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孙本文

增加 4,94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孙本文 ,(1892一1979)字时哲,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曾任中国社会学社(后更名中国社会学会)理事长,兼任该社《社会学刊》主编,是最早把 | 圖像 = [[File:孙本 化学派介绍到中国来的学者之一,并建立了他自己的“系统社会学体系”,有“ .jpg|缩略图|居 国社会学界的泰斗”之誉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1079897361&di=6e0a20c7c1ff5e62e09501c2813846f2&imgtype=0&src=http%3A%2F%2Fimg.mp.itc.cn%2Fupload%2F20160317%2F688865c73bd24b4782c0623907c4ea20_th.jpg 原图链接]]]}}
[[孙本文]],(1892一1979)字时哲,[[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曾任中国社会学社(后更名中国社会学会)理事长,兼任该社《[[社会学刊]]》主编,是最早把文化学派介绍到中国来的学者之一,并建立了他自己的“系统社会学体系”,有“中国社会学界的泰斗”之誉 原名斌甫,中学时因仰慕孙文先生而自改其名。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门,毕业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任国文和哲学教员。1921年赴美留学,1925年在纽约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 。1928年以后长期担任中央大学教授。曾任中央大学社会学系首任系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中央大学教务长、教育学院院长、师范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理事长、中央大学校务维持委员会三位常委之一。1949年后一直担任南京大学教授 <ref name="南京大学">{{cite web |url=http://news.nju.edu.cn/xsgc/show.php?id=65 |title=孙本文:部聘教授| accessdate=2017-05-27}}</ref>=生平经历=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北大学习期间,他与[[冯友兰]]同班,通过老师[[康宝忠]]接触了季廷史的“同类意识论”,并喜读[[埃尔伍德]]的著作。1921-1926年留学美国,1922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硕士学位,1925年获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复旦公学教授,中央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长、师范学院院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1926-1928年在[[复旦大学]]讲授社会学;1929-1949年任中央大学教授,并长期兼任社会学系主任。1928年与[[吴泽霖]]、[[吴景超]]等发起成立"东南社会学会"。1930年,发起成立中国社会学社,任理事一职,并主编《[[社会学刊]]》。1928年国立中央大设社会学系后,孙本文任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长期在[[南京大学]]任教,1979年2月21日逝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京大学教授。毕生从事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研究领域=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系统社会学理论体系,文化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孙本文既是中国社会学奠基人之一,也是系统介绍[[西方社会学]]到[[中国]]的主要学者。=主要著作=《社会学上之文化论》(1927)
1928年以后长期担任中央大学教授。曾任中央大学 社会 学系首任系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中央大学教务长、教育学院院长、师范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理事长、中央大学校务维持委员会三位常委之一。问题》(1927)
1949年 《[[社会学ABC]]》(1928) 《[[人口论ABC]]》(1928) 《社会学的领域》(1929) 《[[社会变迁]]》(1929) 《社会学原理》(1935) 《现代中国社会问题》(4卷,1942-1943) 《社会思想》(1945) 《[[社会心理学]]》(1946) 《近代社会学发展史》(1947) 《当代中国社会学》(1948)=研究相关=孙本文先 受教于美国社会学家[[F.H.吉丁斯]]、[[R.E.帕克]]、[[W.F.奥格本]]等人,深受心理学派和文化学派的影响。他侧重于社会文化因素与心理因素的研究,着力阐释文化与态度的交互作用,运用文化与态度二因素(积极活动的要素)剖析社会现象,说明社会问题。他以“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观点研究个人行为所受的社会影响和个人行为对于社会的影响,认为人类心理特质是在文化环境中陶冶而成的,是文化的 直担任南京 种反映,文化达何种程度,心理即生何种变化。强调无文化即无社会,欲改造社会即在改造文化,并力主用文化社会学的观点来具体解释人口现象。认为文化是人口现象的基本因素,人口发展的状况,须视文化的状况而定。他综合国内外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综合学派的社会学体系,即从社会整体的观点、结合的观点、有机的观点、演进的观点综合观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行为。认为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或社会中个人的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行为则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也是社会学体系的出发点。社会行为 致包括:①人与人之间性质最单纯的社会行为,即基本的社会行为,如交互行为、集体行为;②人与人之间性质复杂的社会行为,即复合的社会行为,如团体行为、社区行为。他认为,从社会行为出发,可引发出有关社会行为的 5类重要的问题,即:①社会行为的因素问题(或社会因素问题);②社会行为表现的过程问题(或社会过程问题);③社会行为表现的机构问题(或社会组织问题);④社会行为表现的功能或控制问题(或社会控制问题);⑤社会行为变迁的内容与方向问题(或社会变迁问题)。前4类为静的问题,最后一类为动的问题。从上述5类问题出发,可展开社会学的主要内容。他借鉴社会学创始人的分类法,依各种科学的性质,分一切科学为物质科学、[[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每类科学又各分具体与抽象两类。具体科学中又分为普通、特殊、叙述、应用4小类。他把社会科学分为普通的与特殊的两类,认为社会学研究社会的共通现象与共同原理,所以是一种普通的科学,而研究社会的特殊方面的则为特殊的科学。后来学术界把这种分类称为折衷的科学分类。孙本文的研究领域还包括经济 教授 、人口学等学科,曾提出过8亿人口是中国“适度人口”的主张 =参考文献={{reflist}}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