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無編輯摘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位于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逸夫图书馆内,其主旨是建立钱币研究基地,宣传中国货币文化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激发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该馆收藏着中国自古至今的 [[ 金融 ]] 史料和珍贵货币实物,系统地展示货币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其对经济社会历史演变的影响,集知识性和观赏性于一体。
==基本介绍==
中国有四千年的货币使用 [[ 历史 ]] ,是世界上较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据称西方较早的钱币发现于公元前七、八世纪,正值中国的周王朝,当时中国早就有了钱币。中国北宋时期的“交子”,是迄今 [[ 世界 ]] 上较早的纸币,比欧美发达国家早七百年。元朝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当时欧洲货币经济较发达的威尼斯来到中国,见到中国货币也大为惊奇。
渊源流长,博大精深,中国货币已独立发展成了一种货币文化。管子就指出“汤以基山之金铸币”, [[ 司马迁 ]] 说“高辛氏以前就有龟贝金钱刀币”,班固言“神农氏时就有金刀龟贝”,郑樵称“陶唐氏谓之泉,商周人谓之布”。 [[ 南北朝 ]] 时期,中国就有了专门研究钱币的着作《刘氏钱志》和《顾恒钱谱》,这比欧洲早八百年。因为铸造和流通的地方性,中国货币品种之多,形式之异,材质之丰,称谓之繁,给收藏者带来了诸多难处,有多少流落的珍贵古币也就不得而知。
==展厅展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内的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 分为六个展厅, 下面逐一 [[ 介绍 ]]
===第一展厅===
这个展厅的藏品横跨了原始社会后期至汉末 [[ 王莽 ]] 夺政时代,历史感颇为厚重。
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初商末, [[ 黄河 ]] 流域地区已开始使用贝币。贝币有一百多种类型,其中大币较为珍贵,还有齿币,还有仿制贝币如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铜贝则是我国较早的金属货币;包金贝使用的是《开工天物》里的一种 [[ 技术 ]] ,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烟火四起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业的进一步 [[ 发展 ]] ,金属铸币在贸易活动中日益显现出其优越性,开始形成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区。这就是“四大货币体系”,有黄河中游周、晋的“布币区”,东方齐国海滨地区的“刀币区”,以及南方楚国的“蚁鼻钱区”。而历史走到战国,则出现了更大的突破,货币不再仅限于各自国家的流通使用,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个时期,出现了“圜钱”,是 [[ 秦国 ]] 的主要铸币形式。其中外圆内方的制式,在中国的货币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随着 [[ 秦始皇 ]] 一统天下,四合统一,废他国礼制而举秦国之仪,其他三种货币被逐渐舍弃,统一币制,是为“秦半两”。这奠定我国封建王朝货币的外形基础,直至清末,我国钱币都是“孔方钱”制式。
可叹秦始皇野心勃勃,秦历二世而亡。秦灭汉起, [[ 西汉 ]] 初期沿用了一段时间的秦制半两,但随后由于造成经济的混乱,吕后便主张货币改革,参与设计了“汉五铢”,这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较长的货币,使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其中的“重五铢”在唐武德四年才被废纸,是中国历史上数量较多,流通时间较长的钱币。
再强大的王朝也敌不过 [[ 时间 ]] 的腐蚀,王莽篡夺西汉政权,为了振兴 [[ 经济 ]] ,他先后进行四次大的币制改革,新莽钱的特点为所有的钱以“泉”来命名,称之为“货泉”。
===第二展厅===
此厅里展示的货币,历经风雨,其所处的年代英雄辈出。有混乱东汉、分立 [[ 三国 ]] ,魏晋南北朝,英雄隋唐,五代十国,艺术宋朝。权力分割,番邦分据,货币也各成体系。另外还有一系列特殊的藏品——“钱范”,及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一般称为钱模。
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例如王莽统治的时期)之外,西汉、东汉上下四百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 [[ 时间 ]] 较长的货币,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五铢钱奠定了中国圆形方孔的 [[ 传统 ]] 。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有建武五铢,鸡目五铢,四出五铢,又称“四出文钱”,以及东汉晚期的剪边五铢。
三国时期更是各自为王,货币也各有千秋。 [[ 魏文帝 ]] 铸魏五铢,吴国孙权铸大泉当千,蜀地则多流通太平百钱。
隋朝一统, [[ 隋文帝 ]] 始铸“隋五铢”,又称“开皇五铢”,其意义在于它终结了我国“铢两钱制”的币制。随着隋帝国的灭亡,钱币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从五铢钱为主的货币体系进入到通宝币制。货币的质量退出首要地位,货币上开始出现精美文字,收藏价值和防伪性都有了较大提升,在宋朝时期达到一个鼎峰。
唐高祖李渊创设开元通宝,是通宝币制的开始,一直持续到 [[ 清朝 ]] 灭亡。
唐末,籓镇之祸、宦官之乱让强大的唐帝国终于崩溃了。起而代之的 [[ 五代十国 ]] ,是中国继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大分裂割据时期。这段 [[ 历史 ]] 时期,几乎每一个曾经独立过的政权都发行过自己的货币,钱币种类极多,但流存下来的非常少。比如后梁开平年间铸“开平通宝”大钱和“开平元宝”,后唐有“天成元宝”,后晋有“天福元宝”,后汉“汉元通宝”,等等。
宋代钱币种类、版别之多,居历代之首。宋代钱币一般是每换一次年号就新铸一种钱,钱币的典型性不够,特点在于刻画精美,其种类有国号钱,年号钱,御书钱,对子钱,三体钱,分值钱。
青蚨剑,则是我国 [[ 艺术 ]] 史上的一朵奇葩,在明清之际风靡一时。用唐、宋、清诸代古钱真品编制成剑,借古剑之剑气和铜钱之灵性,达到剑气与灵气合一,成为达官贵人吉祥之宝。即使是现在,我国在外交活动中,青蚨剑仍然会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 [[ 元首 ]]
===第三展厅===
这个展厅展示的是草根皇帝 [[ 朱元璋 ]] 打下的江山——明朝的货币,和封建王朝的终结者,清朝货币。
明初期货币大中通宝的来历具有相当文化 [[ 价值 ]] 。确切而言,大中通宝是在元末反元斗争中产生的,是反抗元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随后则有洪武通宝、宣德通宝、永乐通宝、弘治通宝、嘉靖通宝、天启通宝、万历通宝等。
明朝永乐年间,由于外交上的怀柔 [[ 政策 ]] ,也使得国内外货币有相当的交流。永乐通宝也大量向外流出,日本越南等地也多有仿制。清世祖顺治年间,铸造顺治通宝,而后则出现有顺治五式积累货币样式。
康熙罗汉万寿钱,是康熙年间所铸制钱“康熙通宝”的异品。由于罗汉钱铜质精良、制作精美,又有很多神秘的传说,民间一直把它当作吉祥、幸福的象征,用它“压岁”,婚嫁“压箱”,男女相爱“信物”,所以倍受珍爱。
另有康熙通宝铸于清圣祖 [[ 康熙 ]] 年间,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下令停铸顺治通宝,改铸“康熙通宝”钱,并规定以后凡是嗣位改元,所铸钱制皆如此例。“康熙通宝”满文钱式中有十二地支套钱,为福建省造,现存世有“子、丑、寅、巳、未、申、酉、戌”八种。故后有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天下太平钱、咸丰通宝(重宝、元宝)、同治通宝。鎏金 [[ 光绪 ]] 通宝,虽有制造,却是为了粉饰太平,没有铸造价值,故并不见子钱留世。
===第四展厅===
与前面的展厅相比,这里的钱币显得有些特殊,因为它们并非历朝历代的法定货币,而是出自一些民间 [[ 组织 ]] 或起义军之手,所以在外观、用途等方面与官方的有许多不同。我想各位应该都看过《 [[ 鹿鼎记 ]] 》和《书剑恩仇录》,都知道有一个反清复明的天地会,那么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存在过天地会这个组织呢?这里的一枚“义记金钱”正好能解答我们的疑问。表面上看,它与常见的铜钱相差无几,实际上却暗藏玄机——“义”字上方的两点变成了“八”字,“金”字上面的“人”变成了“入”字。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天地会一直在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它在 [[ 浙江 ]] 有一个支派叫做金钱会,太平军北上时它也顺势发动了起义。所谓的“义记金钱”实际上就是金钱会成员的入会凭证,所以有一个“入”字。而金钱会之初由八个人领导,为了纪念他们,“义”字上方的两点也就变成了“八”字。
===第五展厅===
在第五展厅里,大家首先看到的仍然是形形色色的民初纸币。它们的泛滥无疑严重阻碍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谋求统一的呼声也因此日益高涨。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蒋介石已基本统一了南方,几年后的东北易帜更是大大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币制统一已初现端倪。同时,受 [[ 美国 ]] “白银政策”的影响,中国市面上的银元大量流向国外,国内急需补充一批货币以满足 [[ 经济 ]] 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另外的一些原因,国民政府终于在1935年用法币取代了银本位制,从而结束了币制的长时间混乱,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较为良好的环境。发行之初,法币的币值还是相当稳定的,可是不久之后爆发的抗日战争却开启了法币的噩梦。在1937年的时候,100元法币可以买两头牛,次年就只能买一头牛了。以后它更是加速贬值,1939年只能买猪一头,1943年只能买鸡一只,1945年抗战结束时仅仅能买两个鸡蛋。到了1948年,法币更是贬值几百万倍,100元法币只相当于几粒米,整个 [[ 国民经济 ]] 已经濒临崩溃。为了挽救局面,国民政府不得不发行所谓的金圆券,以一比三百万的比例回收法币。然而此时的金融体系已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烂摊子,骇人听闻的通货膨胀让任何灵丹妙药也注定于事无补,被寄予厚望的金圆券最终于1949年化作一堆废纸。我们常常会在电影里看到解放前的上海人扛着一大捆钞票去抢购食品,他们使用的正是每时每刻都在贬值的金圆券。和金圆券 [[ 命运 ]] 相似的还有它的孪生姊妹银圆券,这里就不赘述了。除上述三种纸币外,市场上还流通过一种名为“关金券”的竖版纸币,它原是海关的收税凭证,后来和法币以一比二十的比例兑换,共同充当国民政府的主力货币。“关金券”三字是“海关金单位兑换券”的简称。
===第六展厅===
第六展厅为大家展示的是与 [[ 中国共产党 ]] 有关的红色货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南方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相应地需要发行自己的货币。由于这些根据地大多是农村,根本不可能制造货币,红军只好就地取材,直接把苏维埃字样刻在袁大头上,于是便有了这里的苏维埃字样袁像银币。长征以后, [[ 红军 ]] 到达陕北,因为无法得到造纸币用的钞票纸,他们只得把手工织造的土布剪成钞票大小将就使用,所以这种并非纸质的“纸币”也被人们称作“布票”。在充当货币的同时,布票的背面还印有一条条的宣传标语。这种办法能让广大群众耳濡目染红军和 [[ 八路军 ]] 的各项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Category:069 博物館学]]
722,10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