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崔琦

增加 10,29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崔 琦
| 外文名 = Daniel Chee Tsui
| 图像 =
[[File:02.jpg.jpg|缩略图|居中|[http://img.zwbk.org/baike/spic/2010/11/11/20101111052928796_4443.jpg 原图链接] [https://cn.bing.com/images/search?view=detailV2&ccid=LfFOO2wX&id=14F0A8068B6DB318714C752246C9E5F093631C8F&thid=OIP.LfFOO2wXWpDTEoJ3Pcx3vgAAAA&mediaurl=http%3A%2F%2Fimg.zwbk.org%2Fbaike%2Fspic%2F2010%2F11%2F11%2F20101111052928796_4443.jpg&exph=283&expw=200&q=%e5%b4%94%e7%90%a6&simid=608026952297615357&selectedindex=8&ajaxhist=0&vt=0 来自必应网]]]
| 出生日期 = 1939年2月28日
| 出生地点 = 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
| 国籍 = 美国
| 职业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 主要成就 =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big>崔 琦</big>''',('''Daniel Chee Tsui''',{{bd|1939年|2月28日|||catIdx=W}})美籍华裔[[科学家]],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ref>[https://mp.weixin.qq.com/s/pBptac5bBS0MI2YruSdq6w 腾讯网]</ref>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是在中国河南出生并长大的美籍华人,1957年[[香港]]培正中学毕业,1958年赴美国深造,就读于[[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从事电子研究工作,成就斐然。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其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等人之后第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ref>[https://baike.sogou.com/v195369.htm?fromTitle=%E5%B4%94%E7%90%A6 搜狗网]</ref>
 
== 主要著作 ==
▪ 1996年与人合著《从有限周率研究到量子霍尔效应》;<br>
▪ 1996年与人合著《维格纳固体规则中两端电子感应异常》;<br>
▪ 1996年与人合著《合成费米子:它们的散射及自旋》;<br>
▪ 1997年与人合著《[[霍尔]]绝缘子的特性》;<br>
▪ 1997年与人合著《[[磁场]]驱使绝缘体向整数量子霍尔效应转换过程中的普遍性》;<br>
▪ 1997年与人合著《双端空洞系统微波传导性磁共振》;<br>
[[电子]]量子流体现象的发现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崔琦因此又获得美国著名的[[弗兰克林奖]]。崔琦在[[互联网]]自己开设的[[网址]]上称,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电脑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br>
<ref>[https://baike.sogou.com/v195369.htm?fromTitle=%E5%B4%94%E7%90%A6 搜狗百科]</ref>
 
== 学术履历 ==
▪ 1958年往美国[[伊利诺伊斯州]]罗克岛奥古斯塔纳学院深造;<br>
▪ 1967—1968年[[芝加哥大学]]研究协会;<br>
▪ 1968—1982年新泽西默里山贝尔实验室技术部成员;<br>
▪ 1982年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美国高尖科学学会会员;<br>
▪ 1984年获浓缩物质物理巴克利奖;<br>
▪ 1998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物理奖]];<br>(搜狗百科)<ref>[https://baike.sogou.com/v195369.htm?fromTitle=%E5%B4%94%E7%90%A6 搜狗百科]</ref>
 
== 获得荣誉 ==
[[瑞典皇家科学院]]1998年10月13日宣布,把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13日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新闻]]公报说,斯托尔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1982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公报强调说,这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崔琦和斯托尔默在1982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两种半导体晶片[[砷化镓]]和[[砷氯化镓]]压在一起,这样大量电子就在这两种晶片交界处聚集。他们将这种[[晶片]]结合体放置在仅比绝对零度高十分之一摄氏度(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温环境中,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一百万倍的超强[[磁场。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比如阻力消失、出现几分之一电子电荷的奇特现象等。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 <ref>[https://baike.sogou.com/v195369.htm?fromTitle=%E5%B4%94%E7%90%A6 搜狗百科]</ref>
 
== 个人生活 ==
'''家庭教育'''<br>
诺贝尔奖获得者崔琦,背后站着的是河南农村[[母亲]]。<ref>[https://c.m.163.com/news/a/DF2FNJ970523UOK6.html?spss=newsapp 网易网]</ref>崔琦出生时母亲已41岁,父亲42岁。崔琦排行老四,上面有三个[[姐姐]],即便如此,母亲也没娇惯着唯一的[[儿子]],崔琦稍大一点就帮家里干活。农忙时他帮[[父亲]]在田里干活,撒肥、锄地、浇水;农闲时他给家里的毛驴儿割草,再不就是到附近树林里捡柴禾,或者帮父亲收拾家里的院墙。12岁那年崔琦离开家乡,由一个普普通通的河南农村娃成长为一个蜚声世界的物理大师,离不开他具有远见卓识的母亲。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崔琦含泪回忆起难忘的童年时光和母亲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小时候在乡下耕田、割草、放牛,能从中学毕业已算幸运,但是母亲有远见,自己不识字,却坚持要我上学。”1951年,有个机会可以让他出外读书,临行的前几天,崔母一针一线地为崔琦赶做了一件黑棉袄、一条蓝棉裤、两身内衣和几双鞋袜。他母亲就把家里仅有的[[面粉]]做了几个[[馒头]],给他带上,然后叮嘱他说:“你要出去好好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有前途。”当年崔琦才12岁,从此一别,谁也没料到,那却成了与父母的永别。这年秋天,崔琦进入香港培正中学读书,因为语言交流不便及生活艰难等诸多原因,崔琦强烈思念在[[家乡]]的母亲,两次写信给母亲要求回老家。母亲收到信后,通过别人告诉崔琦不要想家,好好读书才是对父母亲最大的安慰。崔琦刻苦攻读,靠全额[[奖学金]]完成中学学业,并于1958年到美国留学。<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NzkzMzE2OQ==&mid=2247485050&idx=1&sn=51ab7bfa2c49c488bf1192ca74e980d8 腾讯网]</ref><br>崔琦在美国学习时,他的父亲已身患重病,直到1959年夏天父亲去世,母亲都没对他透露一点儿消息。在这之后的9年间,王双贤尽管年老体弱,但没有影响儿子的学业。1968年,王双贤离世时,只有大女儿一个守在身边。<ref>[https://c.m.163.com/news/a/DF2FNJ970523UOK6.html?spss=newsapp 网易网]</ref><br>
'''感情婚姻'''<br>
崔琦的妻子[[琳达]]是[[挪威]]裔美国人,两人相识于[[奥古斯塔纳学院]],后来又在[[芝加哥大学]]重逢,他们的两个女儿从小都学过中文。
<ref>[http://www.baike.com/wiki/%E5%B4%94%E7%90%A6%0D%0A 小百科]</ref>
 
== 崔琦之痛 ==
 
[[File:111.jpg.jpg|缩略图|左|[http://www.chinanews.com/cr/2014/0424/2092144294.jpg ​​原图链接] [https://cn.bing.com/images/search?view=detailV2&ccid=GFp0d1jk&id=186F3C2DEAE2B124F7701F61B2026EACEE012E29&thid=OIP.GFp0d1jk_5C3X0mMug0XAAAAAA&mediaurl=http%3a%2f%2fwww.chinanews.com%2fcr%2f2014%2f0424%2f2092144294.jpg&exph=266&expw=400&q=%e5%b4%94%e7%90%a6&simid=608038398431397314&selectedIndex=34&ajaxhist=0 來自必应网]]]
崔琦之痛,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在[[电视]]上看过一段杨澜在普林斯顿大学采访崔琦的对话:杨澜问崔琦,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选择外出读书还是留在农村?[[杨澜]]以为崔琦会这样回答:如果人不接受教育,一生就会很贫困。本来笑呵呵的崔琦一下子眼泪汹涌,竟像小孩一样嚎啕大哭了起来,哽咽着说,“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选择留在农村,宁愿终身当个农民,家里多个干活的照顾,也许父亲不会饿死,母亲也不会病死。”震撼!震撼!这样的回答意外地震撼我们的心灵!在崔琦先生心里,他就希望永远是父母亲身边的好孩子,他宁愿放弃更好的生活,去尽孝,去务农照顾家庭!崔琦先生虽然在美国功成名就,但他心里永远抹不去,未曾尽孝于双亲的遗憾。杨澜说,采访崔琦教授是她采访生涯中最感人的一次,当时她根本没想到崔琦教授会如此回答,她也跟着哭了。诺贝尔奖算不算成功?当然算,对许多人都是终生难以企及。但在亲情和人伦面前,特别是相对于人的生命,就不那么重要了。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鼓励和刺激每个人都去追求成功的时代。但在成功之上还有些其他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人格、尊严和亲情。俯视当下,追忆过去,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我们的人民是从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家破人亡,饿殍遍地的场景,经常充斥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国家富裕了,人民有钱了,可是,能忘记历史吗?能夜郎自大吗?有钱没钱,不能决定我们是否幸福。而要反思自己,勉励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社会还不够完美,我们怎能吝啬自己的善意?爱与亲情永远是我们发展的基石。 <ref>[https://mp.weixin.qq.com/s/pBptac5bBS0MI2YruSdq6w 腾讯网]</ref>
 
== 视频 ==
河南新闻联播20140427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崔琦回乡省亲
{{#ev:youku|XNzA0NTQ1ODE2|alignment=left}}
 
== 参考文献 ==
 
 
'''崔琦'''({{bd|1939年|2月28日|catIdx=C崔}}),生於[[中國]][[河南省]][[寶豐縣]],[[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ref>[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98/summary/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8]</ref>。
==參考文獻==
{{reflist}}
1,38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