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921
次編輯
變更
因信称义
,创建页面,内容为“'''因信称义'''(拉丁语:Sola fide,或称作唯独信心、唯独因信称义),是路德宗教会、甚至整个基督新教信仰的核心思想…”
'''因信称义'''(拉丁语:Sola fide,或称作唯独信心、唯独因信称义),是路德[[宗教]]会、甚至整个基督新教信仰的核心思想,“因信”意为凭借“信心”,“称义”意为“被[[上帝]]判为无罪”。“因信称义”是指一个罪人得拯救,唯独是出于上帝的恩典(礼物)、单单藉信心靠耶稣基督而不是依赖个人的行为,这有别于罗马天主教与东正教认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须加上足够的善功补赎之教义。
在天主教,圣公会<ref>[http://news.sohu.com/78/80/news211888078.shtml 美国同性恋者当上圣公会主教 外国教会表示谴责],搜狐,2003-08-07</ref>和东正教中,有些信徒会将圣人<ref>[https://www.sohu.com/a/399991217_436131 中国的“圣人”和西方的“圣人”有何差别?看中西评判标准的差异],搜狐,2020-06-05</ref>的名字作为自己儿女的名字;有些则会在受洗后,领受圣人的名字。此举期望藉所属之圣人,能为带有自己名字的信徒祝福和祷告。有些圣人会有纪念日,纪念日的命名也会冠以圣人的名字。
==简介==
“称义”中的“义”指上帝的正义、无罪。根据基督教“原罪”理论,人的原罪让人不能达到正义,而必须靠着[[上帝]]及圣子耶稣的恩典从罪恶中被救赎。中世纪罗马教廷强调通过“善行”、“圣功”来得到称义,而[[宗教]]改革提出了“唯独因信称义”的口号,即通过信仰而不是善行来得到称义。
==宗教改革==
新教对“因信称义”概念的坚持,源于神学家兼天主教神父马丁·路德对教廷贩卖赎罪券活动的挑战,赎罪券后来也成为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其实,路德自1505年进入修道院之后,便经历信仰、灵性上很大的挣扎,“自觉罪孽深重,无法得到上帝的喜悦”。直至他在威登堡大学教授圣经,从钻研《罗马书》第一章17节“义人必因信得生”中,深深领会到罪人不能靠自己的努力去换取上帝的拯救,而且靠赖上帝的“恩典”。学者认为,从那一刻开始,路德才得到心灵上的释放。
16世纪初,赎罪券盛行并出现滥发情况,天主教教宗宣布任何人购买赎罪券即可获得赦罪和拯救。路德坚持教宗的立场明显违反《圣经》真理,认为这与上帝在《罗马书》和《加拉太书》中的启示有很大出入。1517年10月31日,路德以拉丁文撰写《关于赎罪券意义与效果之见解》(俗称《九十五条论纲》),并张贴于威登堡城堡教堂的门上,望能引起学术界及教会领袖的关注和讨论。路德此举掀起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运动。1520年6月15日,教宗发布诏书,宣告路德为异端。1521年1月3日,教廷正式将路德逐出天主教会。4月中,路德在神圣罗马帝国沃木斯议会中受审,当时他坚持除非以圣经证明他有错,否则拒绝撤回主张。4月20日,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宣布路德为“异端者”,一个月后更联同国会向路德下通缉令。萨克森选侯腓特烈三世随即安排路德在瓦尔特堡的城堡中避难。避难期间,路德为了让平民百姓也能阅读上帝的说话,致力用浅白易明的德文翻译原文圣经。1530年,教宗威胁用武力镇压支持路德的信徒,路德派(即后来的路德宗)从此被逼脱离天主教会。
唯独信心
早年的路德,为了与神和好,穷究罗马天主教教义中一切有关称义的资料,包括斋戒、祷告和自我惩罚在内,可是仍然一无所获。后来,他一次复一次的阅读《诗篇》和保罗书信。最后他心安理得地断定,人得以在上帝面前称义不在乎个人的功绩、善工或所作的赎罪安排;反之,人唯独藉着信心才能称义。
==参考文献==
[[Category:200 宗教總論]]
在天主教,圣公会<ref>[http://news.sohu.com/78/80/news211888078.shtml 美国同性恋者当上圣公会主教 外国教会表示谴责],搜狐,2003-08-07</ref>和东正教中,有些信徒会将圣人<ref>[https://www.sohu.com/a/399991217_436131 中国的“圣人”和西方的“圣人”有何差别?看中西评判标准的差异],搜狐,2020-06-05</ref>的名字作为自己儿女的名字;有些则会在受洗后,领受圣人的名字。此举期望藉所属之圣人,能为带有自己名字的信徒祝福和祷告。有些圣人会有纪念日,纪念日的命名也会冠以圣人的名字。
==简介==
“称义”中的“义”指上帝的正义、无罪。根据基督教“原罪”理论,人的原罪让人不能达到正义,而必须靠着[[上帝]]及圣子耶稣的恩典从罪恶中被救赎。中世纪罗马教廷强调通过“善行”、“圣功”来得到称义,而[[宗教]]改革提出了“唯独因信称义”的口号,即通过信仰而不是善行来得到称义。
==宗教改革==
新教对“因信称义”概念的坚持,源于神学家兼天主教神父马丁·路德对教廷贩卖赎罪券活动的挑战,赎罪券后来也成为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其实,路德自1505年进入修道院之后,便经历信仰、灵性上很大的挣扎,“自觉罪孽深重,无法得到上帝的喜悦”。直至他在威登堡大学教授圣经,从钻研《罗马书》第一章17节“义人必因信得生”中,深深领会到罪人不能靠自己的努力去换取上帝的拯救,而且靠赖上帝的“恩典”。学者认为,从那一刻开始,路德才得到心灵上的释放。
16世纪初,赎罪券盛行并出现滥发情况,天主教教宗宣布任何人购买赎罪券即可获得赦罪和拯救。路德坚持教宗的立场明显违反《圣经》真理,认为这与上帝在《罗马书》和《加拉太书》中的启示有很大出入。1517年10月31日,路德以拉丁文撰写《关于赎罪券意义与效果之见解》(俗称《九十五条论纲》),并张贴于威登堡城堡教堂的门上,望能引起学术界及教会领袖的关注和讨论。路德此举掀起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运动。1520年6月15日,教宗发布诏书,宣告路德为异端。1521年1月3日,教廷正式将路德逐出天主教会。4月中,路德在神圣罗马帝国沃木斯议会中受审,当时他坚持除非以圣经证明他有错,否则拒绝撤回主张。4月20日,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宣布路德为“异端者”,一个月后更联同国会向路德下通缉令。萨克森选侯腓特烈三世随即安排路德在瓦尔特堡的城堡中避难。避难期间,路德为了让平民百姓也能阅读上帝的说话,致力用浅白易明的德文翻译原文圣经。1530年,教宗威胁用武力镇压支持路德的信徒,路德派(即后来的路德宗)从此被逼脱离天主教会。
唯独信心
早年的路德,为了与神和好,穷究罗马天主教教义中一切有关称义的资料,包括斋戒、祷告和自我惩罚在内,可是仍然一无所获。后来,他一次复一次的阅读《诗篇》和保罗书信。最后他心安理得地断定,人得以在上帝面前称义不在乎个人的功绩、善工或所作的赎罪安排;反之,人唯独藉着信心才能称义。
==参考文献==
[[Category:200 宗教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