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魯國鏞

增加 11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魯國鏞'''(英語:Fred Kwok-Yung Lo,1947年10月19日-2016年12月16日),祖籍 [[ 南京 ]] 市,美籍華人天文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魯院士為 [[ 美國國家電波天文臺 ]] 名譽臺長,擅長天文物理學及電波天文學,知名的研究諸如:矮星系和星系間的氫原子氣體研究(Intergalactic Hydrogen Survey)、可測量中心 [[ 黑洞 ]] 質量的「繞核邁射」(Circumnuclear Maser);以及魯院士於 [[ 加州理工學院 ]] 時,利用一氧化碳做為媒介,以「 [[ 毫米波干涉儀 ]] 」([[Millimeter Interferometry]])探測銀河外星系之星際氫分子分布。1991年魯國鏞院士在美國時即與我國幾位優秀的天文學家如 [[ 李太楓 ]] 院士、 [[ 袁旂 ]] 博士、 [[ 賀曾樸 ]] 院士、 [[ 徐遐生 ]] 院士等人陸續規劃籌備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並共同提出「 [[ 次毫米波 ]] 陣列計畫」([[Submillimeter ]] Array, [[SMA]]),此組望遠鏡係與美國 [[ 史密松天文臺 ]] 合作興建,於2003年啟用時,是全世界第一座次毫米波干涉陣列,提供了在此波段最高的角解析力,也是目前位於 [[ 智利 ]] ,世界最強大天文望遠 鏡ALMA 鏡[[ALMA]] 的前身;其後亦陸續協助推動 [[ 亞洲 ]] 首座且唯一一座專門研究宇宙學的儀器「 [[ 李遠哲 ]] 陣列望遠鏡計畫」(Yuan-Tseh Lee Array for Microwave Background Anisotropy, [[AMiBA]])及研究太陽系、行星系起源之「 [[ 中美掩星計畫 ]] 」(Taiwan American Occultation Survey, [[TAOS]])。魯院士分別於1994年及2012年兩度獲頒 [[ 亞歷山大洪堡基金會 ]] 研究獎、1998年當選為第22屆中央研究院院士、2000年獲選為 [[ 中華民國 ]] 物理學會會士及2006年獲選為 [[ 美國科學促進會 ]] 會士等殊榮。魯國鏞院士於1974年取得美國 [[ 麻省理工學院 ]] 物理學博士學位後,即在 [[ 加州理工學院 ]] 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86年起擔任 [[ 伊利諾大學 ]] 厄巴納─香檳分校教授,1997年則受聘返臺擔任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第3任籌備處主任並兼任 [[ 國立臺灣大學 ]] 物理系教授,至2002年卸任後返美擔任美國國家電波天文臺臺長,於2012年卸任後獲聘為名譽臺長。
<ref> http://events.asiaa.sinica.edu.tw/workshop/20170531/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_魯國鏞</ref>
1,7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