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般若經

增加 24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如经。
菩萨不住一切法行于布施等一切诸行。
故以万行为因法身为果。 所以虽毕竟空而因果无失也。 所言有物相障者。 前是断见。 今是常见。 禀教之徒既闻菩萨行因得果。 便谓因是能感果能酬有能行之人所行之行。 是则无见虽泯有念还生。 故名为障。 为是障故说般若治之。 如经。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则非菩萨。 见有法相非法相亦非菩萨。 虽复行施三事恒空。 因果宛然而未曾感应。 类如空中种树。 亦同空里织罗。 岂得闻有便起常见。 所言非有似有相障者。 禀教之徒闻上菩萨不著有无。 而便生异见。 若使有无皆不可得何得有万用不同。 故如六尘异对四大互反。 以有万用故知不无。 问曰云何名为非有似有。 答曰譬如阳炎非有似有。 众生所见万用之有。 此所见有非有似有故秤为障。 云何治之。 还以喻破。 譬喻如阳炎虽复似有而实非有。 所见之有亦本自非有。 如经。 一合相者则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下梦幻泡影亦是破之言谤相障者。 或者闻上第二有物相障法体是空。 次闻第三万法用空。 便谓生死涅盘众生佛性一切皆空。 作此空见便谤佛性。 所以者何。今 辨空者生死虚妄。 可得是空。 佛性非妄。 是故不空。 是以经言。 空者二十五有。 不空者大般涅盘。 此经下文云亦非无相。 非无相者。 正明佛性非是无性相。 问曰涅盘可明佛性。 般若何有此说。 答曰涅盘明佛性。 般若未明佛性。 此是诃梨门人作如此说。 今婆薮弟子明般若佛性乃是眼目异名。 是故般若亦明佛性次第五第六一有相障异有相障者。 此即一异相对。 斯之一异。 通内外两计备一切诸法如僧佉计一世师计异尼乾子计亦一亦异若提子计非一非异。 斯之四执皆障般若。 又如学佛教之徒。 或言二谛一体异体。 或言相续假故一。 实法灭故为异。 如此定执亦障般若。 云何治之。 如下文说。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 亦应云。 如来说异散相则非异散相。 但凡夫贪著见一合相亦凡夫贪著见异散相。 故诸佛菩萨检此一异。 究竟无从名破一异。 第七第八实有相障异异相障者。 此之两障执教执相。 以为一双。 言教执者。 上来六章事并皆空破除。 惑者便云。 如其无者佛何故说。 以佛说故则知不无。 由如色法。 如其是无不应说色。 以说色故则知非无。 以执佛说言法实有故名为障。 云何治之。 如下文说。 菩萨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若有六尘云何不住。 以不住故则知无六。 如来虽说有六但假名字。 云何执于假名便言实有。 异异相障者。 惑者云。 若诸法但有假名无实体者。 云何诸法各各有相。 如见鹄知池见烟知火。 名为标相颈细唇粗底平腹大。 是瓶体相。 角[绛-糸]垂壶。 是为牛体相。 既有此诸相。 不应但有假名。 作此执者即名为障。 云何治之。 如经云。 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若实有相云何可离。 以其离故则知无相。 第九如名义相障。 第十如义名相障。 所言如名义相障者。 惑者云。 若诸法无有相者云何有名。 以有名故则知有相。 如以火名召火则得火来不得水至。 以水名召水则得水来不亦得火至。 故知有名以表于法则法体不无。 作此谓者即秤为障。 然此第九与第七障不同者。 第七则执于佛教以生迷著。 今则直寻相名言有物体所以为异。 云何治之。 如下经云。 说微尘则非微尘。 如聚微尘则成细色。 如聚细色乃至成于世界。 虽有世界之名而实无其体。 乃至虽有微尘之名而实无其体。 既无其体焉得有名。 如肇公云。 名无得物之功。 物无应名之实。 名无得物之功则非名。 物无应名之实则非物。 非名非物名物安在。 第十如义名相障者。 惑者言。 若诸法无体。 云何众生受用万法。 既其受用则有万法之体。 以有万法之体则有万法之名。 以体证名故祥为障。 云何治之。 如下经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内心外境悉无所有。 云何言有法体以体证名耶。 问曰此之十障般若治之。 今为当用此释。 为当不用。 答曰若必言有。 惑是能障。 解是能灭。 还是生灭观。 义即是障也。 便须破之。 若言般若为能破障为所破。 为见故破。 不见故破。 为独故破。 为伴故破。 如此检责即不见惑之可灭解之可生。 此即非解非惑无生无灭。 如此事了悟始名般若也第二重明般若多少。 问曰般若波罗蜜凡有几种。 答曰备探南北遍捡经论。 部数不同。 第一有二种。 出大智论。 第四十一及九十九卷云。 般若有二种。 一共声闻说。 二但为十地诸大菩萨说。 下位之所不闻。 今诸部般若多是共声闻说也。 第二有三种。 三种者释论第六十七卷云般若部云般若部傥有多有少有上中下。 谓光赞放光道行也。 旧云。 光赞有五百卷。 此土零落唯有十卷。 或分为十二卷。 有三十七品。 即是上品。 次放光为中品。 道行为下品也。 放光有二十卷。 是古大品。 道安法师所讲者。 今新定本有二十七卷。 或为二十四卷。 对小品为大品。 于前三部实应是中品也。 道行即是小品。 有十卷。 即有新定本。 有七卷。 释论七十九卷云。 般若义乃无边卷数有限。 谓小品放光光赞既前列。 余二同前。 而以小品名代道行也。 故知道行即是小品也。 第三明四种般若者。 长安睿法师小品序云。 斯经正文凡有四种。 多则十万偈。 少则六百偈。 此之大品犹是外国中品耳。 随宜之言复何足计其多少。 虽习四名而不列数。 有人云。 当以金刚足前三部以为四也。 然金刚止有三百许偈。 睿公云。 少则六百偈。 故知未必用金刚足之。 次明五时般若者。 出仁王经。 初云释迦入大寂定众相谓言。 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大众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天王问波若光赞波若。 今复放光斯作何事。 既列四种于前。 第五最后说仁王护国般若。 又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 或在仁王末记云。 五时波若者是佛三十年中通化三乘人也。 第一佛在王舍城说大品般若。 小品从中出。 第二佛在舍卫祇洹精舍说金刚波若。 本有八卷。 淮南零落唯有格量功德一品。 别为一卷存其本名亦云金刚。 第三佛在祇洹说天王问波若。 大本不来汉地。 此土唯有须真天子问波若七卷。 法才王子问波若三卷。 四天王问波若一卷。 并出其中。 第四佛在王舍城说光赞般若。 成具道行广净。 此三部从光赞中出。 第五佛在王舍城说护国波若。 次流支三藏云波若应有八部。第一部有十万偈。第二部有二万五千偈。此之二部犹在外国。第三部有二万二千偈。即是大品。第四部有八千偈。即是小品。第五部有四千偈。第六部有二千五百偈。此之二部亦未传汉地。第七部有六百偈。即是文殊师利波若。第八部三百偈。即是此金刚波若。又言。有光赞大空道行等流支三藏云。此皆十万偈波若中一品。非是别部。今以释论验之。不同流支所说。释论云。波若部傥有多有少有上中下。云何言光赞道行非是别部耶。又大论第百卷云。如此中波若或有二万二千偈。大波若有十万偈。诸龙天宫有千亿万偈。以其寿命长远念力坚强故堪闻多说。人中寿命短促忆识力弱止有少许文字。若尔岂局在五时限现于八部耶。
第三辨开合。问余经曾无再说。何故波若诸部无量。答佛经无量。来汉地者盖不足言。但今唯见波若多部未见余经多耳。而今且论波若多部者。众生入道要由波若。所以者何。一切凡夫未得道者皆由有所依著。波若正破众生有所依著。故说无依著之法。波若是真实忏悔故。诸大乘经辨真实忏悔皆依般若。如普贤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大涅盘亦云。若闻无作无受。王之重罪必得除灭。问诸经各说无所得法各灭重罪。云何独言诸经灭罪皆依波若。答诸大乘经虽并是无依无得。但波若多作无依无得之说正破众生依得之病。余经不尔。至如涅盘正明常无常。法华明会三归一之法。华严广明菩萨因果德行。不正辨无依无得。为是义故众经说得道之与灭罪要须波若。是以般若有多部不同。取其大要。众生常有依得之病。是以如来常说无依得法。如二夜经云。佛从得道夜讫至泥洹夜常说波若。五时之与八部何足为多。问般若五时为五部。华严八会何故不为八部。八会既合为一部。五时何不合为一部。答通而为论皆得相类。今不尔者。华严八会此义则前后相成。如前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大小相海。此即浅深次第因果相成。故得合为一部。五时般若非是浅深次第前后相成。故各开五部
第四重明二经前后。问摩诃般若金刚般若何者前说。答云开善法师。会稽基法师。姑苏华山颜法师。大领师等。皆云。如仁王所列前说摩诃次说金刚。更以两义证之。一者大智论云。前未说菩萨行。今始欲为弥勒等说菩萨行故说波若。若前已说金刚波若。则是已说菩萨行。不应言未说也。二者金刚波若经初云。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属诸菩萨。未说摩诃般若。则未有菩萨。云何付属护念耶。今说摩诃竟方有菩萨。故后说金刚般若始得明护念付属菩萨也。次有人言。前说金刚后说大品。何以知之有三义三文往证。三义。一金刚是破相之名。十二年中名有相教。受字之徒生分别相。封执难祛。佛初开此经明无相深理破彼相著心。故假金刚强喻空解。二者说此经。止集千二百五十比丘等不广集天人菩萨。正为将明甚深空理化著相众生。欲令亲近弟子在前悟解。因此得便传教义成。便声闻助佛扬化。菩萨理中近佛事迹更远。又欲令菩萨转教。声闻望岸而退故。前为常随佛者说于此经。三者形小故有大。前说此经甚略。未广明菩萨万行。名为小。后演放光般若。此始复广明无相解万行差别。名为摩诃般若。以此义往推故知。金刚般若是第一时说。摩诃般若次在第二。次文证亦有三。一者此经下文须菩提问佛云。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若尔前已说大品。无量众生得信悟解。转教说法。善吉于大品教门曾无此疑。今至此经方复致问。在义难解。二者善吉领解云。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若尔前佛说大品。岂不能说经转教耶。得言不闻深经。若闻而未悟。岂能转教。三者善吉答佛。不应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若尔前已闻大品。云何执色相是佛。若生此执非谓解空。故知直执昔日相教故谓色身为佛。而开善举两义为证。今须释之。一者大智论云。说摩诃已前未明菩萨行者。此是未广明菩萨行耳。非不已略说金刚。二者云。未说大品故未有菩萨善付属者。此事不然。今明。佛初成道以三乘度人。岂无菩萨付属。弥勒即是其人。以文义往推故知前说金刚波若也。今明。此之二释未可专判。随宜之言复何可定其前后。或可一时具说多部。或可一部具经多时。至大品中更当委释
2,43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