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53
次編輯
變更
彻
,無編輯摘要
|
[[ File:T0181a2746277aeb9cb.jpg|缩略图|居中|[ https://p1.ssl.qhimg.com/t0181a2746277aeb9cb.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3330713&sid=3507776 来自 360 的图片]]]
|-
一级(0792)
=='''文字溯源'''==
会意字。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据图1的甲骨文字形释为"彻":"此从鬲从又,象手象鬲之形,盖食毕而彻去之。许书之彻从支,殆从又之讹矣。卒食之彻乃本义。 [[ 训通者 ]] ,借义也。"。甲骨文(图1、2)左边为"鬲(lì)",为古时盛食物的器具。右边像人的手(又,或作丑)。从鬲从手会意,本义为吃完了饭,把食具撤去,收拾干净。金文作图3或作图4,鬲下加火,增强表意性。
[[战国]]时,又字改为攴(属于形义皆近偏旁的互用),后来从攴成为主流写法。有的文字在左边加了意为小步走的"彳(chì)"字(图9),并改"鬲"为"育";"育"从肉,也表示食物。饭后撤食时要小步走,这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加"彳"字就使"卒食之彻"的本义更为彰显。篆文沿用这一形体写作图12。《说文解字》另收一从彳、从攴、从鬲的古文(图6)。从鬲的古文应当就是甲、金文的遗留字形。汉代隶书沿袭小篆作图13、图14,现简化为彻。
撤除、撤去为"彻"字的本义,这个本义后来写成了"撤"。《礼记·曲礼上》:"卒食,客身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是说请客吃饭时的 [[ 礼节 ]] 。吃完饭时,客人要从席前坐起,撤下饭食递给伺候的人。主人也要起身,向客人推辞,然后客人落座。这里的彻字就是用的本义。 《论语·八佾》:"三家者以雍彻。"三家,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他们唱着《雍》这首诗来撤掉祭祖的祭品。朱熹集注:"祭毕而收其俎也。天子宗庙之祭,则歌《雍》以彻,是时三家僭而用之。"撤除[[祭品]],也相当于吃完了饭,把食具撤去。
彻由专指"食毕而彻去之",进而抽象为泛指撤除、 [[ 撤消 ]] 。撤除、撤消意味着整洁干净、清除杂物,故彻字可令人联想为通达、通透。这是彻的引申义。彻由通达、通透,进而引申为彻底、终了。
《说文新附·车部》:"辙,车迹也。从车,彻省声。本通用彻,后人所加。"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彻,字亦作辙。"表示车迹的字原来就是彻字。辙字是后来才有的。车迹为什么用彻字表示,因为古代的道路不像现代的路面,以前有车迹的道路才是大路,才是 [[ 通途 ]] 。大约是彻字有通达的意思,这才用彻字来代指车迹。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古文彻。
通也。
从彳,从攴,从育。
段注:盖合三字会意。攵之,而 [[ 养育 ]] 之,而行之,则无不通矣。《毛传》所谓治也。丑列切。十五部。
一曰相臣。
段注:中从鬲。
直列切,入薛定(zhé)
古文:▉、╹
《唐韵》《集韵》《韵会》并直列切, [[ 音辙 ]] 。《说文》:通也。《论语》:盍彻乎。注: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
又《广韵》:彻,达也。《左传·成十六年》: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注:发达七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