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到此一游”(程根子)

增加 4,198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应4243.jpg|缩略图|[http://uuhy.com/html/25375.html 原图链接]]]
'''《“到此一游”》'''是[[中国]]当代作家梁德荣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到此一游”===  乱涂乱画,信手涂鸦,喜欢在所到之处留下“到此一游”之类的“手迹”和“墨宝”,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有这个喜好。 [[《西游记》]]里的孙猴子,没多少文化,却在如来佛的手掌心里划了几个字,以表示自己“ 到此一游”,到时在佛祖面前也好有个到过这个地方的证据。泼猴闹的这一出,被戏称把现代人给带坏了。不管怎么样,孙猴子的胡乱题字,确实起到了坏榜样的作用。 无独有偶,《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写[[宋江]]在浔阳楼里烂醉如泥后,挥毫在多有先人题咏的白粉壁上题写了一首“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诗后还大大咧咧地大书五字“郓城宋江作”。不曾想因此被官府捉拿,结果被逼上梁山。没这次涂鸦,梁山大戏恐怕也演不下去。涂鸦弄出如此大事,也算奇迹了。 古典文学里的描写,虽然影响甚大,但毕竟还是虚构,当不得真。而[[中国]]人浓厚的题字欲,自古以来是有很多真实故事作证明的。 从前的文人墨客,每到风景名胜游玩,总喜欢题字留名,以此显示自己的才华,也以此传播自己的名声。古代常见题壁诗,名胜古迹中有无数的题字、石刻等等。说实话,古人的题诗、题字、石刻,作为一种文学艺术作品,还真的为风景、古迹增添了色彩,成了一种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比如泰山,上面就有非常多的石刻、题诗,它们本身格调高雅,也是景观的一部分,没了这些东西,[[泰山]]是会失色不少的。在这些古人留下的手迹面前,我想是没人会动骂人的念头的。 中国古人如此,外国古人也不输此道。据说,[[卢克索神庙]]就布满各种各样的古人涂鸦。这些涂鸦有古埃及文、古希腊文、卡利安文等等,被认为是金石学家珍贵的研究材料。而考古学家和金石学家的相关论文里,还提到“廊柱上密密麻麻地刻着19世纪旅行者的名字”。一直到神庙的廊柱有了保护措施,这种现象才得以好转。考古学家在庞贝城的古罗马遗址,曾发现涂鸦字迹“Lucius pinxit”,意为“Lucius在此涂写”,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到此一游”。与孙猴子的作法并没有多大区别。 看来,大概有人类开始,“乱涂乱画”就诞生了,“到此一游”并不是国人的专利。乱涂乱画是人类的共性,把罪过全算在国人身上,并不是十分公平的做法。 对古人的“涂鸦”,尤其是那些如[[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的题字之类,如今的人,大抵不会有太多恶感,甚至怀着欣赏的态度。而对时下到处是“某某某到此一游”的现象,却是很难容忍了。可见,时代不同了,乱涂乱画是要遭人讨厌的。纯粹为显示自己来过一次的心态,搞上一回乱涂乱画的动作,是会惹来众人的怒气和耻笑的。没两把刷子,还总想如猴哥一样在佛祖眼皮底下留名,那是吃错了药。 不是人人都能“到此一游”的,落到被后人奚落地步,真是何必当初啊。在肇庆七星岩的石洞里,我曾看到过一幅乾隆年间的石刻,刻的是“伍泽梁、云志达等8人同游”。有意思的是,在石刻的下方,又有人刻上4字评语:“自羞自愧”。看来,后人也很看不惯这样胡乱的石刻,要让它“羞愧羞愧”。 那些打算到处留下“到此一游”手迹的,即使在好山好水面前手痒,还是克制一下好了。<ref>[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86124930_0_1.html 新浪网]</ref> ==作者简介== 梁德荣,笔名刘念、刘一念。祖籍[[福建]][[武平]]。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15,3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