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十三行遗址

增加 273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十三行遗址.jpeg|有框|右|<big>十三行遗址</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03/baf2b4a5bc9c468cb4d82ef3a988ea01.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57511178_100195567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十三行遗址''',是台湾北部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该遗址位于今[[新北市]]八里区淡水河出海口交界处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铁器]]、[[墓葬]]等各类丰富的史前遗物。该遗址的主人生存于距今约2000至400年前,在文化上属于台湾史前时期的前铁器时代,是目前台湾确定拥有[[炼铁]]技术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台湾原住民凯达格兰族的祖先。该遗址被中华民国内政部订为国家二级古迹,目前保留遗址面积有约一公顷,并在遗址旁设立[[十三行博物馆]],是台湾第一座县立(今为新北市市立)考古博物馆 <ref>[https://www.sohu.com/a/115694850_501362 台湾原住民史前文化--十三行博物馆] ,搜狐, 2016-10-9 </ref>
==遗址发现及挖掘过程简介==
1959年,石璋如教授率领[[学生]]们到十三行遗址短期试掘,获得陶器、石器、铁器和[[玻璃器]]等[[文物]]以及二座墓葬,并推断该址属于[[凯达格兰族]]及[[噶玛兰族]]系统的史前文化。1963年,台北县文献委员会委托刘斌雄教授在该遗址开挖二个深坑,发现遗址有二个文化层重叠,下层为赤褐色网纹硬陶文化层(即十三行文化层),上层则是近代的汉文化层。1980年,交通部观光局将十三行文化遗址列为重要考古遗址。
1988年,考古学家[[臧振华]]和刘益昌由于对台湾平埔族和早期汉文化之间之接触这个研究议题感到兴趣,而决定选择十三行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却意外引爆了一场文化保存和工程建设的冲突事件。原来,十三行遗址已被台湾省政府住宅及都市发展处画定为八里污水处理厂用地,即将动工。经过文化及学术团体两年多的抗争,1991年,十三行遗址被中华民国内政部指定为国家二级古迹,保存范围长约144米、宽约22米、总面积为3,161.9平方米;但事实上保留的部分只占整个遗址的九分之一左右,其余大部分的遗址都在兴建八里污水处理厂时破坏。1995年,[[行政院会议]]决议,在污水处理厂旁拨地成立“十三行遗址文物陈列馆”。1998年,陈列馆更名为“十三行博物馆” <ref>[http://www.chinanews.com/tp/hwcz/news/2008/04-23/1229265.shtml 图:台湾旅游——十三行博物馆],中国新闻网,2008-04-23</ref> ,同时也开始博物馆的兴建工程。2003年,十三行博物馆正式完工并开馆。
==十三行文化==
112,4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