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卫康叔

增加 6,62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Emperorcn box
|图像=[[File:卫康叔.jpg|缩略图|卫康叔|[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1167444698&di=de8e39dba94aab2d67d7c08a7b81f8f0&imgtype=0&src=http%3A%2F%2Fwww.zgczfz.com%2Fuploadfile%2F2015%2F1024%2F20151024035031418.jpg 原图链接][http://new.zgczfz.com/content-26-142-1.html 来自中国村镇发展网得图片]]]
|图说=
|名称=卫康伯
|父=卫康叔
}}
=='''卫康叔'''== ''' [[ 卫康叔]]''','''姬'''姓,名'''封''',又被称为''' [[ 康叔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获武王封[[畿]]内之[[康国]]。
[[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后,于前1042年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墟[[朝歌]]建立[[卫国]],徙封康叔于卫。他赴任时,[[周公旦]]作《[[康诰]]》、《[[酒诰]]》、《[[梓材]]》告诫他要爱护人民<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37.htm 《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国学网</ref>。
卫康叔治国有方,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创建康叔祠。[[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康侯簋]],又称“沬司土疑簋”,《[[殷周金文集成]]》编号“七·四〇五九”。其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征伐商邑的武庚叛乱返回后,“令康侯啚于卫”,也就是封建康叔于卫<ref>陈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史料辑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125页。</ref>。
 
卫康伯与[[齐国]]第二代君主[[齐丁公]]、[[晋国]]第二代君主[[晋侯燮]]以及[[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共事[[周康王]]。周康王分三位[[诸侯]]以珍宝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楚熊绎|楚君熊绎]]却没分到。[[春秋时代]]的公元前530年,[[楚灵王]]仍忿然提起此事<ref>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第1339页。</ref>。
根据小臣(左言右逨)簋以及其他金文记载,结合《逸周书·作雒解》的“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东”,刘起釪指出伯懋父是周公东征部队康叔封部分的重要将领。东征胜利后,父亲康叔封于卫,伯懋父封于紧邻卫的鄘,实际受封于鄘的小东部份,鄘的大东部份封给周公旦之子伯禽。在康叔封前往周王朝担任司寇之后,卫和小东都封给伯懋父,合併成为后世的卫国<ref>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69页。</ref>。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康叔]]是[[周文王]][[姬昌]]第九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弟。康叔的母亲名叫太姒,姒姓,是夏朝君主夏禹后代有莘氏部落之女 ,周文王的正妻。太姒勤劳持家,恪守妇道,因此号称[[文母]]。
 
[[太姒]]与周文王生有十子,依次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十子冉季载。
 
蔡叔度十兄弟自幼深受母亲大姒的教诲,所以他们从小到大,就没有做过违背常理、荒唐离谱之事。
 
===平叛封卫===
 
[[周文王]]死后,因[[康叔]]的长兄伯邑考早逝,故由康叔的次兄[[周武王]]继任其位。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亡商朝(亦称殷或殷商),建立周朝政权,史称西周。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巩固政权,实行分封制,大封功臣、宗室以及先贤后代,将康叔封于畿内之地[[康地]](今河南禹州西北) ,建立[[康国]] ,故称康叔或康叔封。
 
当时周武王还将[[殷商]]的遗民封给[[商纣王]](帝辛)之子武庚(禄父),与诸侯同等地位,以奉持他祖先的祭祀不致断绝。周武王因为武庚还没有心悦诚服,恐怕他有异心,就让自己的三弟管叔鲜、五弟蔡叔度辅佐武庚,以安抚他的人民。
 
===三监之乱===
 
[[周武王]]死后,[[太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 周成王登基时少不更事,不能独立处理政务;当时周朝又是初定天下,政局还不是十分稳定,周武王的四弟周公旦于是当国摄政,代行周成王之职,处理国家大事。远在殷商故地镇守的[[管叔鲜]]、[[蔡叔度]]怀疑[[周公旦]]要篡夺王位,三人心里愤愤不平,就到处散布流言。 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43年),他们一面撺掇武庚,一面联合东方的奄、徐、楚等十几个附属小国,公然发动叛乱 ,史称三监之乱。康叔最先得到武庚发动叛乱的消息,他一面部署兵力,防止叛军南侵;一面派人快马加鞭赶往王都镐京(今陕西西安),报告武庚发动叛乱的消息。
 
[[周成王]]四年(公元前1041年),周公旦以周成王的名义东征叛军,康叔参加此次军事行动。不久,周公旦便平定叛乱,诛杀武庚和管叔鲜,流放蔡叔度,将霍叔处废为庶民,三年不得录用,收服殷商遗民。[[周公旦]]决定在原来武庚统治的地区建立卫国,将平叛有功的康叔改封为卫国国君 ,故称卫康叔。 将黄河和淇水之间的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作为[[卫国]]国都 ,统治区域为原来殷商的王畿之地和殷商遗民七族居住的地区。卫国始封时疆域横跨豫、冀、兖三州,南至济水,北逾衡漳,西阻太行,东到兖州桑土之野,相当于今豫北、冀南和鲁西地区,国土面积方圆四五百里。卫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是当时诸侯国中的大国,也是西周在东方的主要藩屏。
 
===治国安民===
 
[[康叔]]受封卫国时年纪尚轻,[[周公旦]]怕他担当不起治理殷商遗民的重任,特地召集群臣为他举行盛大的授土授民仪式,并精心制作《康诰》、《酒诰》和《梓材》等文告,作为他治理国家的法则。临上任前,周公旦千叮咛万嘱咐,反复告诫康叔到朝歌后,务必明德宽刑,爱护百姓,妥善安置殷商遗民。周公旦还告诫康叔一定要勤于政务,务必寻求殷商故地的贤人、君子和长者,向他们询问殷商兴亡的道理,然后再施之于政务。周公旦还告诉康叔,[[商纣王]]亡国的原因是因为沉湎酒色,沉湎酒色就导致听信妇人之言的过失,所以殷商的乱亡就从此开始。 让康叔务必戒酒忌色。
 
[[康叔]]到卫国后,根据周公旦的谆谆教导,访问当地的贤豪长者,向他们询问治国安民之策。康叔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深入民间,广泛调研,体察民情民意,深受卫国百姓爱戴。康叔不负周公旦重托,对殷商遗民七族,不歧视,不虐待,妥善安置殷商遗民,关心他们的生活,维护地方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康叔还重视选拔人才,听从贤人劝告,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依法治理国家,促进[[卫国]]经济的尽快复苏,国内很快出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辅佐周王===
 
[[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038年)后,当时[[周公旦]]已经摄政七年,周成王也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但便把政权归还给周成王,由周成王自己亲自处理政事,而周公旦则面向北方,归于群臣之位。 鉴于康叔治理卫国的卓越政绩和镇守东方的不朽功勋,周成王提拔康叔担任西周司寇之职,掌管刑狱、诉讼和监察方面的事务。康叔刚正不阿,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维护西周王朝政权的稳定。为表彰[[康叔]]辅佐[[周王朝]]的功德,周成王赐给康叔许多宝器、祭器。康叔担任西周司寇职务后,卫国国事由他的儿子卫康伯代为处理,康叔则定期到卫国督察政务。康叔死后,卫康伯继任卫国国君之位。
==为政举措==
 康叔到卫国就封后,遵循周公旦《 [[ 康诰 ]] 》、《 [[ 酒诰 ]] 》和《 [[ 梓材 ]] 》的淳淳告诫,以其父周文王“明德慎罚”的政策治理国家,释放奴隶,分给耕地,鼓励开辟私田,畜牧、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并改变同姓通婚,取活人殉葬等恶习。使卫国出现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大好局面。成为西周最大的 [[ 诸侯国 ]] 。 
==历史评价==
 
季札:“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ref>《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   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ref>
[[司马贞]][[《史记索隐》]]:“司寇受封,梓材有作。”
 
==史料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后世纪念==
 
[[康叔]]治国有方,开创[[卫国]]大治的局面,深受卫国及后世百姓的敬仰。[[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淇县(今河南淇县)百姓在县城阁南街路西侧创建康叔祠,春秋两次举行祭祀。
 
==家庭成员==
 
父亲:
 
[[周文王]][[姬昌]]
 
母亲:
 
[[太姒]]
 
大哥:
 
[[伯邑考]]
 
二哥:
 
[[周武王]][[姬发]]
 
三哥:
 
[[管叔鲜]]
 
四兄:
 
[[周公旦]]
 
五哥:
 
[[蔡叔度]]
 
六哥:
 
[[曹叔振铎]]
 
七哥:
 
[[郕叔武]]
 
八哥:
 
[[霍叔处]]
 
十弟:
 
[[冉季载]]
 
[[毛叔郑]]
 
[[郜叔]]
 
[[雍叔]]
 
[[滕叔绣]]
 
[[毕公高]]
 
[[原叔]]
 
[[丰叔]]
 
[[郇叔]]
 
儿子:
 
[[卫康伯]]
 
==参考资料==
 
{{Reflist}}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