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孔伋

增加 1,28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姓名 = 孔伋
| 外文名 = Yammie Nam
| 图像 = [[File:20140730142157-209860210.jpg|缩略图|right|[http://pic.baike.soso.com/p/20140730/20140730142157-209860210.jpg 原图链接] [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AD%94%E4%BC%8B%E5%9B%BE%E7%89%87&step_word=&hs=2&pn=0&spn=0&di=1276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77246429%2C2853737727&os=405568691%2C2826706282&simid=4090354493%2C400335858&adpicid=0&lpn=0&ln=1080&fr=&fmq=1551234804911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40730%2F20140730142157-209860210.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hj_z%26e3Bf5257_z%26e3Bv54AzdH3Fidna9bn_z%26e3Bip4%3Ffr%3DSr6je%26fr%3Ds8anl8anb9&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百度网]]]
| 图像说明 = 孔伋 |center
| 出生日期 = 前483年
| 别名 = 孔子思
| 知名作品 = 中庸(传说是孔伋所作)}}
<p style="text-indent:2em;">'''孔伋'''({{bd|前483年||前402年|catIdx=Kong孔伋}}),字'''子思''',[[戰國]]初期[[鲁國]]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有「'''述聖'''」之稱,為[[孔子]]的孙子,[[孔鯉]]的兒子,曾受業於[[曾子]]。出仕於[[魯穆公]],傳說[[四書]]之一的《[[中庸]]》是他所作,但此說難以證實。而他所著的《子思子》一書已佚。
<p style="text-indent:2em;">[[孟子]]曾就學於其弟子或門下學者。又,《[[荀子]]・非十二子》將子思、孟子二人歸為一類,指其思孟五行說「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故後世又以「思孟」並稱二人,其學派稱為思孟學派。
==歷代封贈==
<p style="text-indent:2em;">[[宋代]],[[宋徽宗|徽宗]]封孔伋為「沂水侯」。[[元代]],[[元文宗|文宗]]封「[[沂州|沂國]]述聖公」。[[明代]],[[明世宗|世宗]]封「述聖公」;後人因此稱孔伋為「述聖」,與「復聖」[[顏回]]、「宗聖」[[曾參]]、「亞聖」[[孟軻]]並稱。
== 人物评价 ==
<p style="text-indent:2em;"> 社会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这里, [[ 《中庸》 ]] 没有明文说性善,实际是说性善。这是 [[ 《中庸》 ]] 的理论基础,是 [[ 主观唯心主义 ]] 的论点。在思想史上, [[ 《中庸》 ]] [[ 人性论 ]] 的创始人,是 [[ 孟子 ]][[ 性善论 ]] 的先行者。 [[ 《中庸》 ]] 的作者强调素其位而行。他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平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激幸。”这就是说,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作好自己份内的一切活动,要一切要求自己,不要埋怨别人。这是顺从天命而率性,尽性的为法,也是作者企图用以消解矛盾的办法。 孔子罕言命。孔子言性与天道,子贡不得与闻。《中庸》则以言性与天命为重要的内容 [[ 。孔子 ]]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 [[ 《中庸》 ]] 则说君子之道“质诸鬼神而无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对于 [[ 孔子 ]] 的继承来说, [[ 《中庸》 ]] 是对于 [[ 儒学 ]] [[ 唯心主义 ]] 的放大,其间还涂抹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p style="text-indent:2em;"> 历史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 孔伋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 [[ 孔子 ]][[ 中庸 ]] 之学,下开 [[ 孟子 ]][[ 心性之论 ]] ,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 [[ 宋徽宗 ]] 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公元1330年(元朝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以上资料来源<ref>[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df9da5df9945.aspx ]古诗文网</ref>)
== 主要作品 ==
  《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汉唐儒者如 [[ 郑玄 ]] [[ 孔颖达 ]] 等认为《小戴礼记》中之 [[ 《中庸》 ]] 即为孔伋子思所作,宋儒基本都肯定这一说法(偶有怀疑者,如南宋的叶适在其《习学纪言序目》中就表示怀疑)。程朱一派对《中庸》尤为尊崇,以为“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 朱熹 ]] 《四书章句集注》)。唐宋开始,“道统”论兴起。学者一般认为,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中庸》亦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渊薮之一。
  但近世学者对 [[ 《中庸》 ]] 是子思所作的传统说法颇有疑问,认为其中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语,当出自秦汉之际儒者之口而非子思所撰。陈盘在《大学中庸今释》中,举隐公元年 [[ 《左传》 ]] “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为例,说明“车同轨”这话,在孔子以前就有。至于“书同文”,他也认为华夏的文字都是从六书发展下来,春秋时尽管国别很多,然而朝聘天之,会盟诸侯,文书使节交互往来,不可能彼此之间的文字不通晓,这就是同文了。因此,子思的实际思想究竟是否就是 [[ 《中庸》 ]] 的学说,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 成就荣誉 ==
   [[ 荀子 ]] 在《非十二子》中论子思、 [[ 孟轲 ]] 之学,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 [[ 孟轲 ]] 和之……” [[ 韩非子 ]] 在其《显学》篇中论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子思之儒”亦为其中一派。他们虽都是从否定的角度来论述子思的,但从中亦可想见子思的学说卓然自成一家。
   [[ 《史记·孔子世家》 ]] 说,子思曾困于宋,“子思作 [[ 《中庸》 ]] ”。 [[ 《汉书·艺文志》 ]] 有“子思二十三篇”,本注云:“名伋。孔子孙,为鲁穆公师”。子思二十三篇久佚。《中庸》为 [[ 《礼记》 ]] 所收,流传于世。《孔丛子》记有子思固于宋的细节及子思与鲁穆公的问答,都不一定可信。 《中庸》,司马迁称其为子思作,但不一定是子思一人之作。《中庸》所说“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浅,”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都是秦汉人的口气,当非出于战国时人之手。 《中庸》作者认为,人的贫富穷通、国家的治乱兴衰,都有天命来决定。人的本性能对天命作出正确的反应,表现为行为的准则,这就是道。
(以上资料来源<ref>[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df9da5df9945.aspx ]古诗文网</ref>)
==參考資料==
99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