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费雯丽

移除 10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费雯·丽]](外文名:Vivien Leigh),原名:费雯·玛丽·哈特利;1913年11月5日出生于印度孟加拉邦大吉岭,1967年7月7日因肺结核病逝,英国电影、舞台剧女演员。1938年,前往好莱坞便一鸣惊人,成功饰演《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问鼎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回到英国发展戏剧。12年后37岁再次闯荡好莱坞,凭借《欲望号街车》第二次问鼎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一生主要致力于舞台剧表演,最终获得戏剧最高奖托尼奖最佳女主角。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16名]]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费雯·丽
| 圖像 = [[File:费雯丽.jpg|缩略图]][[File:费雯·丽2018.jpg|缩略图|center|[https://cache.soso.com/baike/news_baike/star/VivienLeigh1935.jpg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电影、舞台剧女演员
| 出生日期 =1913年11月5日
}}
'''费雯·丽'''(Vivien Leigh) 原名:费雯·玛丽·哈特利;1913年11月5日出生于印度孟加拉邦大吉岭。1967年7月7日因肺结核病逝。英国 电影、舞台剧女演员 1938年,前往好莱坞便一鸣惊人,成功饰演《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问鼎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回到英国发展戏剧。12年后37岁再次闯荡好莱坞,凭借《欲望号街车》第二次问鼎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一生主要致力于舞台剧表演,最终获得戏剧最高奖托尼奖最佳女主角。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16名]]
== 大事记 ==
1933年 凭《渐有起色》初入银幕<br>
费雯·丽的朋友推荐她参加电影《渐有起色》(ThingsAreLookingUp)的拍摄,她在其中饰演一个小角色,并且只有几句台词,但是观众还是记住了这个美丽的女子。这也是她初次登上银幕。
1935年
出演《道德的面具》声名鹊起
1935年出演话剧《道德的面具》而声名鹊起<br>
1935年,费雯·丽因出演话剧《道德的面具》(TheMaskofVirtue)而声名鹊起。之后很多报纸采访了她,其中《每日快报》的采访文章提到“她的表情改变得很快”,也是第一次在公开的出版物中提到她情绪变化迅速,这成为她的一个特征。
1939年
凭《乱世佳人》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1939年凭《乱世佳人》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br>
在《乱世佳人》中女主角费雯·丽凭借其精湛的演技成功塑造了郝思嘉这个猫一样的女人,因出演郝思嘉这个经典的角色,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1940年
主演《魂断蓝桥》达到演艺事业顶峰
1940年主演《魂断蓝桥》达到演艺事业顶峰<br>
1940年,费雯·丽主演《魂断蓝桥》使她达到演艺事业的顶峰,成为米高梅公司最受欢迎的女演员之一,在这部电影中她将人物初恋时的幸福、分手时的忧伤、失去爱人后的绝望表演得淋漓尽致。
1948年
主演《安娜·卡列尼娜》
1948年主演《安娜·卡列尼娜》<br>
1948年费雯·丽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扮演安娜,一个难以忍受丈夫卡列宁的伪善和冷漠并与青年军官沃伦斯基相爱的女人。这部影片上映后并不太成功。
1967年
因病去世
1967年因病去世<br>
1967年5月,当费雯·丽与迈克尔·雷德格雷夫一起排练爱德华·阿尔比创作的舞台剧《人海万花筒》的时候,困扰了她超过20年的肺结核复发,在休息了几周后,看起来已经康复。但在7月7日晚上费雯·丽独自在她的寓所死去。
 
== 早年生活 ==
费雯丽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1913年11月5日,她出生于英属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原名维维安·玛丽·哈特利(Vivian Mary Hartley),父亲欧内斯特·哈特利(Ernest Hartley)是不列颠印度军队的一个官员,母亲格特鲁德·鲁宾逊·雅克耶(Gertrude Robinson Yackje)的身世是一个谜,她宣称自己是爱尔兰人,但是似乎也同时具有印度帕西人的血统。 1912年,他们在伦敦肯辛顿结婚。1917年,父亲被调遣到班加罗尔,维维安与母亲则留在乌塔卡蒙德。维维安·哈特利3岁时就在她母亲所在的业余剧团上台表演儿歌《小波比》(Little Bo Peep)。格特鲁德试图培养她女儿的文学修养,让她阅读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路易斯·卡罗和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作品,以及希腊神话故事。1920年,父母将6岁半的她送到了英国伦敦附近的圣心女修道院寄宿学校。维维安在这里学会了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她在修道院的密友是后来同样成为女演员的莫琳·奥沙利文,她告诉奥沙利文自己梦想着要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
   维维安在欧洲完成了她的后期教育,1931年返回英国与父母团聚。她发现一部莫琳·奥沙利文出演的电影在伦敦西区上映并告诉父母自己梦想成为一个演员。父母非常支持她,她父亲帮助她进入伦敦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学习。
  1931年底,维维安认识了年长她13岁的律师赫伯特·利·霍尔曼。尽管他对戏剧界人士不以为然,两人一见钟情,并于1932年12月20日结婚,维维安也因此而辍学。1933年10月12日,女儿苏珊出生,她对家庭生活感到不满。她的朋友推荐她参加电影《渐有起色》(Things Are Looking Up)的拍摄,在其中饰演一个小角色,这也是她初次登上银幕。她雇佣了经纪人约翰·格利登(John Gliddon),后者认为她的名字“维维安·霍尔曼”不适合作为一个电影演员的名字。她拒绝了格利登为她取的名字“阿普利尔·莫恩”(April Morn),采用“维维安·丽”作为艺名。格利登将她推荐给导演和制片人亚历山大·科达作为候选演员,但是科达因为她缺少潜力而拒绝。
  1935 1935 年,她出演话剧《道德的面具》(The Mask of Virtue),声名鹊起,很多报纸采访了她,其中《每日快报》的采访文章提到“她的表情改变得很快”,也是第一次公开的出版物中提到她情绪变化迅速,这成为她的一个特征。后来的桂冠诗人约翰·贝奇曼也为她撰文,将她描写为“英国少女的本性”。科达在观看了她的演出后,承认了自己的失误,与她签定电影合约,并将她的名字改为“费雯丽”。她继续从事戏剧表演,但是当科达搬到一个大的剧场的时候,费雯丽发现自己不能把声音送到足够远,来吸引使观众注意,因此很快演出结束了。1960年代,当费雯丽回忆起她第一次遭受评论界赞颂和突然而至的名声的复杂感受时说,“一些评论家看起来很傻地认为我是一个伟大的女演员。我想,这么说真愚蠢和缺德。因为这给了我很大的压力和责任,而我无法承受。这使我花了很多年学习足够的东西来实现他们的期望。我发现这非常傻。我很清楚地记得那个评论家,并永远不会原谅他。”
== 演艺经历 ==
2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