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84
次編輯
變更
蚕丛
,無編輯摘要
=='''蚕丛'''==[[File:蚕丛.jpg|缩略图|右|蚕丛|[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2912590391&di=a968a9c5a93184a5217b1e2f94fa9734&imgtype=0&src=http%3A%2F%2Fs15.sinaimg.cn%2Fbmiddle%2F61286705g7183495eb19e%26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2867050100eh7c.html 来自新浪博客的图片]]]'''[[蚕丛]]'''(生卒年不详),又称''' [[ 蚕丛氏]]''','''[[古蜀|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他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髮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的左边是斜着分了叉的,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
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将军]]扁攻打蚕丛和[[有缗氏]],于是蚕丛跟[[有缗氏]]说用美女来让夏桀没有打战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后,宣佈要回到朝廷。
[[西周]]时期,蚕丛被其他部落打败后,蚕丛的子孙后代,都各别逃到姚和雟(两地于今[[四川]][[西昌]]一带),最后由新势力[[鱼凫]]来结束这次战争。
==释义==
1.借指蜀地。
2.见"蚕丛路"。
3.蜀国首位称王的人。
释义3相关介绍
==蜀人祖先==
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蜀与"镯"通,即野蚕。蚕丛"目纵",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蚕丛、柏砱、鱼凫三代都有数百岁,"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蚕桑"。从《[[蜀王本纪]]》到今日川西地方民间口头故事都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蜀王本纪]]》)"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华阳国志]]》)还有一个版本的《[[蜀工本纪]]》则说:"(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引《[[御览]]》卷八八八)这就绐后来的学者和作家留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蜀人的祖先,从"教民养蚕"的蚕丛到"教民捕鱼"的鱼凫,到"教民务农"的杜宇,治水的开明,都和农业生产有关。
==人物介绍==
蚕丛何许人也?他是"蜀"的化身,是古蜀国第一个[[蜀王]]。他"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以其伟大的胆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铸就了古蜀国的历史辉煌。瞿上城,是蚕丛在成都平原立国治蜀建立的第一个都城(在今天成都市双流县城南牧马山),是蚕丛王创造辉煌古蜀国历史的第一个"指挥所"。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一文中感慨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他说的是传说中的古蜀国。
==成都历史==
成都正式的建城史始于张仪筑龟化城,那么成都的人文历史从哪里开始呢?我们说,应当从一个名叫"蚕丛"的酋长开始。
《[[蜀王本纪]]》载:"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
那么,这个"创世纪"的蚕丛到底是成都平原的人还是盆地周边的人呢?他是从蜀地百姓中成长起来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迁徙入蜀并最终取得统治地位的呢?据章樵注《[[蜀都赋]]》引《[[蜀王本纪]]》说:"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按史家考证,这个蚕丛氏部落是氐族的一支,他们世代居住在岷山一带,由于山高路险,当然不能像平原居民那样建起"木骨泥墙"的房屋,使生活过得比较舒适,而是因地制宜,在山崖上凿起窑洞似的"石室"来居住。这是一个善于养蚕的部族,他们的长相和穿着都很奇特,"是时人萌,椎髻左衽,其目纵,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也就是说他们的眼睛是像螃蟹一样向前突起的,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的样式是左边斜着分了叉的。蚕丛氏成天坐在密不透风的石室中思考问题,想寻找一块更好的地方安居乐业,因为山地生活十分艰苦,对养蚕事业的发展也十分不利。后来,他听说成都平原地势开阔,沃野千里,于是就率领他的部族从岷山向成都平原迁徙,一路风餐露宿到了广汉三星堆一带。可能当时三星堆一带已有部落聚居,但势力都不够强大,自然很快就被蚕丛氏吞并或同化了。这一次迁徙在沿途留下了许多古地名,从中可以看清当时蚕丛从岷江向南迁入成都平原的线路,如《[[蜀中名胜记]]》就先后记载有蚕崖关、蚕崖石、蚕崖市等。
==考古研究==
从今天的考古材料看,三星堆的确出土了不少与蚕丛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面具中的纵目式面具和椎髻左衽服饰等,这是否就是蚕丛部族留下的生活遗迹呢?广汉三星堆一带建城很早,而且曾经多次发生过部族间的争斗,这其间是否有蚕丛取代其他部族或鱼凫、柏灌取代蚕丛的争斗呢?明曹学诠《[[蜀中广记]]》引《[[仙传拾遗]]》记载一则故事,就说到当时三星堆一带部族间的争斗情况:"蚕女者,当高辛氏之世,蜀地未立君长,各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遂相浸噬,广汉之墟,有人为邻土掠去已逾年,惟所乘之马犹在。其女思父,语焉:'若得父归,吾将嫁汝。'马遂迎父归。乃父不欲践言,马跄嘶不,父杀之。曝皮于庖中。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见皮栖于桑树之上,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
==故事大意==
故事大意说:有个叫[[蚕女]]的娴淑女子,生活在"[[高辛氏]]"年代,当时蜀地没有蜀王,都是些零零星星的小部落,人民也在这些部落首领的统摄下各自过着聚族而居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状态难免会引起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吞并和战争。有一次,广汉城址被相邻的部落烧杀劫掠,蚕女的父亲也被抓去做了人质,家中只剩下一匹父亲平时乘坐的老马。蚕女非常思念父亲,于是就对马说:马啊,如果你去把我父亲救回来,我就嫁给你做老婆。这马听了蚕女的话,高兴得不得了,便偷偷地跑去把主人驮了回来。但是这个被救回的父亲一听说要把女儿嫁给马做老婆,就不干;马当然很生气,又是跳又是嘶鸣,还以绝食相威胁,蚕女的父亲也不是好惹的(可能他是部落中的一个首领),就一气之下把马杀了,剥下的皮和肉都晾在厨房中。这天蚕女从厨房中经过,那张马皮突然跳起来,一阵风似的把蚕女卷走了;过了几天,人们看见马皮落在对面的桑树上,蚕女变成了一条蚕,正在一边吃桑叶,一边吐丝把自己裹住成为一只茧。这则故事虽为神话,但它记录了古蜀时期"广汉之墟"各部落间的矛盾关系,故显得十分珍贵。
==历史地位==
在西周末与东周初,蜀中蚕丛(前800一前730年),以蚕桑兴邦,建立了 [[ 蜀国 ]] ,使这个以牧为生的游牧民族——羌族的大部分人定居下来,跨入了农耕时代。从此蜀国以丝绸之邦而光耀于中国的史册之中。
===开发蚕桑===
====——被老百姓尊为青衣神====
蚕丛的祖先系五帝之中的颛顼。他的家系支庶,分封到蜀地作侯伯。蚕丛巡行郊野常着青衣,因此被人们呼为[[青衣神]]。 蚕丛见岷江中游和若水流域江边的坝子很适宜桑叶生长,于是到处劝农种桑养蚕。当时蜀地居住的民族是从川西北高原上沿邛崃山脉下来的羌人(也称邛人)。他们以羊为其民族的图腾,作为其民族的名称—— [[ 羊人]](羊羌古语中同音),经过蚕丛的劝导。终于使大部分羌民定居下来,跨入农桑时代。
古羌人是非常淳厚质朴的。后来蚕丛死了,羌人们悲恸万分,将其安葬在蜀山(瓦屋山),修建了巨大的庙堂——“川主”、“圣德”、“薄山”、“遣福”、“万安”来祭祀青衣神,使蜀山(瓦屋山)成为闻名遐迩的“ [[ 青羌之祀 ]] ”。
同时他们 仿 彷 照青衣神之衣着,着青衣,裹青帕,代代相传,以为永久之纪念。
为了让青衣神的业绩永志不忘,他们将蚕丛的出生地叫做青神县,并将他耗去毕生精力的若水地区之若水叫做青衣江——这是四川境内惟一一条用人名命名之江。
以蚕桑丝绸兴邦立国
====——“蜀”成为国家的标志====
蚕丛以蚕桑兴邦——蜀地的经济迅速勃兴,“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华阳国志]]》第181页)。 在西周末,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自乱朝纲。此时的蜀地在蚕丛治理下,经济勃兴,人民安定,国力已强大到足可以和周天子分庭抗礼,因此他乘此机会在蜀中称王建立了蜀国,而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见镐京已被四夷包围,带着官员逃到洛阳,建立了东周,这就是“ [[ 平王东迁 ]] ”。
蜀国的蜀字是一棵弯曲的桑树,树下一只虫(就是蚕之虫)而构成的。从此蜀国成为蚕桑丝绸之邦而蜚声海内外,直到如今。
===底定“天府”基础===
蚕丛以农桑兴邦,开蜀地百代鸿业,底定“[[天府之国]]”的基础。 四川周围高山环抱,川西沃野千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而蚕桑丝绸在男耕女织的农耕时代更是一项占尽先机的大宗产品。因为穿绸着缎,对于上层社会是一宗必不可少的商品。于是蜀锦蜀绣, [[ 嘉定]](乐山)大绸、顺庆府绸、“锦官城”等一大串和丝绸相关的名字蜚声四海,“天府之国”成为世人仰羡的地方。
然而蚕丛开始农桑鸿篇的重大影响,还在于由于衣食足,礼义兴,在蜀中许多地方仍然保持蜀有淳厚这一千古遗风,在蚕丛主要的活动区的青衣江流域,在东汉时张陵创立了道教,直到今天这些地方仍然是一派桃花源似的乡风民俗,人们仍然着青衣裹青帕,唱着祭祀青衣神的带哭腔的山歌,怀念青衣神。
蚕丛——青衣神将和他开创的农桑业一样在蜀中大地上长久地流传下去。
==视频==
===== 瞿上印象——探索双流古蜀蚕丛文化 =====
{{#iDisplay:e0192sq9wwf|640|360|qq}}
==参 见考资料==
*[[青铜纵目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