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2
次編輯
變更
刘縯(东汉)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刘縯(东汉)'''<br><img src="https://pic.gerenjianli.com/min…”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刘縯(东汉)'''<br><img src="https://pic.gerenjianli.com/mingren_larger/2516/31942939.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gerenjianli.com/Mingren/86/rsdksk7mgi.html 圖片來自36O]</small>
|}
'''刘縯(东汉)'''
刘縯(公元前16年─公元23年),字伯升,南阳蔡阳人,[[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兄长。他锋芒外露,性格刚毅,慷慨有大节。自从王莽篡汉后,常愤愤不平,意图恢复汉室江山,倾家荡产以交结天下豪杰。新朝末年,他与刘秀等率数千人起义,号舂陵军,自称柱天都部。后绿林军加入,更始政权建立后,任大司徒,封为汉信侯。后被更始帝刘玄猜忌,以杀其下属为诱饵引他前来理论。与他有隙的李轶和朱鲔建议刘玄乘此时机诛杀刘縯,于是刘縯与刘稷同日遇难。刘秀建立东汉后,追谥他为齐武王。有二子:刘章、刘兴。
== 人物生平 ==
好侠养士刘縯此人与 刘秀虽为同胞兄弟,但性格迥异。他锋芒外露,史书上记载“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 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地皇三年(公元22年),当其宾客为“小盗”,这“小盗”就是从事打家劫舍的活动。刘縯好侠养士,他的宾客中自然也有“小盗”之人。
起兵反莽刘秀为摆脱干系,避地 新野时,刘縯就开始了起事的谋划。他秘密召集诸豪杰计议说:“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于是分遣宾客,四处联络。正在此时,刘秀与 李通等拉上关系,准备在 宛城起事。正值刘縯筹划举事,兄弟二人不谋而合。于是决定刘縯在舂陵,刘秀与李通等在宛城, 邓晨在新野,同时举义。他于十月合子弟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举起了反莽的大旗,自称柱天都部,即自喻为擎天之柱。
刘縯与刘秀在南阳起事以后,面临的军事形势十分严峻。因为,此时虽然绿林军民发展壮大, 新市兵、 平林兵两支人马已发展到南阳。但是, 南阳郡的大部分还掌握在王莽官军手中, 新市、平林的势力只在南阳的南部边缘活动,刘縯明白,行动稍有不慎,就有被消灭的危险。仅靠自己这支队伍单枪匹马地发展,显然是不行的,必须投到绿林军中去,走共同发展的道路,才有自己这支队伍的前途。他于是派遣随同自己起事的族兄 刘嘉前往新市、平林军中联络。刘嘉父早殁,刘縯父视他如已出,资助他与刘縯一起到长安求学,所以他与刘縯一家有着特殊感情。刘嘉到新市、平林军中,与其领袖 王凤、 陈牧等联系,表示了联合对敌的愿望。 新市、平 林正急于向北发展,以便在南阳打开新的局面,对在南阳地区颇有影响的刘氏宗族的合作自然竭诚欢迎。双方合军一处,开始了共同对王莽官军的作战行动。他们联军进击长聚,与官军作战。义军并力西进,攻克唐子乡(今 湖北 枣阳北),杀死湖阳(今 河南唐河南)尉。接着全军奋力、北进,攻克棘阳(今河南 南阳市南)。
大破新军[[王莽]]南阳的最高军政长官前队大夫 甄阜、属正梁丘赐见义军威胁自己的老巢,率军全力迎战,双方激战于小长安(今 河南邓县境)。这一天,大雾弥漫,官军凭借有利的地形和对环境熟悉的有利条件,猛力反击,使起义军遭受重大失败。刘氏数十个同宗兄弟都死于这场剧烈的混战中。起义军调整部署,退守棘阳。 甄阜、梁丘赐获此大胜,决心乘胜追击,全歼义军。他们率10万精兵南渡黄淳水,前锋达沘水,在两河之间安营扎寨,同时拆掉架在黄淳水上的桥梁,示无还心,摆出要同义军决一死战的架势。 新市、平林两军新败之后,已经对官军产生了很重的畏惧情绪。今见官军穷追不舍,且其军力、装备又远胜义军,因而对能否战胜敌人信心不足,打算脱离接触,迅速南逃。刘縯与 刘秀计议,如果此二支友军撤走,单凭他们统帅的部队,实在难以战胜敌人。 必须设法稳住二支友军,同心协力,共同对敌,才是万全之策。恰在此时, 王常、 成丹、 张昂所统帅的一支5000人的 下江兵北抵宜秋(今 河南 唐河东南)。刘縯决心说服这支部队参加战斗,这可增强对官军战斗的力量,又能稳住处于动摇中的其他二支义军。刘縯兄弟二人与李通一起前往下江兵驻地,刘縯说:“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成丹、张昂共推王常。刘縯对王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刘縯曰:“如事成,岂敢独飨之哉!” 王常被说的口服心服,五体投地,表示决心追随刘氏兄弟共创大业。
攻取宛城绿林军乘战胜之威,挥师北进, 兵锋直指 宛城。在这里他们遇到了 严尤和 陈茂所指挥的官军。严尤是 王莽集团中颇具才干的将领,到 荆州后,招兵买马,以原地方军为基干,很快组织起一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在同 绿林军的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 绿林军在取得对 甄阜、梁丘赐军的胜利后,严尤、陈茂率兵赶来,准备在 宛城附近与之进行大决战。
功高震主随着刘縯威名远扬,刘玄一伙觉得刘縯对自己的威胁越来越大了,不除掉他实在是难以安枕。刘玄一伙决定,借大会诸将之机,以刘玄举玉佩为号,使武士乘刘縯不备,一举将其击杀。昆阳之战结束不久,刘玄下诏命诸将会宛城。刘秀警惕性较高,认为其中可能有对他们兄弟不利的阴谋,劝兄长戒备。刘縯认为大会诸将是例行公事,一笑置之。这一天,刘玄故意对刘縯表示亲近,取来刘縯的宝剑审视、玩赏。绣衣御史申屠建立即献上玉佩。按原定的计划,只要 刘玄举玉佩为号,武士会冲出来斩杀刘縯。但是不知什么原因, 刘玄没有举起,击杀刘縯的阴谋也就没有在这次大会上实现。会上刘縯的舅父 樊宏看出杀机,为他捏一把汗。会后对他说:“昔 鸿门之会,范增举以示 项羽。今建此意,得无不善乎?”刘縯一笑不置可否。此时 李通的从弟曾与 刘秀一同起兵的李轶,已暗中倒向 刘玄,并与刘玄的心腹 朱鲔特别要好,经常混在一起。 刘秀对他的行动十分怀疑,多次告诫兄长,劝他不要相信此人。刘縯鉴于都是同起事的好友,与李轶也有共同战斗的经历,仍然对李轶深信不疑,没有听从 刘秀的劝告。
== 历史评价 ==
[[范晔]]《 [[后汉书]]》:①“性刚毅,慷慨有大节。” ;②“齐武沉雄,义戈乘风。仓卒匪图,亡我天工。”
何去非:“伯升之不忍者,亦妇人之仁耳。古之求集大事者,常不忍于负人而终为人之所负者,以其相伺之机,间不容发故也。世祖之连兵决战不及伯升,而深谋至计乃甚过之。盖伯升类项羽,而世祖类高皇,此所以定天下而复大业也。始伯升之见杀,而世祖驰诣更始,逡巡引过,深自咎谢,不为戚伤。是以更始信而任之,卒至摧王郎、定河北,其资成矣。乃徐正其位号,遂以其兵西加更始而定长安。使其遂形愤怏不平于伯升之祸,则亦并诛而已矣。”
<ref>[https://wenda.so.com/q/1515495087218145 中国著名历史人物]</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Category:军政人物]]
|<center>'''刘縯(东汉)'''<br><img src="https://pic.gerenjianli.com/mingren_larger/2516/31942939.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gerenjianli.com/Mingren/86/rsdksk7mgi.html 圖片來自36O]</small>
|}
'''刘縯(东汉)'''
刘縯(公元前16年─公元23年),字伯升,南阳蔡阳人,[[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兄长。他锋芒外露,性格刚毅,慷慨有大节。自从王莽篡汉后,常愤愤不平,意图恢复汉室江山,倾家荡产以交结天下豪杰。新朝末年,他与刘秀等率数千人起义,号舂陵军,自称柱天都部。后绿林军加入,更始政权建立后,任大司徒,封为汉信侯。后被更始帝刘玄猜忌,以杀其下属为诱饵引他前来理论。与他有隙的李轶和朱鲔建议刘玄乘此时机诛杀刘縯,于是刘縯与刘稷同日遇难。刘秀建立东汉后,追谥他为齐武王。有二子:刘章、刘兴。
== 人物生平 ==
好侠养士刘縯此人与 刘秀虽为同胞兄弟,但性格迥异。他锋芒外露,史书上记载“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 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地皇三年(公元22年),当其宾客为“小盗”,这“小盗”就是从事打家劫舍的活动。刘縯好侠养士,他的宾客中自然也有“小盗”之人。
起兵反莽刘秀为摆脱干系,避地 新野时,刘縯就开始了起事的谋划。他秘密召集诸豪杰计议说:“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于是分遣宾客,四处联络。正在此时,刘秀与 李通等拉上关系,准备在 宛城起事。正值刘縯筹划举事,兄弟二人不谋而合。于是决定刘縯在舂陵,刘秀与李通等在宛城, 邓晨在新野,同时举义。他于十月合子弟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举起了反莽的大旗,自称柱天都部,即自喻为擎天之柱。
刘縯与刘秀在南阳起事以后,面临的军事形势十分严峻。因为,此时虽然绿林军民发展壮大, 新市兵、 平林兵两支人马已发展到南阳。但是, 南阳郡的大部分还掌握在王莽官军手中, 新市、平林的势力只在南阳的南部边缘活动,刘縯明白,行动稍有不慎,就有被消灭的危险。仅靠自己这支队伍单枪匹马地发展,显然是不行的,必须投到绿林军中去,走共同发展的道路,才有自己这支队伍的前途。他于是派遣随同自己起事的族兄 刘嘉前往新市、平林军中联络。刘嘉父早殁,刘縯父视他如已出,资助他与刘縯一起到长安求学,所以他与刘縯一家有着特殊感情。刘嘉到新市、平林军中,与其领袖 王凤、 陈牧等联系,表示了联合对敌的愿望。 新市、平 林正急于向北发展,以便在南阳打开新的局面,对在南阳地区颇有影响的刘氏宗族的合作自然竭诚欢迎。双方合军一处,开始了共同对王莽官军的作战行动。他们联军进击长聚,与官军作战。义军并力西进,攻克唐子乡(今 湖北 枣阳北),杀死湖阳(今 河南唐河南)尉。接着全军奋力、北进,攻克棘阳(今河南 南阳市南)。
大破新军[[王莽]]南阳的最高军政长官前队大夫 甄阜、属正梁丘赐见义军威胁自己的老巢,率军全力迎战,双方激战于小长安(今 河南邓县境)。这一天,大雾弥漫,官军凭借有利的地形和对环境熟悉的有利条件,猛力反击,使起义军遭受重大失败。刘氏数十个同宗兄弟都死于这场剧烈的混战中。起义军调整部署,退守棘阳。 甄阜、梁丘赐获此大胜,决心乘胜追击,全歼义军。他们率10万精兵南渡黄淳水,前锋达沘水,在两河之间安营扎寨,同时拆掉架在黄淳水上的桥梁,示无还心,摆出要同义军决一死战的架势。 新市、平林两军新败之后,已经对官军产生了很重的畏惧情绪。今见官军穷追不舍,且其军力、装备又远胜义军,因而对能否战胜敌人信心不足,打算脱离接触,迅速南逃。刘縯与 刘秀计议,如果此二支友军撤走,单凭他们统帅的部队,实在难以战胜敌人。 必须设法稳住二支友军,同心协力,共同对敌,才是万全之策。恰在此时, 王常、 成丹、 张昂所统帅的一支5000人的 下江兵北抵宜秋(今 河南 唐河东南)。刘縯决心说服这支部队参加战斗,这可增强对官军战斗的力量,又能稳住处于动摇中的其他二支义军。刘縯兄弟二人与李通一起前往下江兵驻地,刘縯说:“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成丹、张昂共推王常。刘縯对王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刘縯曰:“如事成,岂敢独飨之哉!” 王常被说的口服心服,五体投地,表示决心追随刘氏兄弟共创大业。
攻取宛城绿林军乘战胜之威,挥师北进, 兵锋直指 宛城。在这里他们遇到了 严尤和 陈茂所指挥的官军。严尤是 王莽集团中颇具才干的将领,到 荆州后,招兵买马,以原地方军为基干,很快组织起一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在同 绿林军的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 绿林军在取得对 甄阜、梁丘赐军的胜利后,严尤、陈茂率兵赶来,准备在 宛城附近与之进行大决战。
功高震主随着刘縯威名远扬,刘玄一伙觉得刘縯对自己的威胁越来越大了,不除掉他实在是难以安枕。刘玄一伙决定,借大会诸将之机,以刘玄举玉佩为号,使武士乘刘縯不备,一举将其击杀。昆阳之战结束不久,刘玄下诏命诸将会宛城。刘秀警惕性较高,认为其中可能有对他们兄弟不利的阴谋,劝兄长戒备。刘縯认为大会诸将是例行公事,一笑置之。这一天,刘玄故意对刘縯表示亲近,取来刘縯的宝剑审视、玩赏。绣衣御史申屠建立即献上玉佩。按原定的计划,只要 刘玄举玉佩为号,武士会冲出来斩杀刘縯。但是不知什么原因, 刘玄没有举起,击杀刘縯的阴谋也就没有在这次大会上实现。会上刘縯的舅父 樊宏看出杀机,为他捏一把汗。会后对他说:“昔 鸿门之会,范增举以示 项羽。今建此意,得无不善乎?”刘縯一笑不置可否。此时 李通的从弟曾与 刘秀一同起兵的李轶,已暗中倒向 刘玄,并与刘玄的心腹 朱鲔特别要好,经常混在一起。 刘秀对他的行动十分怀疑,多次告诫兄长,劝他不要相信此人。刘縯鉴于都是同起事的好友,与李轶也有共同战斗的经历,仍然对李轶深信不疑,没有听从 刘秀的劝告。
== 历史评价 ==
[[范晔]]《 [[后汉书]]》:①“性刚毅,慷慨有大节。” ;②“齐武沉雄,义戈乘风。仓卒匪图,亡我天工。”
何去非:“伯升之不忍者,亦妇人之仁耳。古之求集大事者,常不忍于负人而终为人之所负者,以其相伺之机,间不容发故也。世祖之连兵决战不及伯升,而深谋至计乃甚过之。盖伯升类项羽,而世祖类高皇,此所以定天下而复大业也。始伯升之见杀,而世祖驰诣更始,逡巡引过,深自咎谢,不为戚伤。是以更始信而任之,卒至摧王郎、定河北,其资成矣。乃徐正其位号,遂以其兵西加更始而定长安。使其遂形愤怏不平于伯升之祸,则亦并诛而已矣。”
<ref>[https://wenda.so.com/q/1515495087218145 中国著名历史人物]</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Category:军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