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般若經

增加 218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此三部从光赞中出。
第五佛在王舍城说护国波若。
次流支三藏云波若应有八部。 第一部有十万偈。 第二部有二万五千偈。 此之二部犹在外国。 第三部有二万二千偈。 即是大品。 第四部有八千偈。 即是小品。 第五部有四千偈。 第六部有二千五百偈。 此之二部亦未传汉地。 第七部有六百偈。 即是文殊师利波若。 第八部三百偈。即是此金刚波若。 又言。 有光赞大空道行等流支三藏云。此皆十万偈波若中一品。 非是别部。 今以释论验之。不同流支所说。 释论云。 波若部傥有多有少有上中下。 云何言光赞道行非是别部耶。 又大论第百卷云。 如此中波若或有二万二千偈。 大波若有十万偈。 诸龙天宫有千亿万偈。 以其寿命长远念力坚强故堪闻多说。 人中寿命短促忆识力弱止有少许文字。 若尔岂局在五时限现于八部耶。第三辨开合。 问余经曾无再说。 何故波若诸部无量。 答佛经无量。 来汉地者盖不足言。 但今唯见波若多部未见余经多耳。 而今且论波若多部者。 众生入道要由波若。 所以者何。 一切凡夫未得道者皆由有所依著。 波若正破众生有所依著。 故说无依著之法。 波若是真实忏悔故。 诸大乘经辨真实忏悔皆依般若。 如普贤经云。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大涅盘亦云。 若闻无作无受。 王之重罪必得除灭。 问诸经各说无所得法各灭重罪。 云何独言诸经灭罪皆依波若。 答诸大乘经虽并是无依无得。 但波若多作无依无得之说正破众生依得之病。 余经不尔。 至如涅盘正明常无常。 法华明会三归一之法。 华严广明菩萨因果德行。 不正辨无依无得。 为是义故众经说得道之与灭罪要须波若。 是以般若有多部不同。 取其大要。 众生常有依得之病。 是以如来常说无依得法。 如二夜经云。 佛从得道夜讫至泥洹夜常说波若。 五时之与八部何足为多。 问般若五时为五部。 华严八会何故不为八部。 八会既合为一部。 五时何不合为一部。 答通而为论皆得相类。 今不尔者。 华严八会此义则前后相成。 如前说。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大小相海。 此即浅深次第因果相成。 故得合为一部。 五时般若非是浅深次第前后相成。 故各开五部第四重明二经前后。 问摩诃般若金刚般若何者前说。 答云开善法师。 会稽基法师。 姑苏华山颜法师。 大领师等。 皆云。 如仁王所列前说摩诃次说金刚。 更以两义证之。 一者大智论云。 前未说菩萨行。 今始欲为弥勒等说菩萨行故说波若。 若前已说金刚波若。 则是已说菩萨行。 不应言未说也。 二者金刚波若经初云。 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属诸菩萨。 未说摩诃般若。 则未有菩萨。 云何付属护念耶。 今说摩诃竟方有菩萨。 故后说金刚般若始得明护念付属菩萨也。 次有人言。 前说金刚后说大品。 何以知之有三义三文往证。 三义。 一金刚是破相之名。 十二年中名有相教。 受字之徒生分别相。 封执难祛。 佛初开此经明无相深理破彼相著心。 故假金刚强喻空解。 二者说此经。 止集千二百五十比丘等不广集天人菩萨。 正为将明甚深空理化著相众生。 欲令亲近弟子在前悟解。 因此得便传教义成。 便声闻助佛扬化。 菩萨理中近佛事迹更远。 又欲令菩萨转教。 声闻望岸而退故。 前为常随佛者说于此经。 三者形小故有大。 前说此经甚略。 未广明菩萨万行。 名为小。 后演放光般若。 此始复广明无相解万行差别。 名为摩诃般若。 以此义往推故知。 金刚般若是第一时说。 摩诃般若次在第二。 次文证亦有三。 一者此经下文须菩提问佛云。 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 生实信不。 若尔前已说大品。 无量众生得信悟解。 转教说法。 善吉于大品教门曾无此疑。 今至此经方复致问。 在义难解。 二者善吉领解云。 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若尔前佛说大品。 岂不能说经转教耶。 得言不闻深经。 若闻而未悟。 岂能转教。 三者善吉答佛。 不应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若尔前已闻大品。 云何执色相是佛。 若生此执非谓解空。 故知直执昔日相教故谓色身为佛。 而开善举两义为证。 今须释之。 一者大智论云。 说摩诃已前未明菩萨行者。 此是未广明菩萨行耳。 非不已略说金刚。二者云。 未说大品故未有菩萨善付属者。 此事不然。 今明。 佛初成道以三乘度人。 岂无菩萨付属。 弥勒即是其人。 以文义往推故知前说金刚波若也。 今明。 此之二释未可专判。 随宜之言复何可定其前后。 或可一时具说多部。 或可一部具经多时。 至大品中更当委释第五辨经宗。 问此经以何为宗。 答释者不同。 有人言以无相境为宗。 所以者何。 明此经正遣荡万相明无相理故以无相之理为此经宗。 有人言。 此经以智慧为宗。 自有二说。一说云。 慧有二种。 一者因中智慧。 二者果中智慧。 今正以因中智慧为此经宗。 凡有四文为证。 一者大品初云。 欲得一切种智当学般若。 此意言。 欲得佛地智慧当习因中智慧。 二者劝学品通劝三乘学般若。 此经未说二乘作佛而劝令学般若。 证般若但在因中非是果也。 三者释论初云。 为弥勒等说菩萨行故说般若。 故知是般若因中之行。 至果则转名万德。 四者释论四十九卷云。 因中名般若。 菩萨成佛时转名一切种智。 故般若不属佛但属菩萨。 又云。 般若成佛时转名萨般若。 佛智穷坚极利。 即是金刚萨波若。 今既说波若。 故知但明十地无漏。 所以是因中般若为宗。 有人言。 从初地以上终乎佛果。 皆平等悉为经体。 此则因之与果并为经宗。 即开善旧用因慧中。 复有二说。 有人言。 但取无相实慧以为经宗。 故胜鬘经云。 金刚喻者是第一义智。 有人言。 实智方便智悉为经宗。 故大品二周之说具明二慧。 有人言。境之与智合为经宗。故瑶法师云。语经宗极则以实相为宗。明圣心则以妙智为主。是故境智合为经宗。问如斯等说何者是实。答有人言。皆有道理悉是佛语故。有人言。如此诸说并悉失般若意。又有人言。唯我一解是。余释尽非。如庄严云。因名金刚果非金刚。以因中断惑果地不断。开善云。因果俱金刚。因果俱断惑。故云佛智断佛菩提智断。今明般若无一定相。如大火炎四边不可触。岂得各定执。今当一一责之。若言境是波若。而今般若于汝正是智慧。云何辨于般若不以般若为宗遂取非般若为宗。次责问若以智慧为宗者。大智论云。般若深重智慧轻薄。今既说深重般若。何故不取深重般若为宗而取轻薄智慧为宗。次问若取因中智慧以为般若。是亦不然。所以者何。经中有种种说。或云因名般若。果称萨般若。或因果悉称般若。如大经。三德之中有般若德。故知般若亦是果名。不应偏执。次问若言始从初地终至佛果通取因果为宗者。是亦不然。释论云。有人言。漏无漏慧皆是般若。有人言。但无漏慧是般若。龙树无的取舍。何因缘故而汝偏执。又问若言般若通因果者。何故释论但云是因。斯则得通复失其别。次责若言境智合为宗者。亦应境智合为般若。于汝义中。智是正般若。境是相从般若。亦应智是正宗境是相从宗。此与前说更复何异。次问若言七家皆是者。此不识得失耳。如愚痴盲人不知道路通与不通皆言是道。故复为失也。次问若言庄严为是开善为非者。开善亦以开善为是。庄严为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竟谁是耶。如大品云。是见实余妄语耳。问山门解释与他为同为异。答若求由来众解若得。可问与今义同异。求竟不可得。将谁同异耶能如此。不同不异不自不他无依无得。一无所住。即是般若之玄宗也。作上解有所依住。皆非般若宗也。今明般若无有定相。随缘善巧。义无不通。而正般若未曾境与不境智与不智乃至因与不因果与不果。方便随缘。在因名因。在果名果。在境名境。在智名智。故果因境智必得名悉得。如肇师云。原夫能境智因果者岂境智因果之所能。良以非境非智能境能智。非因非果能因能果等耳。而今就文为论。一往方言。般若非因非果正以因果为宗。问以何义知因果为宗。答经及论文并作此说。经云。发菩提心住般若乃至无住相布施。如此大愿大行即是因义。次得如来无为法身。即是果义。论文至信者章中云说因果深义。于彼恶世时不空必有实故知明因辨果事已究竟。然后方明信受。故知因果为此经正宗耳。
第六辨经名更开五句(一解佛说二释金刚明解般若四释波罗蜜五三经)。经曰金刚般若波罗蜜。释曰。经题有二种。一者具足。二者不具足。具足应言佛说金刚般若。不具足但云金刚般若。问曰。余经何因缘故不题佛说。答一切诸经佛口自说。皆悉应题为佛说也。而不题者存略故。问曰。何故此经题为佛说耶。答曰。大智论云。有五种人说。一者佛口自说。二者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者仙人说。五化人说。今此经是佛口自说非余人说。是故题佛说也。问曰。余经亦是佛口自说非余人说。何故不云佛自说。答曰。已如前说理实应题。以存略故。复次如大品等经。命须菩提说。非佛自说。是故不得题为佛说。但云摩诃波若。波若具兼师弟子二说。此经不尔。虽对须菩提而佛自说非命说也。复次以理言之。应题佛说。所以者何。诸外道六师等辈亦皆说经。今恐堕邪见欲简异六师故。题佛说使人信受法也。复次道不孤运。必由人弘。法虽佛师要由佛说法乃得弘。以是义故题能说之人所说之法。则于义具足也。二释金刚。问曰。金刚为是譬名。为是法名。答曰。有人言。金刚是譬。如世间中金刚宝坚而且利。譬于波若体坚用利。今谓不然。所以者何。汝于法譬生二见故。谓金刚但譬而非法波若但法而非譬。则譬碍于法不得以譬为法。法碍于譬不得以法为譬。复次若言借世金刚喻般若者。亦应借世智慧以譬般若。若言般若自有智慧非世间智慧。亦应自有金刚非世间金刚也。复次若言金刚是譬喻者。摩诃之名亦应是譬喻。若言般若广大体是摩诃。亦应般若坚利体是金刚。问汝今何故作如此难。答波若名为真实之法。无所依止。不可言大。不可言小。不可言法。不可言譬。过一切语言。灭一切观行。今非小大叹美为大。非金刚非不金刚叹美为金刚。非小非大寄大以宣之。大既是法。非金刚非不金刚寄金刚以宣之。金刚亦得是法。借金刚以目之。金刚既是譬。寄大以目之。大亦是譬。故以譬言之一切皆是譬。以法言之一切皆是法。复次金刚是譬般若是法。金刚是喻非喻为喻。所喻之理非理为理。非理为理虽理而事。非喻为喻虽事而理。虽理而事故知非理。虽事而理故知非事。是以般若未曾理事。但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故金刚为事。般若为理。此是不二二义为众生故假名相说二。岂定二耶问云。何是金刚耶。答曰。大智论云。外国名越阇。此言金刚。又华严经云斫家罗。此翻金刚围山。又旧相传直云跋阇罗。真谛三藏云跋阇罗侈(台履反)迦(居伽反)问曰。旧翻跋阇罗为金刚出何处文。答贤愚经第二卷。波斯匿王丑女名跋阇罗。晋言金刚。问曰。汝以金刚喻般若者。此有何义。答曰。如世间宝金刚第一。出世间宝般若第一。复次如金刚宝一切世人不能秤价。般若法宝所有所生功德一切世人不能秤量。复次如金刚宝若置山顶及在平地。直过无碍。到金刚际同性乃住。般若金刚亦复如是。置福山顶若罪平地。直过无碍。到诸法实相非罪非福非有非无同性乃住。复次如世金刚宝照彻清净。故罗什云。方寸金刚照数十里物皆映现。般若亦尔。照实相水明了清净。复次如金刚宝除那罗延一切众生不能执持。般若亦尔。除信悟无依无得大力观人。若乐小法及著见众生不能信持。如经说。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乐小法者及著诸见不能信持。复次譬如丈夫食小金刚终身不销。波若亦尔。若能了悟不可朽灭必得作佛。复次若有众生。得金刚宝远离一切贫穷困苦受诸安乐。若得般若离生死苦得大涅盘。复次如金刚宝所在之处能销恶鬼及诸蛊毒。般若亦尔。所在之处天魔外道恶鬼不能得其便。复次如金刚宝悉摧破一切诸物。而是金刚无有折损。般若亦尔。悉能摧破一切烦恼而无折损。复次金刚一切诸物不能摧破。般若亦尔。一切论者及诸烦恼不能摧破。复次如金刚宝若在日中色则不定。般若亦尔。在大众中亦复不定。或说名因。或说名果。在小心人中则名为小。在大心人中则名为大。在境名境。在智名智。而是般若无一定相。故偈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复次如金刚宝虽有如此种种胜用。未尝有心自言我胜。般若亦尔。虽有无量种种功德。而未当有心。是故般若不可思议。问金刚出何处。答毗婆沙云。如从矿出金从金出金刚。故知金中之精名金刚。问金刚与天如意珠云何同异。答大智论云。帝释手执金刚与修罗斗。碎落阎浮提变成如意珠。毗婆沙云金刚能破颇梨山及如意珠。故知异也。复次此明般若与金刚同。而是般若超绝金刚。非可譬喻。金刚是世间物。般若非间失之则忧之得之则喜。得般若者无忧无喜。金刚是无知之物。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量功德今略说而已。复次有人言。声闻法中从假名空终至罗汉通名金刚。菩萨法中从三十心终至佛慧通名金刚。若别而为论。从初地以去终至佛慧始名真金刚。所以者何。而三十心人但是学妄未得真妄。但是伏惑未能断惑。相由入体。所以未得秤真金刚也。亦得相从名金刚。初地以去得于真妄解正能断惑。相不入体。是真金刚。旧以穷学之心喻金刚者。约开善义。伏惑既周。又无明元品之惑。此最难伏。唯是穷学之心而能伏之。故至佛果起佛智断之。以是义故穷学之心名曰金刚。复次有人言。穷学之心正能断惑。故名金刚。如此等说。并言有惑之可断有解之能断。以是义故名有所得。有所得故不能断惑。无有金刚。如经中说。有所得者不从一地至一地。复次汝言未断惑时有惑无解。断惑之时有解无惑。此则惑是本有而今无。解是本无而今有。是生灭观。如经中说。诸法本有今无。又言。若诸法前有后无。诸佛菩萨则有罪过。今所明者。知惑本不有今亦不无。解本不无今亦不有。是故诸法不有不无。不生不灭。非缚非解。无观无缘乃名般若。问曰。若如是者。云何经言一念相应慧断烦恼及习。答若见有生灭。则不能断。以了诸法不解不惑非断不断故烦恼断也。问金刚但喻般若。亦喻余法。答借金刚种种喻。大经以喻法身云金刚身。又喻三昧云金刚三昧。此喻定为金刚也。今喻智慧名金刚也。问金刚是天上宝。是人中宝耶。答人天具有。如转轮王金轮是金刚宝。故所拟皆碎。帝释执金刚与修罗斗。即是天上宝也。第三释般若。般若是外国语。释论有二文。一者般若秦言智慧。开善用之。次文云。般若深重智慧轻薄。不可以轻薄智慧秤量深重般若。庄严法师云。般若名含五义。智慧但是一条。非正翻译。但解智慧经论不同。净名经分二字解之。知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旧释此文云。智是有解。慧是空解。亦智是化他慧是自行。大品云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此则智慧名通空有也。又因名慧。果秤智。如因名道慧道种慧。果秤一切智一切种智。又智名通因果。如三智义。声闻一切智。菩萨道种智。佛一切种智。又慧名通因果。法华云。诸佛平等大慧也。成论文合解智慧两字云。真慧名智。又云。慧名智人。又云。慧义经中说解脱智是慧义。故智犹慧也。又大智论亦有二文。般若者秦言慧也。又云。秦言智慧也。问经论何故言语或出或没。乍合乍开。不分明一途示人合分明得解耶。答圣人非不能一途分明示人。而今有出没言者。此有深意。以众生本来有取著之心。以是因缘系属于魔。生死不绝。若轮常转。不悟中道佛性正观般若。今若复作一途实说。则更增其依著之心。所以不定出没。动其生死根识令迥悟正法。故不定之说为益深矣。若学者定执经论一文以成一家之义者。皆是系属魔人耳。又众生非一国土一根性一善知识。是故诸佛种种说法也。问已知般若名。云何是般若体。答地论人说。有二种般若。一真修般若。即第八识。二缘修般若。即第七识。成论师言。缘真谛心忘怀绝相。以此解心为般若体。阿毗昙师云。缘四谛理无漏慧相是般若体。此三解即世盛行。具须破洗。至大品玄中广明。但即世多诵此经。今辄言其要句。冀参玄君子领其指外。问今以何为般若。答若行人了悟颠倒。豁然悟解假名般若。问此豁然悟解岂非心耶。答此解悟非心非离心。问云何非心非离心。答既言心悟解。岂离心耶。此悟心毕竟不起有心无心。岂即心耶。问若言心悟还是即心。若言悟此心不得心有无。便是离心。答犹言即离。还是不悟。如其得悟竟有何即离。问既不即离应不迷悟。答迷故言其即离。悟故了无即离。既不即离竟复何有迷悟耶。可取其意。勿著其言也。第四释波罗蜜。波罗蜜此云彼岸到。外国风俗法凡作一事究竟名波罗蜜。今悟道之人虽复积功累劫。若不得般若为行不成。若悟般若万行周毕。故名波罗蜜般若问既有彼岸。云何为此岸及中流耶。答圣人直假名说彼岸。令其因此悟入。何必须作此岸彼岸中流耶。大经云。虽无此岸而有彼岸。即其事也。必须作者。大智论云。有无见为此岸。破有无见智慧为彼岸。檀为中流。第五释经。经有三种。或文为经。或理为经。或文理合为经。地论师云。三十心前人文为经。三十心文理合为经。初地已去用理为经。今明文理因缘故为经。因文悟道故。以能表之文为经也
第七辨传译。问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云。金刚般若本有八卷。今唯有格量功德一品。此事云何。答义不应尔。所以者何。此一卷经具有三人翻译。一者罗什法师弘始四年于逍遥园正翻一卷。若有八卷何不翻译之。二者流支三藏于此土重复翻译。经之与论合有三卷。而经长有信者一章。论解释始终。事义既毕。初则明经缘起归敬之义。末则表随喜赞叹功德。若有八卷何因缘故止解一品。三者真谛三藏于岭南重翻此经。文小意广不云有八卷。又且此经序正流通三分具足。何得止言一品。问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又云。初说大品。小品出其中。后说光赞。道行出其中。此事云何。答是亦不然。道行由是小品之异名。大智论前列光赞放光道行。后复列云小品放光光赞。故知小品即道行之异称也。睿公小品序云。此经三十章。贯之以道。故称道行。当知道行由是小品
2,43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