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7
次編輯
變更
宗名寺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宗名寺</big> ''' |- | File:708e820f89a0eb85.jpg|缩略…”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宗名寺</big> '''
|-
|
[[File:708e820f89a0eb85.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oLmLkElbYTkKIKmbELjboJmLkEkL8TkKIRmLkEk78TkKILkbHjMz%20PEl%20XJ6IPjeh5yuF9j%2FlHxOVNj%20lHzrGIOzzgjb0Ew%20dBxfsGwOVFmULyMzzlWaIPjfdJj%20lHzo%3D%3D_-1759788908&query=%E5%AE%97%E5%90%8D%E5%AF%BA 原图链接][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708e820f89a0eb85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宗名寺'''==
《宗名寺》创始人四祖[[智顗大师]],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
=='''基本详情'''==
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净土,形“'''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
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延续至今不绝。
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正依的经典,因之建立一宗的教义。
此外并以为扶疏,以为观法,以《大智度论》为指南,更引、等经以坤信,引、《它性》等论以助成,是以此一宗之教观之所依。《妙法莲华经》,是释尊成道以来四十余年间,以种种方便教化,根机垂渐调熟,于是在将入涅槃三月前于清净众中演说,畅谈出世之本怀,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之旨,以明十界皆成之法,令诸弟子尽成一佛乘之人。
《妙法莲华经》是佛陀说法究竟之畅说,故[[智者大师]]宗之,为根本所依。
=='''寺庙简介'''==
天台宗始创于南北朝的北齐,[[慧文禅师]]因诵读龙树的《中论》及《大智度论》,而证悟“一心三观”的心要,后以心观传授慧思禅师;
慧思将“禅”与“观”融和并重,实践一心三观,悟入法华三昧。
据天台宗系谱,初祖为印度龙树,二祖为北齐慧思,三祖为慧文,而实际创始人则是陈隋之际的智者。
因智者常住天台山,故名该宗为天台宗,又因该宗奉《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故也称法华宗。
由于智者大师以《法华经》为依据,开展一宗之教说,因此称此宗派为。
“法华宗”;又法华思想透过大师的阐扬而盛行于世,因此依大师彻悟法华圆顿实相的天台山,立名为天台宗,是当时最早成立的宗派,世人尊称他为天台大师,并以他为天台宗的初祖。
智者大师三十八岁时上天台山,从法华三昧进入止观双修的境界。
后移居金陵光宅寺,讲《法华经》,弟子灌顶随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其后西行,至当阳玉泉山创建玉泉寺,于寺讲说《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教理、实践兼备,阐扬《法华经》的奥妙,建立天台教学的体系,世称此三书为“天台三大部”。
智者大师的门人众多,其中以师事大师二十多年的灌顶最为杰出。
智者圆寂后,灌顶致力于教团的兴隆,被视为天台宗第二祖,世称章安大师。灌顶之后,先后传承三祖智威、四祖慧威、五祖玄朗。
玄朗门下的[[湛然]],着有、等二十多部,提倡“无情有性”之说,主张草木瓦石都有佛性。他又糅合的义理,确立天台宗严密教理的基础,被称为天台宗中兴之祖。
湛然之后,为道邃、宗颖、良諝等诸祖。
不久,遭逢唐武宗的会昌法难及唐末五代的战乱,天台宗逐渐衰微,直到十二祖义寂、十三祖义通相继弘扬教观,没落之势才得扭转。
由于对智顗广本的真伪问题产生“唯心论”与“实相论”的对立看法,义通的门下逐渐分裂为二派,这就是北宋初年长达四十多年的“山家、山外”之论战。主
张实相论的山家派以四明知礼、慈云遵式为代表,倡导“妄心观”之说;
主张唯心论的山外派以慈光志因、孤山智圆为代表,倡导“真心观”之说。
二派之中,以山家派的法系较为兴隆,派下人才济济,在后世被视为天台宗的正统。
传到明代,以蕅益智旭最为著名,他采用了唯识、净土、律宗、禅宗为旨要,来发挥天台宗的教观,又主张释、道、儒三教一致,并力求佛教诸宗的调和,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
到了清朝,除了喇嘛教一枝独秀外,是其他宗派的衰颓时期。民国以来,有谛闲大师再度复兴天台宗,他创立观宗研究社,作育天台宗人才,如仁山、常惺、宝静、静修、倓虚、禅定、可端等人,都是门下高足。
其中,尤以倓虚大师于一九二五年时,曾受谛闲大师付法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法者。
=='''思想'''==
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实相渊源于三祖南岳慧思。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的诸法实相说。
性相三千与百界千如是天台宗中重要的法相,其中作为法华正体、天台宗宗旨的十界十如,就是依此而推演的,而最后的归著点,仍在于一念心中。
一念之心能理具三千诸法,更能事造三千诸法,因此天台宗修观的下手处,即观一念之心的三千性相,即假、即空、即中,圆融无碍。
如果不明瞭性相三千,百界千如的意义,即不能入圆顿止观,也不能正确地分判天台宗法相。
修习佛法的一切具体行为,都可以归入到天台思想理论之内,可谓“荡荡乎,莫知其高厚!”
天台禅修的方法可以用如下几点结论来概述:
第一,天台宗不但是佛学理论发展到了极致的宗派,在近三千年的佛法史上始终保持着最高的水平,而且还是禅修方法臻至圆熟的实践智慧学。
其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事实,这种历史现象,可以说是佛教其它各宗难以企及的。
第二,在整个天台禅修的方法中,除了以如来禅为脉络的止观法门外,天台历史还告诉我们,可以接纳棒喝直指,乃至参公案、看话头等禅宗的修行方式;
也可以奉行净土宗的观想念佛、持名念佛,以及众人共结莲社,集体求生西方净土;
亦可以修习适合于社会大众的经忏佛事,进行自忏和忏他,普及佛法,利乐有情;
更可以接纳密教等秘密大乘的一切行持。可谓“圆人受法,无法不圆”,“举手低头,皆成佛道”。
第三,在诸法实相论为依据的融摄下,天台禅修方法也就随着各个时代的不同机宜之需要,而产生了沿袭和革新并进的弘法方式,这在历代有大成就的祖师大德那里尤其表现得特别突出。
凡是不能与时俱进,不会契理契机地弘扬佛法,没有发展思想理论和修行方法的年代,都是佛教灰暗停滞的时代。
这除了特殊的社会原因外,对于弘扬佛法之人的眼光胆识,乃至对圆教思想的如实把握和运用,都是分不开的。这为今天弘扬天台佛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修学天台宗法门,首先要掌握好教与观的两个基本的内容。
因为教是佛陀的一代教育方法,它统摄佛法的一切言语文字及其性相义理。
观则是佛陀所指示的具体的实践功夫,它包含佛法的无量行门与实证方法。二者相辅相成,总持了世出世间的事理诸法,而摄归于成佛之路上的因果与心性,使人藉教悟理,由理而导行。
以因地的观行,渐趋果地的大觉,圆证心性妙法,成就不思议的力用。由此而知,教观是天台宗乃至一切佛法的关键,是一切佛法的理论与修持的总汇归,也是学佛者依止进修的准绳。
天台宗,以其博大精深的教理,细缜详密的观行,而影响着千百年来中国佛教之发展。
=='''寺庙大师'''==
初祖慧文大师
二祖慧思大师
三祖智者大师
四祖灌顶法师
五祖智威大师
六祖慧威大师
七祖玄朗大师
八祖湛然大师
慧(惠)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天台宗的祖师、大师,都被称为禅师,而且与修禅、禅观相联系,这是有理由的。自北齐慧文创立“心观”(一心三观),天台宗开始萌芽。慧文传慧(惠)思。慧(惠)思取大小乘中定(禅定)、慧(义学)等法创立学说,意在定慧双修,因定发慧。慧(惠)思传智顗。智顗正式创立天台宗。天台宗提倡止观,止即是定,观即是慧,定慧双修,可以见佛性,入涅槃。禅,梵语禅那,意谓坐禅或静虑。
僧徒一般都能坐禅,天台宗所提倡的止观,也就是禅的一种。鉴真之父就智满禅师“受戒,学禅门”,“禅门”一词,也见于道宣卷十七《习禅篇·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释智顗传》:“(智顗)在瓦官寺,创宏禅法,……一代高流,江表声望,皆舍其先讲,欲启禅门。”“(智顗)讲《智度论》,肃诸来学。次说禅门,用清心海。”对照起来看,鉴真之父就智满禅师“学禅门”,即学习天台宗;鉴真“循(智满禅师)奖训”,亦即接受天台宗之教义。初祖北齐慧文大师编辑本段慧文禅师,世称“北齐大师”,约生于五、六世纪间。渤海(山东)人,俗姓高,年寿不详。在东魏孝静帝天平二
=='''大师简介'''==
初祖北齐慧文大师 年(西元五三五年),至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西元五五七年),二十二年间十分活跃。根据《佛祖统记》卷六载:“师在齐高之世,聚徒千百,专业大乘,独步河淮,时无竞化。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从可查资料综合而知:慧文禅师,幼年出家,天资独悟。一日,阅读《大智度论》至卷二十七所引“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恍然大悟,证得“一心三智”的妙旨。又读《中论》,至卷四《观四谛品》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顿悟空有不二的中道义,因而成立了空、假、中三谛一心,也就是“一心三观”的观法。二祖慧文传法给三祖慧思之后,慧思在“一心三观”的基础上,以“十如是”为“诸法实相”。四祖智者大师据此,发展为“一念三千”与“三谛圆融”。
二祖南岳慧思大师 慧思禅师(公元515-577年),南北朝时代的高僧,武津(今河南上蔡)人,俗姓李。少年即归崇佛法,尤其喜欢《法华经》,曾持经到冢间读诵,深受佛陀讲说此经,方便度化众生的慈悲感动,而涕泣不已,当天晚上即梦见普贤菩萨为其摩顶而去。自此智慧大开,不认识的字句经文都能懂得。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跟随慧文禅师学习禅法。他白天为众讲说、统理僧事,夜间则坐禅修定。持续十年的时间,每日诵持《法华经》,七年修持“方等忏法”及“常行三昧”,因此奠定深厚的禅定功夫。有一年,坐夏经三七日,获宿智通,倍加勇猛,遂动八触,发根本初禅。就在这紧要关头,忽然四肢软弱,不能行步,乃自念作观:“病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如是观已,颠倒想灭,心生清净,所苦消除,夏安居圆满,慨叹尚无所。
自伤昏沈,空过此生,深怀惭愧,就在放身倚向墙壁的一刹那间,竟豁然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在这一念顷,明达融通。慧思禅师有感于学道要解行并重,但是当时的佛教界,北方僧众重视坐禅,不重义理;南方僧众则重义理,而不喜坐禅。因此,努力提倡“定慧双修,禅教一致”。在里记载,慧思禅师一生灵异感应的事迹很多。例如:他在光州大苏山的十四年当中,为大众讲经说法,声名远播,不分远近,前来归仰的学徒日益增多,因而遭到恶人的妒忌诽谤,并且多次于食物中下毒加害,但是由于禅师的禅定功夫深厚,均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陈代光大二年(公元五六八年)入南岳衡山,悟三生行道之迹,能知宿命及一生善恶业相,曾在树林中掘出过去三世出家为僧时,所居住过的堂宇层壁地基和瓦钵器皿。被道士谋害,对薄朝堂,道士受制,得宣帝礼遇。他预知智者大师与陈国有缘,特别嘱咐智者大师到陈国弘法,广为传灯化物。从上述种种行谊事迹观知,慧思禅师确是一位证道的高僧。他受到当朝宣帝的礼遇推崇,尊称为思大禅师、南狱大师。著作有:《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二卷、一卷、一卷、《大乘止观法门》四卷及《四十二字门》二卷。
三祖天台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公元538-597年),陈隋时代的高僧。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颖川(今河南许昌),生于荆州华容(今湖南潜江西南)。宿具善根,卧便合掌,坐必面西,见像便礼,逢僧必敬。双眼重瞳,颇有古帝王之相。年幼时,好往伽蓝亲近三宝,且能背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十八岁投相州果愿寺法绪法师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不久,跟随慧旷律师学习律藏,兼通大乘方等经典。后入太贤山,诵《法华》、、等诸经,历二旬,即能通晓其义。陈天嘉元年(公元五六○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禅师,慧思禅师为其示现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智顗乃于此山修行“法华三昧”。一日,持诵《法华经》、“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豁然大悟,心境明朗。慧思禅师赞叹说:“这种境界,非你莫证,非我莫识。”
自此以后,常令代讲解佛法妙义。光大元年(公元五六七年),三十岁的智者大师受慧思禅师咐嘱,辞别大众,到南朝陈都金陵弘法,居瓦官寺宣讲《法华》,标立宗义,判释经教,演绎禅法,讲说修禅次第法门,为天台宗奠定教观的基础。八年契理契机的弘法活动,度人无数,上至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下至一般黎民百姓等,无不欣重顶戴。智者大师与瓦官寺的声名因此大盛,前来归仰的学者徒众也日益增多。其后,智者大师感慨闻法的人虽然很多,但真正悟道的人却很少。为了免于名闻利养的束缚,与求更上一层的证悟,乃决定隐居天台山继续用功。太建七年(公元五七五年),智者大师隐居天台山,十年的头陀苦行,降魔修道,思想大为转进。天台西南的华顶峰,就是他悟道的地方。因陈后主多次的恳请,智者大师于至德三年(公元五八五年)再入金陵,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及,又于光宅寺讲《法华经》等。
智者大师一生,曾多次入住天台山及庐山,致力于著书立说,勤于修持禅定。也曾多次进入皇宫大殿,为陈后主说法,为隋炀帝传授菩萨戒,又至金陵弘法度众。陈宣帝尊他为国师,隋炀帝尊称他“智者大师”。其一生建造寺院三十六所,度僧一万四千人,传法弟子三十二人,著书一百四十余卷,大部份由其弟子灌顶记录整理而成。最重要的有“天台三大部”,即《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智者大师将法华思想与龙树菩萨的教学,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并将佛教经典分为五种,将佛陀教化的方法与思想内容分为四种。此综合性佛教体系的组织,被视为具有代表性的“判教”。此外,依禅观而修持止观,也是智者大师独创的法门。智者大师禅教一致,行解并重,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是大乘的菩萨行者,被尊为“智者”,当之无愧。同时他也是将佛学中国化的第一人,最具中国佛教思想特色的天台宗,就是由智者大师完成思想体系的。
四祖章安灌顶法师 灌顶大师(公元561-632年),隋朝僧,临海章安人,俗姓吴。字法云,名灌顶。世称章安大师。七岁从摄静寺慧拯法师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慧拯圆寂后,于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至天台山修禅寺谒智者大师,承习天台教观。他的特色是慧解超强,一闻不忘,而且能日记万言,曾长时间随侍记录结集智者大师讲说的经教,如: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等,大小部百余卷。的作者志磬大师赞叹,由于有灌顶记录结集天台宗的教学,智者大师的智慧菁华能够流传于今日。可见灌顶在天台宗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开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师示寂,灌顶承智者大师遗旨,奉留书及诸信物至扬州谒晋王。晋王因之为智者大师设千僧斋,建造国清寺。
智者大师圆寂后,灌顶承继天台宗法系,接掌国清、玉泉两大丛林。隋大业十年(公元六一四年),着《涅槃玄义》、《涅槃经疏》,历经五年才告完成。时值隋末兵乱,群盗竞起,灌顶形容当时为“何年不见兵火,何月不见干戈”、“菜食水斋,冰床雪被”。章安大师晚年驻锡会稽称心精舍,宣讲《法华经》。当时知名高僧嘉祥寺吉藏法师,先前曾疏解《法华》,后闻章安之道,乃废讲散众,投足请业,法席集一时之盛。除了上述著作外,灌顶编辑有天台宗的宗史《国清百录》及《智者大师别传》,并巩固了天台教团的组织。唐贞观六年八月七日,安详示寂于国清寺,寿七十二。
吴越王请諡为“总持尊者”。后人将他比喻为阿难尊者,有结集法藏之功。灌顶大师圆寂后,时值隋唐交际,佛教其他宗派陆续成立,又受玄奘大师新译唯识思想及诸多因素的影响,《俱舍论》和“唯识学”非常兴盛,华严宗、密宗等学说也相继兴隆。禅宗方面有六祖惠能大师的顿悟禅,净土宗有善导大师集净土教学之大成,南山律宗亦由道宣律师所创立。天台宗此时分为国清系和玉泉系两派。国清系以“止观”为本,玉泉系则以“戒律”为重。虽然玉泉系的门下比国清系兴盛,但《佛祖统记》的作者志磐大师,认为玉泉系不以天台教观为重,有失法统。国清系从灌顶大师之后,传给智威、慧威及左溪玄朗,其后是荆溪湛然。在湛然之前的天台宗,大都处于比较保守自修的状态。
五祖法华智威大师 智威大师(公元?-680年),唐代僧。处州(浙江)缙云人,俗姓蒋,家世业儒。传其前身为陈代仆射徐陵,曾闻智者大师讲经,发愿来世童幼出家为僧。因此,在十八岁娶媳妇回家的路途中,遇到一位梵僧,诘问他为何违背昔日所立誓言。智威当下恍然有悟,立即前往天台山国清寺,投章安灌顶大师受具足戒,谘受止观心要,定慧俱发,证得法华三昧。高宗上元元年(公元六七四年),至苍岭普通山,力修禅观,以其地狭,难容广众,于是又到轩辕炼丹山开荆拓棘,昼讲夜禅,手写藏典,跟随他习禅者有三百多人,听讲者七百余人,并分九处安居。从居住的地方到讲堂授课,或到禅堂坐禅,需走八十里路,智威大师未曾迟到过,学人徒众都说他有神足通。智威大师身长九尺,每次登座说法,有紫云覆顶,恰如云盖,非常庄严,时人敬称为“法华尊者”。永隆三年十一月示寂,吴越王追諡“玄达尊者”。嗣法弟子为慧威,与师并称“二威”;智威称“大威”,慧威称“小威”。
六祖天宫慧威大师 慧威大师(公元634至713年),唐代僧。婺州东阳(浙江)人,俗姓刘,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后,谒智威研习天台教学,顿悟三观之法,时人以“小威”称呼。最初居住京师天宫寺,世人称他为“天宫尊者”。后来隐居东阳,谢绝人事,但登门求道者仍不绝于途。高宗时,与智威同为朝散大夫四大师。朝散大夫是光领薪水不干活的散官,一般赐给有德行有名望的文官,虽然是个荣誉官职,却毕竟是五品大员,且天子亲赐,开元元年示寂,世寿八十。嗣法弟子为左溪玄朗。后吴越王敕赐“全真尊者”諡号。
七祖左溪玄朗大师 玄朗大师(公元673至754年),唐代僧。婺州乌伤(浙江义乌县)人,俗姓傅,为傅大士第六代孙。九岁出家,二十岁敕住东阳清泰寺。受具足戒后,于光州岸律师处修学律仪,至会稽妙喜寺随印宗禅师研习禅要。后诣东阳天宫寺,从慧威禅师学《法华》等经;又依恭禅师修习“止观”,并以止观为入道安心之要。玄朗大师的性格,喜好山林,曾隐居婺州浦阳县左溪岩三十余年,独坐一龛,麻衣疏食,修头陀苦行,随身仅十八件僧物。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呼门人曰:“吾六即道圆,万行无碍,戒为心本,汝等师之。”即端坐长别,吴越王諡号“明觉尊者”。玄朗大师平日诲人不倦,且勤于讲学,天台宗的教法,由他渐渐转盛。门下有中兴天台宗的湛然,与新罗人法融、理应、纯英等,名僧辈出。
八祖荆溪湛然大师
湛然大师(公元711至782年),唐代僧,常州荆溪人。俗姓戚,家世业儒,而独好佛法。十七岁从金华方岩受天台止观,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研习天台教义,尽得其学。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又至越州从昙一律师学律。天宝九年(公元七五○年),于吴郡开元寺宣讲《摩诃止观》。玄朗示寂后,湛然继其法席,以中兴天台宗自任,提出“无情有性”之说,主张木石等无情之物亦有佛性,由此发展天台教义。
一生致力于宏扬天台教观,讲说撰写,著作极多,有、、等多种。时人赞叹说:“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没矣!”历住兰陵、清凉诸刹,所至之处,四众景从,德誉广被。大历年间,玄宗、肃宗、代宗,优诏连征,皆称疾不就。晚年归台岭,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年不倦。吴越王追諡其为“圆通尊者”,世称“妙乐大师”。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安详示寂于佛陇道场,语门人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归骨此山,报尽今夕,汝等各自勉之,要与汝等谈道而诀。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热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其志之!”言讫而化。入室弟子三十九人,道邃、行满、普门、玄皓、梁肃等最为杰出。
道邃传承湛然大师的衣钵,住持国清寺,并与行满共同传法与日僧最澄(返日之后创立日本天台宗,大本山为延历寺,后世称为“天台始觉门”)。湛然之后,天台宗经过会昌法难和唐末五代的战乱,典籍章疏大多散佚,天台宗再次衰微。直到宋朝初年,因为江浙一带的吴越王虔信佛法,派遣使者至高丽请回天台典籍,并经义寂大师的弘传,才重振宗风。然而却又因为对智顗广本真伪的看法不同,导致观点的歧异。
义寂大师以下形成两个派别,一派以义寂的再传弟子知礼为首,称之为“山家派”;义寂的另一弟子慈光志因,传门人晤恩、智圆等,形成另外一派,称之为“山外派”。两派时常辩论“真心观还是妄心观?色法是否具三千?”等问题。“山外派”的主张有些接近华严宗的教观,被“山家派”斥为不纯,不久即衰微。
=='''妙法莲华经'''==
[[鸠摩罗什]]通过对龙树著作的翻译,将龙树教学思想移植来我国,树立中国大乘佛教及天台教学之基础。
龙大士两大思想之一的《[[大智度论]]》、《[[中论]]》是阐明般若空思想,另一途径《法华经》之翻译,即显示一乘中道,冠在一切思想之上为焦点。
智者大师,即依据《大智度论》和《中观论》的思想,强调三谛三观之融会贯通理论,以建立空、假、中圆融性具的不二法门。更由鸠摩罗什对于。
等的特殊翻译而获得了悟,遂建立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直心、深心、大悲心三种菩提心,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涅槃等,皆不离众生,如若一离众生,即本一并面目无处寻的说法,这正显明融会万流摄入于法华一乘的论调。中有曰:“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不可复得;即涅槃相,不可复灭,……一切尘劳是如来种。”
29由此可知,智者大师,深获鸠摩罗什所译之特殊理论,得以继承龙树教学的“般若性空”为其主体论,而且辅正历来所传之谬误,更能将“性空学”导入于《法华》,所谓:声闻授记作佛的一佛乘之重要性。
更为发展天台教学之基本思想。另外,天台所建立圆教的无作弘誓,以显发大心处“非行非坐三昧”,或“生死即涅槃;一色一相,无非中道”等句之叙述,都是继承鸠摩罗什思想而来。
这在其他法师的译本中是无法寻到的。此有助于智者大师容易解决学界当时的疑问。
并能别开生面而融摄“三论”、“四论”、“成实”等派系,以创立天台宗。众所周知,天台宗以立宗,而所依的本子,就是鸠摩罗什所译的。三大部之《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即是智者大师对什译《法华经》的判释。
《法华经》乃是天台宗之立宗之本,离此便无从谈起
<ref>[https://baike.sogou.com/v168681107.htm?fromTitle=%E5%AE%97%E5%90%8D%E5%AF%BA&ch=frombaikevr 宗名寺]搜狗百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宗名寺</big> '''
|-
|
[[File:708e820f89a0eb85.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oLmLkElbYTkKIKmbELjboJmLkEkL8TkKIRmLkEk78TkKILkbHjMz%20PEl%20XJ6IPjeh5yuF9j%2FlHxOVNj%20lHzrGIOzzgjb0Ew%20dBxfsGwOVFmULyMzzlWaIPjfdJj%20lHzo%3D%3D_-1759788908&query=%E5%AE%97%E5%90%8D%E5%AF%BA 原图链接][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708e820f89a0eb85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宗名寺'''==
《宗名寺》创始人四祖[[智顗大师]],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
=='''基本详情'''==
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净土,形“'''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
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延续至今不绝。
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正依的经典,因之建立一宗的教义。
此外并以为扶疏,以为观法,以《大智度论》为指南,更引、等经以坤信,引、《它性》等论以助成,是以此一宗之教观之所依。《妙法莲华经》,是释尊成道以来四十余年间,以种种方便教化,根机垂渐调熟,于是在将入涅槃三月前于清净众中演说,畅谈出世之本怀,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之旨,以明十界皆成之法,令诸弟子尽成一佛乘之人。
《妙法莲华经》是佛陀说法究竟之畅说,故[[智者大师]]宗之,为根本所依。
=='''寺庙简介'''==
天台宗始创于南北朝的北齐,[[慧文禅师]]因诵读龙树的《中论》及《大智度论》,而证悟“一心三观”的心要,后以心观传授慧思禅师;
慧思将“禅”与“观”融和并重,实践一心三观,悟入法华三昧。
据天台宗系谱,初祖为印度龙树,二祖为北齐慧思,三祖为慧文,而实际创始人则是陈隋之际的智者。
因智者常住天台山,故名该宗为天台宗,又因该宗奉《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故也称法华宗。
由于智者大师以《法华经》为依据,开展一宗之教说,因此称此宗派为。
“法华宗”;又法华思想透过大师的阐扬而盛行于世,因此依大师彻悟法华圆顿实相的天台山,立名为天台宗,是当时最早成立的宗派,世人尊称他为天台大师,并以他为天台宗的初祖。
智者大师三十八岁时上天台山,从法华三昧进入止观双修的境界。
后移居金陵光宅寺,讲《法华经》,弟子灌顶随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其后西行,至当阳玉泉山创建玉泉寺,于寺讲说《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教理、实践兼备,阐扬《法华经》的奥妙,建立天台教学的体系,世称此三书为“天台三大部”。
智者大师的门人众多,其中以师事大师二十多年的灌顶最为杰出。
智者圆寂后,灌顶致力于教团的兴隆,被视为天台宗第二祖,世称章安大师。灌顶之后,先后传承三祖智威、四祖慧威、五祖玄朗。
玄朗门下的[[湛然]],着有、等二十多部,提倡“无情有性”之说,主张草木瓦石都有佛性。他又糅合的义理,确立天台宗严密教理的基础,被称为天台宗中兴之祖。
湛然之后,为道邃、宗颖、良諝等诸祖。
不久,遭逢唐武宗的会昌法难及唐末五代的战乱,天台宗逐渐衰微,直到十二祖义寂、十三祖义通相继弘扬教观,没落之势才得扭转。
由于对智顗广本的真伪问题产生“唯心论”与“实相论”的对立看法,义通的门下逐渐分裂为二派,这就是北宋初年长达四十多年的“山家、山外”之论战。主
张实相论的山家派以四明知礼、慈云遵式为代表,倡导“妄心观”之说;
主张唯心论的山外派以慈光志因、孤山智圆为代表,倡导“真心观”之说。
二派之中,以山家派的法系较为兴隆,派下人才济济,在后世被视为天台宗的正统。
传到明代,以蕅益智旭最为著名,他采用了唯识、净土、律宗、禅宗为旨要,来发挥天台宗的教观,又主张释、道、儒三教一致,并力求佛教诸宗的调和,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
到了清朝,除了喇嘛教一枝独秀外,是其他宗派的衰颓时期。民国以来,有谛闲大师再度复兴天台宗,他创立观宗研究社,作育天台宗人才,如仁山、常惺、宝静、静修、倓虚、禅定、可端等人,都是门下高足。
其中,尤以倓虚大师于一九二五年时,曾受谛闲大师付法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法者。
=='''思想'''==
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实相渊源于三祖南岳慧思。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的诸法实相说。
性相三千与百界千如是天台宗中重要的法相,其中作为法华正体、天台宗宗旨的十界十如,就是依此而推演的,而最后的归著点,仍在于一念心中。
一念之心能理具三千诸法,更能事造三千诸法,因此天台宗修观的下手处,即观一念之心的三千性相,即假、即空、即中,圆融无碍。
如果不明瞭性相三千,百界千如的意义,即不能入圆顿止观,也不能正确地分判天台宗法相。
修习佛法的一切具体行为,都可以归入到天台思想理论之内,可谓“荡荡乎,莫知其高厚!”
天台禅修的方法可以用如下几点结论来概述:
第一,天台宗不但是佛学理论发展到了极致的宗派,在近三千年的佛法史上始终保持着最高的水平,而且还是禅修方法臻至圆熟的实践智慧学。
其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事实,这种历史现象,可以说是佛教其它各宗难以企及的。
第二,在整个天台禅修的方法中,除了以如来禅为脉络的止观法门外,天台历史还告诉我们,可以接纳棒喝直指,乃至参公案、看话头等禅宗的修行方式;
也可以奉行净土宗的观想念佛、持名念佛,以及众人共结莲社,集体求生西方净土;
亦可以修习适合于社会大众的经忏佛事,进行自忏和忏他,普及佛法,利乐有情;
更可以接纳密教等秘密大乘的一切行持。可谓“圆人受法,无法不圆”,“举手低头,皆成佛道”。
第三,在诸法实相论为依据的融摄下,天台禅修方法也就随着各个时代的不同机宜之需要,而产生了沿袭和革新并进的弘法方式,这在历代有大成就的祖师大德那里尤其表现得特别突出。
凡是不能与时俱进,不会契理契机地弘扬佛法,没有发展思想理论和修行方法的年代,都是佛教灰暗停滞的时代。
这除了特殊的社会原因外,对于弘扬佛法之人的眼光胆识,乃至对圆教思想的如实把握和运用,都是分不开的。这为今天弘扬天台佛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修学天台宗法门,首先要掌握好教与观的两个基本的内容。
因为教是佛陀的一代教育方法,它统摄佛法的一切言语文字及其性相义理。
观则是佛陀所指示的具体的实践功夫,它包含佛法的无量行门与实证方法。二者相辅相成,总持了世出世间的事理诸法,而摄归于成佛之路上的因果与心性,使人藉教悟理,由理而导行。
以因地的观行,渐趋果地的大觉,圆证心性妙法,成就不思议的力用。由此而知,教观是天台宗乃至一切佛法的关键,是一切佛法的理论与修持的总汇归,也是学佛者依止进修的准绳。
天台宗,以其博大精深的教理,细缜详密的观行,而影响着千百年来中国佛教之发展。
=='''寺庙大师'''==
初祖慧文大师
二祖慧思大师
三祖智者大师
四祖灌顶法师
五祖智威大师
六祖慧威大师
七祖玄朗大师
八祖湛然大师
慧(惠)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天台宗的祖师、大师,都被称为禅师,而且与修禅、禅观相联系,这是有理由的。自北齐慧文创立“心观”(一心三观),天台宗开始萌芽。慧文传慧(惠)思。慧(惠)思取大小乘中定(禅定)、慧(义学)等法创立学说,意在定慧双修,因定发慧。慧(惠)思传智顗。智顗正式创立天台宗。天台宗提倡止观,止即是定,观即是慧,定慧双修,可以见佛性,入涅槃。禅,梵语禅那,意谓坐禅或静虑。
僧徒一般都能坐禅,天台宗所提倡的止观,也就是禅的一种。鉴真之父就智满禅师“受戒,学禅门”,“禅门”一词,也见于道宣卷十七《习禅篇·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释智顗传》:“(智顗)在瓦官寺,创宏禅法,……一代高流,江表声望,皆舍其先讲,欲启禅门。”“(智顗)讲《智度论》,肃诸来学。次说禅门,用清心海。”对照起来看,鉴真之父就智满禅师“学禅门”,即学习天台宗;鉴真“循(智满禅师)奖训”,亦即接受天台宗之教义。初祖北齐慧文大师编辑本段慧文禅师,世称“北齐大师”,约生于五、六世纪间。渤海(山东)人,俗姓高,年寿不详。在东魏孝静帝天平二
=='''大师简介'''==
初祖北齐慧文大师 年(西元五三五年),至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西元五五七年),二十二年间十分活跃。根据《佛祖统记》卷六载:“师在齐高之世,聚徒千百,专业大乘,独步河淮,时无竞化。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从可查资料综合而知:慧文禅师,幼年出家,天资独悟。一日,阅读《大智度论》至卷二十七所引“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恍然大悟,证得“一心三智”的妙旨。又读《中论》,至卷四《观四谛品》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顿悟空有不二的中道义,因而成立了空、假、中三谛一心,也就是“一心三观”的观法。二祖慧文传法给三祖慧思之后,慧思在“一心三观”的基础上,以“十如是”为“诸法实相”。四祖智者大师据此,发展为“一念三千”与“三谛圆融”。
二祖南岳慧思大师 慧思禅师(公元515-577年),南北朝时代的高僧,武津(今河南上蔡)人,俗姓李。少年即归崇佛法,尤其喜欢《法华经》,曾持经到冢间读诵,深受佛陀讲说此经,方便度化众生的慈悲感动,而涕泣不已,当天晚上即梦见普贤菩萨为其摩顶而去。自此智慧大开,不认识的字句经文都能懂得。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跟随慧文禅师学习禅法。他白天为众讲说、统理僧事,夜间则坐禅修定。持续十年的时间,每日诵持《法华经》,七年修持“方等忏法”及“常行三昧”,因此奠定深厚的禅定功夫。有一年,坐夏经三七日,获宿智通,倍加勇猛,遂动八触,发根本初禅。就在这紧要关头,忽然四肢软弱,不能行步,乃自念作观:“病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如是观已,颠倒想灭,心生清净,所苦消除,夏安居圆满,慨叹尚无所。
自伤昏沈,空过此生,深怀惭愧,就在放身倚向墙壁的一刹那间,竟豁然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在这一念顷,明达融通。慧思禅师有感于学道要解行并重,但是当时的佛教界,北方僧众重视坐禅,不重义理;南方僧众则重义理,而不喜坐禅。因此,努力提倡“定慧双修,禅教一致”。在里记载,慧思禅师一生灵异感应的事迹很多。例如:他在光州大苏山的十四年当中,为大众讲经说法,声名远播,不分远近,前来归仰的学徒日益增多,因而遭到恶人的妒忌诽谤,并且多次于食物中下毒加害,但是由于禅师的禅定功夫深厚,均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陈代光大二年(公元五六八年)入南岳衡山,悟三生行道之迹,能知宿命及一生善恶业相,曾在树林中掘出过去三世出家为僧时,所居住过的堂宇层壁地基和瓦钵器皿。被道士谋害,对薄朝堂,道士受制,得宣帝礼遇。他预知智者大师与陈国有缘,特别嘱咐智者大师到陈国弘法,广为传灯化物。从上述种种行谊事迹观知,慧思禅师确是一位证道的高僧。他受到当朝宣帝的礼遇推崇,尊称为思大禅师、南狱大师。著作有:《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二卷、一卷、一卷、《大乘止观法门》四卷及《四十二字门》二卷。
三祖天台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公元538-597年),陈隋时代的高僧。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颖川(今河南许昌),生于荆州华容(今湖南潜江西南)。宿具善根,卧便合掌,坐必面西,见像便礼,逢僧必敬。双眼重瞳,颇有古帝王之相。年幼时,好往伽蓝亲近三宝,且能背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十八岁投相州果愿寺法绪法师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不久,跟随慧旷律师学习律藏,兼通大乘方等经典。后入太贤山,诵《法华》、、等诸经,历二旬,即能通晓其义。陈天嘉元年(公元五六○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禅师,慧思禅师为其示现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智顗乃于此山修行“法华三昧”。一日,持诵《法华经》、“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豁然大悟,心境明朗。慧思禅师赞叹说:“这种境界,非你莫证,非我莫识。”
自此以后,常令代讲解佛法妙义。光大元年(公元五六七年),三十岁的智者大师受慧思禅师咐嘱,辞别大众,到南朝陈都金陵弘法,居瓦官寺宣讲《法华》,标立宗义,判释经教,演绎禅法,讲说修禅次第法门,为天台宗奠定教观的基础。八年契理契机的弘法活动,度人无数,上至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下至一般黎民百姓等,无不欣重顶戴。智者大师与瓦官寺的声名因此大盛,前来归仰的学者徒众也日益增多。其后,智者大师感慨闻法的人虽然很多,但真正悟道的人却很少。为了免于名闻利养的束缚,与求更上一层的证悟,乃决定隐居天台山继续用功。太建七年(公元五七五年),智者大师隐居天台山,十年的头陀苦行,降魔修道,思想大为转进。天台西南的华顶峰,就是他悟道的地方。因陈后主多次的恳请,智者大师于至德三年(公元五八五年)再入金陵,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及,又于光宅寺讲《法华经》等。
智者大师一生,曾多次入住天台山及庐山,致力于著书立说,勤于修持禅定。也曾多次进入皇宫大殿,为陈后主说法,为隋炀帝传授菩萨戒,又至金陵弘法度众。陈宣帝尊他为国师,隋炀帝尊称他“智者大师”。其一生建造寺院三十六所,度僧一万四千人,传法弟子三十二人,著书一百四十余卷,大部份由其弟子灌顶记录整理而成。最重要的有“天台三大部”,即《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智者大师将法华思想与龙树菩萨的教学,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并将佛教经典分为五种,将佛陀教化的方法与思想内容分为四种。此综合性佛教体系的组织,被视为具有代表性的“判教”。此外,依禅观而修持止观,也是智者大师独创的法门。智者大师禅教一致,行解并重,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是大乘的菩萨行者,被尊为“智者”,当之无愧。同时他也是将佛学中国化的第一人,最具中国佛教思想特色的天台宗,就是由智者大师完成思想体系的。
四祖章安灌顶法师 灌顶大师(公元561-632年),隋朝僧,临海章安人,俗姓吴。字法云,名灌顶。世称章安大师。七岁从摄静寺慧拯法师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慧拯圆寂后,于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至天台山修禅寺谒智者大师,承习天台教观。他的特色是慧解超强,一闻不忘,而且能日记万言,曾长时间随侍记录结集智者大师讲说的经教,如: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等,大小部百余卷。的作者志磬大师赞叹,由于有灌顶记录结集天台宗的教学,智者大师的智慧菁华能够流传于今日。可见灌顶在天台宗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开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师示寂,灌顶承智者大师遗旨,奉留书及诸信物至扬州谒晋王。晋王因之为智者大师设千僧斋,建造国清寺。
智者大师圆寂后,灌顶承继天台宗法系,接掌国清、玉泉两大丛林。隋大业十年(公元六一四年),着《涅槃玄义》、《涅槃经疏》,历经五年才告完成。时值隋末兵乱,群盗竞起,灌顶形容当时为“何年不见兵火,何月不见干戈”、“菜食水斋,冰床雪被”。章安大师晚年驻锡会稽称心精舍,宣讲《法华经》。当时知名高僧嘉祥寺吉藏法师,先前曾疏解《法华》,后闻章安之道,乃废讲散众,投足请业,法席集一时之盛。除了上述著作外,灌顶编辑有天台宗的宗史《国清百录》及《智者大师别传》,并巩固了天台教团的组织。唐贞观六年八月七日,安详示寂于国清寺,寿七十二。
吴越王请諡为“总持尊者”。后人将他比喻为阿难尊者,有结集法藏之功。灌顶大师圆寂后,时值隋唐交际,佛教其他宗派陆续成立,又受玄奘大师新译唯识思想及诸多因素的影响,《俱舍论》和“唯识学”非常兴盛,华严宗、密宗等学说也相继兴隆。禅宗方面有六祖惠能大师的顿悟禅,净土宗有善导大师集净土教学之大成,南山律宗亦由道宣律师所创立。天台宗此时分为国清系和玉泉系两派。国清系以“止观”为本,玉泉系则以“戒律”为重。虽然玉泉系的门下比国清系兴盛,但《佛祖统记》的作者志磐大师,认为玉泉系不以天台教观为重,有失法统。国清系从灌顶大师之后,传给智威、慧威及左溪玄朗,其后是荆溪湛然。在湛然之前的天台宗,大都处于比较保守自修的状态。
五祖法华智威大师 智威大师(公元?-680年),唐代僧。处州(浙江)缙云人,俗姓蒋,家世业儒。传其前身为陈代仆射徐陵,曾闻智者大师讲经,发愿来世童幼出家为僧。因此,在十八岁娶媳妇回家的路途中,遇到一位梵僧,诘问他为何违背昔日所立誓言。智威当下恍然有悟,立即前往天台山国清寺,投章安灌顶大师受具足戒,谘受止观心要,定慧俱发,证得法华三昧。高宗上元元年(公元六七四年),至苍岭普通山,力修禅观,以其地狭,难容广众,于是又到轩辕炼丹山开荆拓棘,昼讲夜禅,手写藏典,跟随他习禅者有三百多人,听讲者七百余人,并分九处安居。从居住的地方到讲堂授课,或到禅堂坐禅,需走八十里路,智威大师未曾迟到过,学人徒众都说他有神足通。智威大师身长九尺,每次登座说法,有紫云覆顶,恰如云盖,非常庄严,时人敬称为“法华尊者”。永隆三年十一月示寂,吴越王追諡“玄达尊者”。嗣法弟子为慧威,与师并称“二威”;智威称“大威”,慧威称“小威”。
六祖天宫慧威大师 慧威大师(公元634至713年),唐代僧。婺州东阳(浙江)人,俗姓刘,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后,谒智威研习天台教学,顿悟三观之法,时人以“小威”称呼。最初居住京师天宫寺,世人称他为“天宫尊者”。后来隐居东阳,谢绝人事,但登门求道者仍不绝于途。高宗时,与智威同为朝散大夫四大师。朝散大夫是光领薪水不干活的散官,一般赐给有德行有名望的文官,虽然是个荣誉官职,却毕竟是五品大员,且天子亲赐,开元元年示寂,世寿八十。嗣法弟子为左溪玄朗。后吴越王敕赐“全真尊者”諡号。
七祖左溪玄朗大师 玄朗大师(公元673至754年),唐代僧。婺州乌伤(浙江义乌县)人,俗姓傅,为傅大士第六代孙。九岁出家,二十岁敕住东阳清泰寺。受具足戒后,于光州岸律师处修学律仪,至会稽妙喜寺随印宗禅师研习禅要。后诣东阳天宫寺,从慧威禅师学《法华》等经;又依恭禅师修习“止观”,并以止观为入道安心之要。玄朗大师的性格,喜好山林,曾隐居婺州浦阳县左溪岩三十余年,独坐一龛,麻衣疏食,修头陀苦行,随身仅十八件僧物。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呼门人曰:“吾六即道圆,万行无碍,戒为心本,汝等师之。”即端坐长别,吴越王諡号“明觉尊者”。玄朗大师平日诲人不倦,且勤于讲学,天台宗的教法,由他渐渐转盛。门下有中兴天台宗的湛然,与新罗人法融、理应、纯英等,名僧辈出。
八祖荆溪湛然大师
湛然大师(公元711至782年),唐代僧,常州荆溪人。俗姓戚,家世业儒,而独好佛法。十七岁从金华方岩受天台止观,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研习天台教义,尽得其学。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又至越州从昙一律师学律。天宝九年(公元七五○年),于吴郡开元寺宣讲《摩诃止观》。玄朗示寂后,湛然继其法席,以中兴天台宗自任,提出“无情有性”之说,主张木石等无情之物亦有佛性,由此发展天台教义。
一生致力于宏扬天台教观,讲说撰写,著作极多,有、、等多种。时人赞叹说:“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没矣!”历住兰陵、清凉诸刹,所至之处,四众景从,德誉广被。大历年间,玄宗、肃宗、代宗,优诏连征,皆称疾不就。晚年归台岭,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年不倦。吴越王追諡其为“圆通尊者”,世称“妙乐大师”。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安详示寂于佛陇道场,语门人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归骨此山,报尽今夕,汝等各自勉之,要与汝等谈道而诀。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热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其志之!”言讫而化。入室弟子三十九人,道邃、行满、普门、玄皓、梁肃等最为杰出。
道邃传承湛然大师的衣钵,住持国清寺,并与行满共同传法与日僧最澄(返日之后创立日本天台宗,大本山为延历寺,后世称为“天台始觉门”)。湛然之后,天台宗经过会昌法难和唐末五代的战乱,典籍章疏大多散佚,天台宗再次衰微。直到宋朝初年,因为江浙一带的吴越王虔信佛法,派遣使者至高丽请回天台典籍,并经义寂大师的弘传,才重振宗风。然而却又因为对智顗广本真伪的看法不同,导致观点的歧异。
义寂大师以下形成两个派别,一派以义寂的再传弟子知礼为首,称之为“山家派”;义寂的另一弟子慈光志因,传门人晤恩、智圆等,形成另外一派,称之为“山外派”。两派时常辩论“真心观还是妄心观?色法是否具三千?”等问题。“山外派”的主张有些接近华严宗的教观,被“山家派”斥为不纯,不久即衰微。
=='''妙法莲华经'''==
[[鸠摩罗什]]通过对龙树著作的翻译,将龙树教学思想移植来我国,树立中国大乘佛教及天台教学之基础。
龙大士两大思想之一的《[[大智度论]]》、《[[中论]]》是阐明般若空思想,另一途径《法华经》之翻译,即显示一乘中道,冠在一切思想之上为焦点。
智者大师,即依据《大智度论》和《中观论》的思想,强调三谛三观之融会贯通理论,以建立空、假、中圆融性具的不二法门。更由鸠摩罗什对于。
等的特殊翻译而获得了悟,遂建立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直心、深心、大悲心三种菩提心,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涅槃等,皆不离众生,如若一离众生,即本一并面目无处寻的说法,这正显明融会万流摄入于法华一乘的论调。中有曰:“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不可复得;即涅槃相,不可复灭,……一切尘劳是如来种。”
29由此可知,智者大师,深获鸠摩罗什所译之特殊理论,得以继承龙树教学的“般若性空”为其主体论,而且辅正历来所传之谬误,更能将“性空学”导入于《法华》,所谓:声闻授记作佛的一佛乘之重要性。
更为发展天台教学之基本思想。另外,天台所建立圆教的无作弘誓,以显发大心处“非行非坐三昧”,或“生死即涅槃;一色一相,无非中道”等句之叙述,都是继承鸠摩罗什思想而来。
这在其他法师的译本中是无法寻到的。此有助于智者大师容易解决学界当时的疑问。
并能别开生面而融摄“三论”、“四论”、“成实”等派系,以创立天台宗。众所周知,天台宗以立宗,而所依的本子,就是鸠摩罗什所译的。三大部之《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即是智者大师对什译《法华经》的判释。
《法华经》乃是天台宗之立宗之本,离此便无从谈起
<ref>[https://baike.sogou.com/v168681107.htm?fromTitle=%E5%AE%97%E5%90%8D%E5%AF%BA&ch=frombaikevr 宗名寺]搜狗百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