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十三行遗址

增加 5,140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 5px 0; "> ''' 十三行 .jpeg|有框''' </p>| -|<bigcenter> 十三行遗址</big>[httpimg src="https://5b0988e595225www.cdnculture.sohucsntpc.comgov.tw/files/file_pool/images4/201810030G250593843059488076/baf2b4a5bc9c468cb4d82ef3a988ea01about.jpeg 原图链接]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ulture.comntpc.gov.tw/sshm_chi/axmdoc/257511178_100195567 来自 cont?xsmsid=0G244536427773780175 搜狐 的图 來自culture]]]</small> |}
'''十三行 址''',是 台湾 [[臺灣]] 北部重要的 [[ 考古 ]] 之一。 该遗 該遺 址位 今[[新北市]] [[ 八里 區]][[ 淡水河 ]] 出海口交界 的南岸,挖掘出[[陶器]]、[[ 器]]、[[ 墓葬]] 等各 类丰 類豐 富的史前 物。 该遗 該遺 址的主人生存 距今 约2000 約2000 至400年前,在文化上 属于台湾 屬於[[臺灣 史前 ]] 的前 [[鐵 ]] ,是目前 台湾确 臺灣確 [[炼铁]] 煉鐵 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 台湾 [[臺灣 原住民 凯达 ]][[凱達 ]] 的祖先。 该遗 該遺 址被 [[ 国内 國內 政部 订为国 ]]訂為[[臺灣古蹟列表#二級古蹟|國 家二 蹟]] ,目前保留 址面 一公 址旁 立[[十三行博物 ]],是 台湾 臺灣 第一座 立(今 為[[ 新北市 ]] 市立)考古博物 館。<ref>[https://www.sohuculture.comntpc.gov.tw/asshm_chi/115694850_501362 xmdoc/cont?xsmsid=0G244536427773780175 台湾原住民史前文化-- 十三行 博物馆遺址] ,搜狐, 2016-10-9 ,culture</ref>
== 遗址发现及挖掘过程简介歷史 ==1955年秋天,[[中華民國空軍]]飛行員[[潘克永]][[少校]]隨機飛越八里鄉[[觀音山 (新北市)|觀音山]]上空時,突然發現[[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是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到羅盤的運作。
1955 1957 秋天 潘克永找上了在[[ 中华民国空军國立臺灣大學]]任教的[[ 飞行员地質學]] 潘克永少校随机飞越八里乡观音山上空时,突然发现[[ 飞机林朝棨]] 的罗盘出现了磁力异常的反应 他以为是发现了會同中美鑽探公司工程師[[ 铁矿黃瀛東]] 所以 到八里鄉頂罟村現地勘查, 会影响 知道在地面上 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 罗盘土法煉鐵]]的 运作 遺跡。由於遺址所在地、時臺北縣八里鄉(今新北市八里區)頂罟村有個別名叫「十三行村」,於是以該名稱將此考古遺址命名為「十三行遺址」。至於頂罟村別名的由來則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因為清朝時,這裡曾為重要商港,有多達十三行郊(商家)在此經商,所以將此處稱為「十三行」。可是,也有學者認為「十三行」可能來自原住民語言的音譯,為原住民稱呼該地之名稱
1957 1959 年, 潘克永找上了在国立[[ 台湾大学石璋如]] 授率領學生們到十三行遺址短期試掘,獲得陶器、[[石器]]、[[ 地质学家鐵器]][[ 林朝棨玻璃器]] 等文物以及二座墓葬 会同中美钻探公司工程师黄瀛东到八里乡顶罟村现地勘查 並推斷該址屬於凱達格蘭族及噶瑪蘭族系統的史前文化。1963年 才知道 [[臺北縣文獻委員會]]委託[[劉斌雄]]教授 地面上到处可见的铁块与铁渣,其实是土法炼铁的遗迹。由于遗 該遺 所在地、时台北县八里乡(今新北市八里区)顶罟村有个别名叫“十三行村” 開挖二個深坑 于是以该名称将此考古遗 發現遺 命名为“十三行遗址”。至于顶罟村别名的由来则 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因为清朝时,这里曾为 二個文化層 要商港 有多达 下層為赤褐色網紋硬陶文化層(即 十三行 郊(商家 文化層 在此经商 所以将此处称为“十三行”。可 上層則 近代的漢文化層。1980年 也有学者认为“ [[交通部觀光局]]將 十三行 ”可能来自原住民语言的音译,为原住民称呼该地之名称 文化遺址列為重要考古遺址
1959 1988 年, 石璋如教授率领考古學家[[ 学生臧振華]] 和[[劉益昌]]由於對臺灣平埔族和早期漢文化之間之接觸這個研究議題感 興趣,而決定選擇 十三行 短期试 進行考古挖 掘, 获得陶器、石器、铁器 但卻意外引爆了一場文化保存 工程建設的衝突事件。原來,十三行遺址已被[[ 玻璃器臺灣省政府|臺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處]] 畫定為[[ 文物八里污水處理廠]] 用地,即將動工。經過文化 二座墓葬 學術團體兩年多的抗爭,1991年 并推断该 十三行遺 属于[[ 凯达格兰族中華民國內政部]] 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保存範圍長約144公尺、寬約22公尺、總面積為3,161.9平方公尺;但事實上保留的部份只佔整個遺址的九分之一左右,其餘大部分的遺址都在興建八里污水處理廠時被破壞。1995年,[[ 噶玛兰族行政院會議]] 系统的史前文化。1963年,台北县文献委员会委托刘斌雄教授 決議 该遗址开挖二个深坑,发现遗 污水處理廠旁撥地成立「十三行遺 有二个 化层重叠 物陳列館」。1998年 下层为赤褐色网纹硬陶文化层(即 陳列館更名為「 十三行 文化层) 博物館」 上层则是近代 同時亦開始博物館 汉文化层。1980 興建工程。2003 年, 交通部观光局将 十三行 文化遗址列为重要考古遗址 博物館正式完工並開館
1988年,考古学家[[臧振华]]和刘益昌由于对台湾平埔族和早期汉 == 十三行 文化 之间之接触这个研究议题感到兴趣,而决定选择 ==由於 十三行 进行 在臺灣史前史中的重要地位, 考古 挖掘,却意外引爆了一场 學者通常將臺灣北部地區史前時代晚期 文化 保存和工程建设的冲突事件。原来, 通稱為''' 十三行 遗址已被台湾省政府住宅及都市发展处画定为八里污水处理厂用地,即将动工。经过 文化 及学术团体两年多的抗争,1991年, '''。除了 十三行 被中华民国内政部指定为国家二级古迹,保存范围长约144米、宽约22米、总面积为3,161.9平方米;但事实上保留的部分只占整个遗址的九分 一左右,其余大部分的遗址都在兴建八里污水处理厂时破坏。1995年 位於[[ 行政院会议臺北市]] 决议,在污水处理厂旁拨地成立“十三行遗址文物陈列馆”。1998年,陈列馆更名为“十三行博物馆”<ref>[http://www.chinanews.com/tp/hwcz/news/2008/04-23/1229265.shtml 图:台湾旅游——十三行博物馆[中山區 (臺北市)|中山區]] ,中国 的[[西 闻网,2008-04-23</ref> 庄子遺址]] 同时 开始博物馆的兴建工程。2003年, 十三行 博物馆正式完工并开馆 文化的代表性遺址之一
== 十三行文化==屬於北臺灣地區的金屬器時代,時間大致從2,300年前開始,到漢人進入本地區之後才結束,是臺灣史前文化的代表文化之一。十三行文化的主要特徵是石器減少,只剩下[[凹石]]、[[石槌]]等無刀刃器。從出土的煉鐵留下的鐵渣、開採的礦石等等礦物,於遺址西側之埤塘邊緣,屬於發掘區域的DD 區,該區T2P13坑出現一座較完整的煉鐵爐,這是台灣所發現的第一個史前時代的煉鐵爐,證明了十三行的史前居民不僅會使用鐵器,更已經會製造鐵器,擁有煉鐵的技術。除了石、鐵外,還有為數不少的陶器,主要是紅褐色夾砂陶,特徵是手工製作,含細沙,火候高、質地堅硬。
由于十三行遗址在台湾 如果以 史前 史中 文化較寬 重要地位 定義而言 考古学者通常将台湾 臺灣 北部地 區擁有赤褐色或淺褐色[[拍印幾何紋硬陶]]的 史前 时代晚期文化通称为 遺址,都屬於廣義 十三行文化 的範疇 除了 就此而言, 十三行 遗址之外 文化的分布地區 位于台北市中山区的 西 新庄子遗址 海岸地區由淡水河沿著海岸向南一直分布到[[大安溪]] 也是十三行向東則沿著北海岸、[[蘭陽平原]]一直分布到[[ 文化奇萊平原]] 北側 代表性遗址之一 [[三棧溪]]
根據考古學者劉益昌的看法,根據時間、分布區域及文化內涵, 十三行文化 属于北台湾地区 可以再區分為早、晚兩期及七個不同 金属器时 類型。其中早期為年 ,[[时间]]大致从2,300 距今2000-1000 前开始,到汉人进入本地区 后才结束 是台湾史前文化的代表文化之一。 包括 十三行 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石器减少,只剩下凹石 類型 石槌等无刃器。从出土的铁渣 後龍底類型 矿石等矿物 番社後類型;晚期年代距今1000年以內 于遗址西侧之 包括 塘边缘,属于发掘区域的D 区,该区T2P13坑出现一座较完整的炼铁炉,这是台湾所发现的第一个史前时代的炼铁炉,证明了十三行的史前居民不仅会使用铁器,更已经会制造铁器,拥有炼铁的技术。除了石 島橋類型 [[铁]]外,还有为数不少的陶器,主要是红褐色夹砂陶,特征是手工制作,含细沙,火候高 新港類型 质地坚硬 舊社類型與普洛灣類型
== 如果以史前 十三行遺址出土的主要器物 ===== 陶器 ===十三行遺址所發掘出土的 文化 较宽 遺物中,陶器是數量最龐大 定义而言 一批標本。其中 台湾北部地区拥有赤褐色 完整 浅褐色拍印几何纹硬 可復原的 器約126個,破碎 史前遗址 陶片佔最大宗 都属于广义 估計約超過80萬件。 十三行 遺址出土主流的紅褐色夾砂陶片,依據其施紋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素-{面}-、拍印 化的范畴 系統、及壓印、刻劃、刺點、劙劃、捺點等 就此 一般 而言, 十三行文化 紋飾多施於器物腹部及延伸 分布地区 底部 在西海岸地区由[[淡水河]]沿着海岸向南一直 大部 布到大安溪 皆通體施紋 向东则沿着北海岸、兰阳平原一直 亦見紋飾呈環帶狀 分布 到奇莱平原北侧的三栈溪
根据考古学者刘益昌的看法 在各種出土陶器中 根据[[时间]]、分布区域及文化内涵 淡褐色陶器雖然數量不多 十三行文化可以再区分为早、晚两期及七个不同 但卻有其他器物少見 类型 粗條紋紋飾 其中早期为年代距今2000-1000年之间 灰黑色泥質陶器數量也不多,但是頗具有特色 包括十三行类 、后龙底类型、番社后类型;晚期年代距今1000年以内 有小口大腹的罐與瓶,質地細緻,表面經常抹平磨光,肩部外表裝飾有刺點紋和圈點紋 包括埤岛桥类型、新港类型、旧社类型与普洛湾类型 紋樣常環繞器表一周
==视频=====<center> 在所有出土陶器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 十三行 遗址 相关视频</center>===<center>曾经盛极一时 博物館譽為「鎮館之寶」的「人面陶罐」。該陶罐在口緣、足部 十三行 表面均勻散佈圈印、櫛點等裝飾圖樣 却毁于大火,如今遗址 在陶罐腹部則有生動的人面造型:微凸的眉脊、狹長的雙眼、微張的嘴角、再配 臉頰旁立 了博 的雙耳。人面陶罐為墓葬出土文 馆</center><center>{{#iDisplay:g31048u3nlv|560|390|qq}}</center>,據學者推測可能有[[宗教]]的用途。
<center>广州 === 鐵器 ===十三行遺址幾乎在遺址範圍內都散布著鐵渣,但重要的煉鐵設施都發現於遺址西側之埤塘邊緣,屬於發掘區域的D 區,該區T2P13坑出現一座較完整的煉鐵爐,在煉鐵爐的上層即有大量的鐵渣出土,尤其是此坑南半部皆為紅土區,土質明顯有燒紅的現象。往下發掘即可見有石堆堆積,約至地面下65-85 公分處可見到煉鐵爐的整個輪廓,煉爐形狀大致完整,由石塊不規則地圍砌起來,再以泥土塗敷。長約2 公尺,寬約1.7公尺,上部中間約為圓形的煉爐鍋體,惟上部口緣已經坍塌破壞。這是台灣所發現的第一個史前時代的煉鐵爐,證明了十三行的史前居民不僅會使用鐵器,更已經會製造鐵器,擁有煉鐵的技術,所以此一煉鐵爐的發現,同時具有學術上及文化上的重大意義。 發掘坑DT2P13 出土的煉鐵爐為 十三行 视频</center><center>{{#iDisplay:b0656345c3c|560|390|qq}}</center>遺址中出土較完整的,伴隨出土的出土物及現象有由板岩、安山岩、砂岩等組成的堆石,少量凹石,陶片堆及一近乎完整的 。此件陶盆為煉鐵作坊附近所採集,其層位已不詳。而於緊鄰的拓坑出土一大範圍的火燒土現象,並有明顯成群的陶片密集出土,由其口緣及紋飾判斷並非為同一個體,推測此陶片堆與煉鐵作坊關係密切,但未知關係為何。
== = 其他器物 ===除了日常用具外,十三行遺址也出土很多[[瑪瑙]]珠、[[玻璃]][[手鐲]]、玻璃耳[[玦]]、玻璃珠,以及其他質料的珠子。現址還發現[[金]]飾、[[鎏金青銅碗]]、[[銀管]]飾物、[[金刀]]柄、[[銅碗]]、[[銀鈴]]、[[金幣]]等罕見遺物。由於這些器物或者來自臺灣其他的族群、或者來自[[南洋]]、或者來自早期中國移民,因此可能是與外界[[貿易]]交換所得來的。由此推斷,十三行在當時是臺灣島內外重要交易地點,與外地的聯繫相當頻繁。 === 墓葬相關人骨及器物 ===十三行遺址還出土了大批和墓葬相關的人骨及器物。依出土的姿勢與方向,人骨的姿式可分為九大類型,而其中最值得討論的便是[[屈肢葬]]。十三行遺址之主人的埋葬習俗,以頭朝西南臉向西北的側身屈肢為主,凶死者則往往以頭向東北的直肢葬方式埋葬,常見的陪葬品包括裝飾品陶罐、黃金刀柄、石劍等器物。在十三行遺址出土之前,臺灣史前遺址中從無屈肢葬的葬式出現。而屈肢葬郤是臺灣先住民及部分現今臺灣原住民主要的傳統埋葬方式。 此外,由無頭葬出現可知[[族群]]間可能有[[戰爭]]或[[獵首]]的行為,由此可知當時已有宗教、祭祀的行為了。 == 反映生活型態 ===== 曾經居住過十三行遺址的三群人 ===十三行豐富的出土文物,對我們理解該遺址主人的生活型態有不小的幫助。根據考古學者所作的研究指出,在十三行這片土地上,曾經先後有三群不同的人在此居住。最早一批人是所謂的「[[圓山文化人]]」,他們大約在2,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定居於此,由於遺留下來的文物不多,可能表示居住的時間不長。 其次,大約在1,800年前,有另一群人遷入十三行,考古學者稱他們為「[[十三行文化人]]」,很可能就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他們在這裡居住的時間相當長,至少住到距今大約800年前,前後長達1,000年以上。他們除了留下豐富的遺跡與遺物外,也留下了大量的墓葬。十三行遺址上所挖到的文物,大多數是這一群人所遺留的。 最後一群人則是清代中葉之後從[[福建省|福建]]渡海來的漢人移民,他們在此建立了一個村莊。 == 參 考文 =={{reflist}}[[Category: 733 臺灣‎ ]]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28,7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