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七谏·初放

增加 11,262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七谏·初放'''《七谏·初放》是西汉辞赋家东方朔所写创作的一首辞赋。这首诗表现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忠贞遭弃,…”

'''七谏·初放'''《七谏·初放》是西汉辞赋家东方朔所写创作的一首辞赋。这首诗表现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忠贞遭弃,无辜被流放的痛苦心情。抨击楚王昏庸,群小营私,斥逐鸿鹄,近习鸱枭的黑暗政治,表现诗人独立、坚定的节操,宁可独抱忠信而死,也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3%E8%B0%8F%C2%B7%E5%88%9D%E6%94%BE/110111?fr=aladdin 七谏·初放 百度] </ref>
==楚辞·七谏·初放==
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

言语讷譅兮,又无强辅。

浅智褊能兮,闻见又寡。

数言便事兮,见怨门下。

王不察其长利兮,卒见弃乎原野。

伏念思过兮,无可改者。

群众成朋兮,上浸以惑。

巧佞在前兮,贤者灭息。

尧舜圣已没兮,孰为忠直?

高山崔巍兮,流水汤汤。

死日将至兮,与麋鹿同坑。

块兮鞠,当道宿。

举世皆然兮,余将谁告?

斥逐鸿鹄兮,近习鸱枭。

斩伐橘柚兮,列树苦桃。

便娟之脩竹兮,寄生乎江潭,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

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异心。

往者不可及兮,来者不可待。

悠悠苍天兮,莫我振理。

窃怨君之不寤兮,吾独死而后已。
==翻译==
我屈原从小生活在国都,而今长大却在原野居住。

我的口齿笨拙不善言辞,又无有势力的朋友帮助。

我的才智疏浅能力微薄,而又孤陋寡闻无甚长处。

有利君国的话屡次进上,便把君王手下亲信惹怒。

君王也不明察话的好处,终于听信谗言把我放逐。

我暗自反省自己的行为,却没什么要改正的错误。

群小们总是在结党营私,君王越来越受他们迷惑。

佞臣取巧出入君王之前,忠贞贤臣有话难以说出。

尧舜似的贤君早已不见,又忠贞正直地为谁服务?

崇山峻岭永远巍峨耸立,流水浩浩荡荡东流不住。

人已衰老死期就要来到,只能在荒野与禽兽为伍。

而今块然独处孤独无偶,无所归依在道路上露宿。

整个世道都是这样浑浊,我的衷情又能向谁倾诉?

他们赶走了鸿雁和天鹅,却把恶禽鸱枭亲近保护。

他们把甜甜的橘柚砍掉,到处栽种苦桃这种树木。

那些婆娑摇曳的美竹啊,却只能在江边潭畔独处。

它上有茂盛的叶片御寒,下边阵阵凉爽清风送出。

谁能了解我与君王不合,不同心就像竹子与柏树。

逝去的圣王我追赶不上,却又等不到以后的明主。

高远的苍天啊高远的天,你为何不解救我的冤屈。

我怨恨君王他终不觉悟,唯有独抱忠信一死结束。

(黄寿祺、梅桐生译,略有改动)
==注释==
(1)平:屈原之名。(2)讷:迟钝。譅:艰难。此指拙于辞令。(3)褊(biǎn):狭,此处引申为微薄。(4)数(shuò):屡次。便事:有利的事。(5)门下:国君亲近之人。(6)群众:群小。成朋:结党。(7)浸:渐渐。(8)灭息:消声无言。(9)汤(shāng)汤:大水急流貌。(10)坑:陂池,此指陷阱。(11)块:独处貌。鞠:匍匐。(12)近习:亲近。鸱枭:猫头鹰,古人以为恶鸟。(13)便(pián)娟:轻盈美丽貌。(14)葳蕤(wēi ruí):繁盛的样子。(15)泠(líng)泠:清凉爽快貌。(16)竹柏异心:王逸《楚辞章句》:“竹心空,屈原自喻志通达也;柏心实,以喻君暗塞也。”(17)振:解救。理:答理。
==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赏析===
中国早期封建社会,有一类文人,他们满腹经纶,博闻善辩,关注国事,渴求功名,文辞甚高,自视也甚高,然而却因种种原因,终不为朝廷所用。进不能取卿相,退又不甘隐山林,这种尴尬处境,使他们转而抑圣为狂,谐谑放荡。他们常常通过滑稽奇特的言行,去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失意之悲和对朝廷政治的讽谏。然而在君王眼中,他们终不过是调笑取乐的工具。<ref>[https://www.libaishige.com/shangxi/10592.html 《楚辞·七谏·初放》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李白诗歌网] </ref>

东方朔正是这类文人的代表,所谓“滑稽之雄”(《汉书·东方朔传》)。

不过,在总题为《七谏》的七首诗歌里,东方朔并没有摆出玩世不恭的面孔,他换了一种同样曲折的方式——借屈原之口,代屈原抒情来表达上述特定心态。用王逸《楚辞章句》的话说,就是“追悯屈原,故作此辞以述其志,所以昭忠信、矫曲朝也”。即一方面结合屈原身世,运用屈原骚赋的形式,去表达屈原的政治、人生态度;一方面也表达出自己对当朝的劝谏,发泄出自己的沉沦之悲。这种含义的二层性,应当是我们理解《七谏》的门径。

《初放》是《[[七谏]]》的首篇,写屈原初被放逐时对楚国黑暗政治的抨击,表现屈原宁可孤独而死也绝不改变自己人格情操的高洁精神。诗歌可分为三段。

首段从头至“伏念思过兮,无可改者”。本段用赋的手法,简述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身世遭遇以及无可改悔的坚定立身态度。诗歌头两句写出一种似乎矛盾的现象:出生在国都,却生活在山野。这本是屈原遭遇的总述,这两句置于全诗之首,暗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让人去思索其究竟。以下便是作者对此问题的简单回答:原来是自己天资驽钝,拙于辞令,加之势单力薄,遂以直谏不被君王理解而遭放逐。“言语讷譅”几句,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是其谦也”。确实,当年的屈原是“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写本诗的作者也“博闻辩智”(《汉书·东方朔传》),才思敏捷,都绝非“言语讷譅”“浅智褊能”之辈。因此,这与其说是自谦,不如说是一种愤激的反语。“言语讷譅”是说自己没有巧言佞舌,“浅智褊能”是说自己不善逢迎钻营,所以屡次忠言直谏,既为君王亲信所怨,又为君王本人所恼,终于被弃。下面“伏念思过”,是被逐后的深沉反思,“无可改者”是思索的结论。它看似平常,语气却是斩钉截铁的决断,使人想到《离骚》中“虽九死其犹未悔”。

第二段从“群众成朋兮”到“下泠泠而来风”。本段以议论为主,对朝廷不肖居上、大贤处下、谄佞得志、忠直孤独的黑暗腐败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细味此段,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至“余将谁告”。它采用直接论政的手法,使作品锋芒毕露。“群众成朋”与前之“又无强辅”呼应对比,写出小人充斥朝廷的惊心现实。“上浸以惑”与“尧舜圣已没”则直刺国君昏昧。“高山崔巍”四句,从内容上讲是用自然之永恒反衬人生之短暂,这种浓厚的生命意识与被放逐处境的结合,便写出一种深沉悲痛;从诗歌形象讲,无论巍巍高山还是浩荡流水,都带有一种崇高阔大的气魄,挟着一股浩然正气,这又使诗歌在悲伤中具有了崇高的意境与悲壮的气氛。“块兮鞠”四句则进而写出了黑暗政治下正直之士的孤独感和悲凄处境。第二层是第一层的艺术形象化,它沿用《离骚》“香草美人”手法,以被斥逐的鸿鹄、被斩伐的橘柚象征贤才直士的遭遇,以被保护的鸱枭、被栽培的苦桃象征奸佞之辈的得意处境,形象地描绘出了朝廷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便娟之脩竹”四句,则通过婆娑修竹生于郊野江潭的描绘,进一步写出这种现实,同时用修竹上防寒露、下送清风的美好品质,象征地写出了自己顶邪恶、惠下民的美德。

第三段为诗歌最后八句。本段转以抒情的笔调,表达被放逐后的深沉孤独与悲哀,并再次表明了自己正道直行、死而后已的决心。“孰知其不合兮”两句,写自己与君王政见根本不同,分歧是无法弥合的。这里用了一个形象的譬喻,“若竹柏之异心”。王逸《楚辞章句》说:“竹心空,屈原自喻志通达也;柏心实,以喻君暗塞也。”这样讲是很准确的。“往者”两句,写出了屈原作为一个头脑睿智、眼光远大的政治家在那样一个特定时代的强烈孤独感。本来,一切超凡出众的人都难免有一种落落寡合、眼空无物的孤独,更何况屈原又有那样悲剧性的遭遇呢。这两句使我们想起后来陈子昂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的悲怆浩叹。应该说,东方朔代屈原所抒发的这种感慨,与古往今来一切难为人知、不为世用的志士仁人的感慨都是相通的。紧接这种感慨,是对天的呼号,所谓“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它将绝望悲怆的情绪,推到了一个高潮。最后两句,则又是从高潮的大跌落,情绪由高亢转向深沉,而唯其深沉,诗人那无边的幽愤、那崇高的人格,才获得了更为感人的力量。从内容上讲,这两句正与《离骚》中哲王不寤“怀清白以死直”同,表达了屈原决心以生命殉自己理想的精神。

前面谈到,东方朔这组作品具有两重内涵,既是代屈原立言,又为自己寄慨。但由于诗歌是代言体,所以我们对它首先要结合屈原的身世去理解。至于东方朔本人的感慨和讽谏,则可从诗歌的基本内容与情绪基调上去作总体把握,而不必非要将诗句与东方朔的具体经历一一比附不可,否则便易流于穿凿,违背鉴赏规律。

本诗既是代言体,所以与屈原诸作相比,没有多少独创性,例如四句一转的章法,香草美人的比兴等等都是沿袭屈原的。不过,诗歌在写作上
也有一些特点。例如从手法上讲,它大体按照叙事—议论—抒情的顺序写作,但三者又常常是融混难辨的。与此相应,从情绪基调讲,则大体是平静—激烈—深沉,而每段之中又自有跌宕起伏(例如末段),但总的说来全诗是悲怆炽烈的。此外,它的句法较灵活,“块兮鞠”两句,引入三字句,使诗歌在节奏上奇崛而富于变化。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
==作者简介==
东方朔(生卒年不详),本姓张,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县)人。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ref>[《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43,02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