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主教山配水庫

增加 67 位元組, 2 年前
建築結構特色
配水庫佔地約4,300平方米,直徑約為47米,深度約7米, 建築物本身有 100 條壘柱,22 條內藏在水缸,另有 78 條外露, 但已有 20 x 10 米天花板及 4 條柱被拆毀,<ref>{{Cite Web|url=https://www.thestandnews.com/society/主教山減壓缸部分被拆毀-文物保育專員道歉稱-溝通敏感度不足-避答古蹟辦曾否看圖則及視察|title=主教山配水庫被拆 文物保育專員道歉 證三年前水務署曾諮詢 當時判斷只屬「一個水缸」|date=2020-12-29|website=立場新聞|accessdate=2021-01-03}}</ref>, 最高水位可達77.7米, 估計儲水量達200萬加侖食水。發現有水管刻有「1909」字樣,估計水管於1909年製造。
建築獨特的圓形平面,巧妙的結構與用材, [[花崗岩]]石「壘柱」,磚「半圓拱」,混凝土「扁筒拱」加覆土頂面。 圓形平面的設計智慧在於這是一個在同等體積(蓄水量)下表面面積最⼩的幾何,不僅節省材料和建造時間,還可均勻傳力抗震,也更加適應複雜的地形環境 , 足以媲美[[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古老地下水宫殿
而花崗岩石「壘柱」,磚「半圓拱」,混凝土「扁筒拱」則與當時的歷史條件有重要的關聯。今日簡單的做法是用混凝土平板來建造,輔以鋼筋加強。但當年混凝土是昂貴的建造材料,英泥需要進口,鋼材也十分稀缺, 因此只用在最為需要的跨度頂面。紅磚亦不是當時香港盛產的建築材料。據歷史記載,在 1950 年左右香港只有兩間生產紅磚的工廠, 相比之下,香港卻有豐富的花崗岩開採資源, 這也是為何磚只用在支撐屋面所需的拱上,而柱均由花崗岩壘砌,只承擔重力,不負責抵抗地震側力,混凝土以筒拱面承壓減少鋼筋使用,覆土屋蓋減少平屋面滲漏,這是在資源匱乏的年代的設計智慧, 具有十分獨特的審美和珍貴的保育價值。展現出超凡的港式英國殖民地的建築力學和美學。<ref>{{Cite Web|url=https://www.thestandnews.com/society/深水埗主教山地下配水庫的設計價值|title=深水埗主教山地下配水庫的設計價值|date=2020-12-30|website=立場新聞|accessdate=2021-01-03}}</ref>
13,40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