也褪去了昔日的颜色,但大庙的四根立柱中间,两只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及中间左右两根立柱上贴着祈福平安的对联,显得生机勃勃。对联上的柳体字,出自守庙人的大学生女儿之手,虽然略显稚嫩,但一笔一划里却透出一种对神灵的敬仰和对文化的尊重。曾经,来这里的人们都会毕恭毕敬地朝拜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幸福。而今,辉煌已成过去,人们再不为衣食住行而犯愁,纷纷奔涌城市,远离了故乡,冷落了故乡,更冷清这龙王的庙。临近中午的阳光漫过庙的前沿,斜斜地照在庙内坑洼的土质地面上,使庙中间少有香火而又被长年铺满灰尘的破旧的供桌,在飞尘的光线中愈显清冷。

龙王庙对面的大戏台,也成了儿时的记忆。常秋季老人忆起当年红火热闹的集会,唱响[[历史]]人物的大舞台,依然陶醉如昨,慷慨万千。可如今偌大的舞台,台上台下,没有唱腔,没有观众,更没有掌声,空留千番遗憾在心中。

一样老去的——当年繁华的古商道、生意兴隆的故衣店、王家大院及王家小姐的绣楼、还有紧锁的贞洁牌楼……

贞洁牌楼是深深触动我心的。两扇紧闭的木门使我想起了影片中的一个情节:一个貌美的年轻女子刚嫁入婆家不久,男人便当兵走了,一去便杳无音讯,多年后的一天捎回一则阵亡的消息。从此,女子便注定要被那深深的庭院锁住其漫长的一生。可想,青春年少呀,一辈子,一个人,苦苦煎熬,何日是头?在她在与一个倾心的男子偷偷私奔时,被族人发现。于是,整个族人在族长的带领下,在棍棒的惩治下,活生生的被打死又抛于荒野。

影片源于生活,历史成了传说,并不遥远,就在眼前,仿佛那女子一脸哀愁,正诉说着她短暂而漫长的一生,终是衣袂飘飘也回不到故里。不知眼前这牌楼里的女子命运如何?但愿,宁可苦受煎熬,也不可命归黄泉!

苦叹人生漫长,也感叹人生苦短!

对于已是八十高龄的老党员,干了四十多年的老干部,仍感到人生的[[春秋]]壮志未酬。因去年冬天不慎摔伤腿部,卧床半年仍未好转,至今住在女儿家。陪同我们的常秋季老人和王月红说,老人一生命运坎坷,但却把一辈子献给了工作,献给了他打小从河南来到平顺的这个落脚生根的地方。我们见到他时,他平躺在床上,语言交流也有些困难。常秋季老人还说,他现在太孤单了,除了女儿女婿外,儿子儿媳有的在外地,有的另立门户,闲暇时,他常常会过来陪陪他,每次都禁不住掉眼泪。

在我们离开他家时,我的眼泪也忍不住流了下来。一行的几个人走出了家门,我却还在紧紧地握着老人的手,久久地,我感觉到他手掌的无力,但却始终没有放开。那一幕,像极了我的父亲;那一刻,我看到了那个[[熟悉]]的眼神。我不能自已,轻轻地松开他的手,不想抬头,快步走出。尽管这样,我眼睛的余光还是发现,长期卧床肢体已不灵便的他,好像在用力地挪动着,脸上斜流下一道泪水。

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该去看望他老人家,常秋季老人只是想让我们这些外来人也知道并记住——这里有一个鞠躬尽瘁、献身于村庄的老干部。他们说:县里的领导对老人很关心,年前专程来慰问他,这不,村里正在申请轮椅。但愿,轮椅会成为他走动的腿脚,村庄仍在他的视野。

[[夕阳]]还早,我们离开了村子,车行较慢,是想看尽一路风景,但脑海里却不能平静下来。本是慕天台庵之名而来,不曾想,却是那一张张可亲可敬的脸庞一幕幕闪过,卧床的老干部、谦逊技高的神医刘波、耿直的王月红、还有那些淳朴的乡亲……,尤其是常秋季老人,我们称他为老师、名副其实的[[老师]],我们见证他生活的窘况,也看到了他痴心于文学的满腔热忱,他十几年如一日毫无怨言、不离不弃照顾着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还笔耕不辍探寻和记录并补充着村史村志,还有现任的带领村民奔小康的年轻村干部,虽未曾谋面,但无一不让人感动。

静静的浊漳河在静静地流淌,芦苇荡荡出了浊漳河畔一个个村庄的[[故事]]。常秋季老师说:王曲,是太行水乡的第一站,太行水乡是浊漳河沿岸最美的风景区。于是,我有了一个念想,若是可以,便一路风景一路歌,恰时光正好,与三五文友,一起沿着浊漳河的脉络去走第二站、第三站……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曹王平,女,山西长治人,文学爱好者,偶有文字发表于报刊和杂志。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9,22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