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341
次編輯
變更
巴西基督像
,创建页面,内容为“'''巴西基督像'''(里约热内卢基督像)是一座装饰艺术风格的大型耶稣基督雕像,位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是该市的标志,也…”
'''巴西基督像'''(里约热内卢基督像)是一座装饰艺术风格的大型耶稣基督雕像,位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是该市的标志,也是世界最闻名的纪念雕塑之一,落成于1931年。
基督像站在里约热内卢国家森林公园中高710米的科科瓦多(又称驼背山或耶稣山)山顶之上,耶稣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是巴西人民热情接纳和宽阔胸怀的象征。
基督教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宗教]],拥有超过20亿的[[信徒]]<ref>[https://www.sohu.com/a/305068368_120106814 各大宗教的信徒人数 基督教24亿 伊斯兰教18亿 无神论12亿] ,搜狐,2019-03-31</ref>。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思想是关于耶稣基督的诞生<ref>[https://www.sohu.com/a/453795427_120845443 基督教历史],搜狐,2021-03-03</ref>,生命,死亡和复活的[[信仰]]。当它从一小批信徒开始时,许多历史学家将基督教在全世界的传播和采用视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精神]]使命之一。
==背景介绍==
在科科瓦多山上建造一座雕像的想法始于1850年代中期,那时一个天主教神父佩德罗·玛丽亚·博斯请求巴西帝国的伊莎贝尔公主筹措资金建造一座大型的宗教纪念物。伊莎贝尔公主对这个主意不是很在意,而当巴西在1889年成为共和国后,这个设想完全被政府否定,因为当时的法律强制规定必须政教分离。
这座纪念雕像由法国纪念碑雕刻家保罗·兰多斯基设计,当地的工程师海托·达·席尔瓦·科斯卡[1]监督建设。一组工程师和技师团研究了兰多斯基的设计方案,并决定以钢筋混凝土代替钢材,以便更适合十字架形状的雕像。科斯卡和兰多斯基决定以滑石作为雕像的外层材料,因为它有柔韧性高的特点,而且能够抵抗恶劣的天气。里约热内卢还特意建造了科科瓦多山的上山铁路,以便将打造雕像所需的大块石料运到山顶。
1931年10月12日在科科瓦多山上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巴西总统瓦加斯为塑像剪彩,这一天是巴西主保阿帕雷西达圣母的纪念日——圣母显灵日(又称守护神节)。落成典礼的一大亮点是照明系统的启动,原本计划是由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从他在那不勒斯的游船上,通过他发明的无线电启动开关,但是由于当天天气状况恶劣,信号强度受到影响,最终不得不改由科科瓦多山上的工作人员手工开启。
2006年10月12日,在塑像落成75周年庆典上,里约热内卢的总主教欧瑟比欧·奥斯卡·舍伊德枢机[2]在塑像下为圣母显灵日做弥撒,并宣布这座基督像被列为朝圣圣地。
==建造技术==
耶稣像高30公尺,若加上基座则高38公尺。耶稣头部3.75公尺,单手长3.2公尺,两手张开距离28公尺(另一说30公尺)。头部重30吨,单手8吨,手臂57吨,总重量1,145吨。为了避免海边的盐化作用破坏耶稣像,美国捐了一些钛给巴西用来保护耶稣像。至于耶稣像的填充物,是一种砂、糖和鲸鱼油的混合物,当时普遍用于建筑物,但其中含有盐份,因此完工前利用电的原理,破坏盐的化学结构,确保耶稣像的安全。即使小心保护,随着时间久远,耶稣像还是需要修修补补。仔细看,会发现由于修补的石材不一,耶稣全身的颜色并不一致。
由外壳和内部填充物构成,外壳参考当时著名的雕像设计师Aleijadinho惯用的一种pedra-sabao石材。还有一些钛金属。填充物,是一种砂、糖和鲸鱼油的混合物,并用电的原理破坏了其中的化合物盐的结构。整体组装采用了水泥材质。在法国制造各大部件,到巴西组装,和自由女神像差不多,巨像里面装有电梯。
耶稣像站在里约海边已超过75年,重一千一百四十五公吨,高三十八公尺,张开的双手宽28公尺,由波兰裔法国艺术家朗多夫斯基(PaulLandovsky)所设计,他一九二六到一九三一年间先在法国造好雕像片段,然后运到巴西组装,整体采用水泥材质,历时四年建成,也堪称是巴西最著名的地标之一,在里约市区里几乎各个角度都可以看见它!
当时画家CarlosOswaldo提出的设计图是耶稣背着十字架、手上拿着地球仪、脚踩在象征世界的基石上,但里约人选择另一个耶稣张开双臂的设计,也就是现在看到的耶稣山模样。
无论是搭小火车、开车或走路,要到山顶看耶稣像,必须先搭透明电梯,再搭乘露天电扶梯或爬楼梯。从耶稣像的背后登上山顶,就会见到向往已久的耶稣像。透明电梯共有三具,每具可搭14人。为了环保省电,这些电梯和耶稣像一样来自法国。为了纾解人潮,最慢6分钟就有一班。电扶梯则从德国进口,共有4个,两上两下,各长6公尺,坡度30度,行进间可眺望海景。
==参考文献==
[[Category:930 雕塑總論]]
基督像站在里约热内卢国家森林公园中高710米的科科瓦多(又称驼背山或耶稣山)山顶之上,耶稣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是巴西人民热情接纳和宽阔胸怀的象征。
基督教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宗教]],拥有超过20亿的[[信徒]]<ref>[https://www.sohu.com/a/305068368_120106814 各大宗教的信徒人数 基督教24亿 伊斯兰教18亿 无神论12亿] ,搜狐,2019-03-31</ref>。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思想是关于耶稣基督的诞生<ref>[https://www.sohu.com/a/453795427_120845443 基督教历史],搜狐,2021-03-03</ref>,生命,死亡和复活的[[信仰]]。当它从一小批信徒开始时,许多历史学家将基督教在全世界的传播和采用视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精神]]使命之一。
==背景介绍==
在科科瓦多山上建造一座雕像的想法始于1850年代中期,那时一个天主教神父佩德罗·玛丽亚·博斯请求巴西帝国的伊莎贝尔公主筹措资金建造一座大型的宗教纪念物。伊莎贝尔公主对这个主意不是很在意,而当巴西在1889年成为共和国后,这个设想完全被政府否定,因为当时的法律强制规定必须政教分离。
这座纪念雕像由法国纪念碑雕刻家保罗·兰多斯基设计,当地的工程师海托·达·席尔瓦·科斯卡[1]监督建设。一组工程师和技师团研究了兰多斯基的设计方案,并决定以钢筋混凝土代替钢材,以便更适合十字架形状的雕像。科斯卡和兰多斯基决定以滑石作为雕像的外层材料,因为它有柔韧性高的特点,而且能够抵抗恶劣的天气。里约热内卢还特意建造了科科瓦多山的上山铁路,以便将打造雕像所需的大块石料运到山顶。
1931年10月12日在科科瓦多山上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巴西总统瓦加斯为塑像剪彩,这一天是巴西主保阿帕雷西达圣母的纪念日——圣母显灵日(又称守护神节)。落成典礼的一大亮点是照明系统的启动,原本计划是由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从他在那不勒斯的游船上,通过他发明的无线电启动开关,但是由于当天天气状况恶劣,信号强度受到影响,最终不得不改由科科瓦多山上的工作人员手工开启。
2006年10月12日,在塑像落成75周年庆典上,里约热内卢的总主教欧瑟比欧·奥斯卡·舍伊德枢机[2]在塑像下为圣母显灵日做弥撒,并宣布这座基督像被列为朝圣圣地。
==建造技术==
耶稣像高30公尺,若加上基座则高38公尺。耶稣头部3.75公尺,单手长3.2公尺,两手张开距离28公尺(另一说30公尺)。头部重30吨,单手8吨,手臂57吨,总重量1,145吨。为了避免海边的盐化作用破坏耶稣像,美国捐了一些钛给巴西用来保护耶稣像。至于耶稣像的填充物,是一种砂、糖和鲸鱼油的混合物,当时普遍用于建筑物,但其中含有盐份,因此完工前利用电的原理,破坏盐的化学结构,确保耶稣像的安全。即使小心保护,随着时间久远,耶稣像还是需要修修补补。仔细看,会发现由于修补的石材不一,耶稣全身的颜色并不一致。
由外壳和内部填充物构成,外壳参考当时著名的雕像设计师Aleijadinho惯用的一种pedra-sabao石材。还有一些钛金属。填充物,是一种砂、糖和鲸鱼油的混合物,并用电的原理破坏了其中的化合物盐的结构。整体组装采用了水泥材质。在法国制造各大部件,到巴西组装,和自由女神像差不多,巨像里面装有电梯。
耶稣像站在里约海边已超过75年,重一千一百四十五公吨,高三十八公尺,张开的双手宽28公尺,由波兰裔法国艺术家朗多夫斯基(PaulLandovsky)所设计,他一九二六到一九三一年间先在法国造好雕像片段,然后运到巴西组装,整体采用水泥材质,历时四年建成,也堪称是巴西最著名的地标之一,在里约市区里几乎各个角度都可以看见它!
当时画家CarlosOswaldo提出的设计图是耶稣背着十字架、手上拿着地球仪、脚踩在象征世界的基石上,但里约人选择另一个耶稣张开双臂的设计,也就是现在看到的耶稣山模样。
无论是搭小火车、开车或走路,要到山顶看耶稣像,必须先搭透明电梯,再搭乘露天电扶梯或爬楼梯。从耶稣像的背后登上山顶,就会见到向往已久的耶稣像。透明电梯共有三具,每具可搭14人。为了环保省电,这些电梯和耶稣像一样来自法国。为了纾解人潮,最慢6分钟就有一班。电扶梯则从德国进口,共有4个,两上两下,各长6公尺,坡度30度,行进间可眺望海景。
==参考文献==
[[Category:930 雕塑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