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無編輯摘要
|-
|[[File:世界历史文库: - 意大利简史·从史前到当代.jpg|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世界历史文库:意大利简史·从史前到当代''']]》是商务印书馆2013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路易吉·萨尔瓦托雷利<ref>[ http://www.bookschina.com/1780102.htm 意大利简史--从史前到当代], 中国网 , 1998-12-01</ref>
该书上起意大利半岛地理位置的形成,下止于1967年意大利的大选,中左政府的组成,融数万年于一瞬;史书所涉,凡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军事,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洋洋洒洒,林林总总;活动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无一遗漏,如同轴线贯穿其中。通过这样一部重要而通俗的著作在中国的传播,我们能够了解到意大利步入到工业化程度极高的民族之林所必须经由的各个阶段。
 
征服意大利半岛
罗马意大利的体制
第二章帝国崩溃前的 [[ 罗马 ]] 意大利
布匿战争时代的罗马意大利北部意大利的征服
罗马一古意大利社会内部变革文化
经济一社会危机农业法和古意大利动乱
社会战争和第一次内战罗马 [[ 国家 ]] 的市政变革
新的国内战争和帝国的建立奥古斯都时代
帝国头两个世纪的意大利
帝国末期 [[ 意大利 ]] 沦为行省天主教会和教皇国
第三章东哥特人和拜占庭人
奥多亚克政府和西奥多里克的成就
西奥多里克政权
同帝国和 [[ 法兰克 ]] 人的关系政权危机
帝国再次并吞意大利
拜占庭治理下的意大利
第四章拜占庭意大利和伦巴第意大利
伦巴第人的入侵和意大利的分裂
[[ 伦巴 ]] 第意大利和拜占庭意大利的境况罗马教会
俗权以及拜占庭和伦巴第统治的终结
第五章法兰克意大利封建混乱罗马一日耳曼帝国
查理大帝和教皇西方新帝国
法兰克体制 [[ 封建主义]]
经济和文化状况
路易二世南方的穆斯林
末代加洛林王朝封建主义全盛时期
“独立的 [[ 意大利 ]] 王国”
罗马—日耳曼帝国
第六章教皇国与帝国初次交锋诺曼人进人意大利南方
宗教改革和叙爵之争
教会情况第一次十字军东征骑士制度
第七章 [[ 城市 ]] 国家和王国
城市的没落和崛起
城市国家的形成和机构
新文化
西西里王国
罗马城市 [[ 国家 ]]
红胡子腓特烈重振帝国
反帝联盟莱尼亚诺战役
第八章归尔甫派与吉伯林派贵族与平民
英诺森三世
城市国家的 [[ 发展]]
意大利的复杂性和意大利的统一性
十三世纪上半叶的艺术和文学
第九章教皇国昂儒王朝执政团
执政团的起始
昂儒查理的帝国主义 [[ 政策]]
韦斯普罗战争那不勒斯与西西里的分裂
伦巴第和托斯卡纳
卜尼法八世阿维尼翁教廷
帝国的最后几次干涉
意大利 [[ 地方 ]] 主义的胜利
第十章维斯孔蒂家族佛罗伦萨教皇国
执政团的性质
教皇、维斯孔蒂和佛罗伦萨教廷迁回和教廷大分裂
意大利各国特殊发展的道路意大利雇佣军团
第十一章意大利各公国的形成和 [[ 斗争]]
吉安·加莱阿佐称霸
维斯孔蒂国家的危机和威尼斯陆上统治区的形成
那不勒斯王国的扩张西西里与阿拉贡联合
维斯孔蒂公国重建与威尼斯、佛罗伦萨的斗争
教会危机和教皇 [[ 政策 ]] 对那不勒斯王国的争夺
科西莫·德美第奇阿拉贡的阿方索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
米兰公爵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
第十二章均势政治文艺复兴
《[[洛迪和约>后的意大利
意大利与奥斯曼 [[ 土耳其 ]]
昂儒约翰从事的战争和新一代君主
帕齐叛乱费拉拉战争贵族叛乱
查理八世南下杰罗拉莫·萨沃纳罗拉
路易十二和博尔吉亚家族米兰依附法国
那不勒斯从属 [[ 西班牙]]
康布雷联盟
弗兰西斯一世和查理五世意大利臣服皇帝
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
第十四章宗教改革与反京教改革意大鹌的支配者——帝国和教皇国
帝国和教皇国的关系意大利的宗教改革 [[ 运动]]
最后抗击哈布斯堡在意大利的霸权
特兰托大公会议和反宗教改革耶稣会修士
国际政治重登意大利舞台查理·伊曼纽尔一世
意大利各国的局部冲突那不勒斯和巴勒莫起义
反宗教改革 [[ 文化 ]] 和十七世纪文化
路易十四的意大利政策维克托·阿梅代奥二世
西班牙统治的崩溃和萨沃依王国
第十六章十八 [[ 世纪]]
在意大利的波旁人半岛新的政治格局
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文化
年中部意大利的革命
朱塞佩·马志尼和“青年意大利”
稳健的政党复兴运动时期的意大利 [[ 文化]]
查理·阿尔贝特和庇护九世民族运动
年革命和对奥战争
内部危机和国外战争诺瓦拉围困罗马和威尼斯奥地利和反动派的胜利
第十九章统一 [[ 国家 ]] 的形成
—年的意大利
年战争及吞并艾米利亚和托斯卡纳
本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文化
克里斯皮时期
反动派和开明制度 [[ 经济 ]] 、社会和文化发展
焦利蒂时期的黎波里
第二十一章两次世界大战时期
欧洲战争
[[ 法西斯主义]]
后记
中外人名对照表
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美国参战。罗斯福总统早就赞成参战,但“孤立主义者”的反对根深蒂固。罗斯福还是执行了一条越来越强烈支持英国的政策。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共同声明的《[[大西洋宪章]]》宣布两国的政治团结一致。日本针对美国反对其掠夺中国的行径,于1941年12月7日]未经宣战悍然袭击珍珠港,重创美国舰队。这一行动更促进了美国的决心。美国、英国及英联邦自治领、荷兰对日宣战,德意对美宣战;拉丁美洲在不同程度上声援美国。这样战争真正变为世界性战争。
从1941年12月起,日本入侵暹罗、婆罗洲、菲律宾。12月25日,香港失陷;1942年1月2日,马尼拉失守;2月5日,新加坡被占;3月9日荷兰军队在爪哇投降。日本的入侵,东北达到阿留申群岛,西南延至缅甸,南部深入新几内亚。然而,1942年中,美国海、空军力量已经崛起(珊瑚岛之役);年底,英美地面部队实力大增(在新几内亚)。
可是,真正的“转折点”是1942年秋在北非和苏联南部。意德春季新攻势一直打到离亚历山大几百公里的阿拉曼(7月)。10月25日,英军开始反攻,给轴心国以沉重的打击,特别是被德军抛弃的意军伤亡更是巨大。年底,英国人已挺进锡尔特——马尔马里卡的入口。同时, [[ 美国 ]] 在英国的协同和帮助下,登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1942年11月),受到当地法国人的支持。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政府设在北非。轴心国以占领突尼斯来反击。英国于1943年1月未遇抵抗,顺利占领的黎波里塔尼亚。以美、英、法为一方,意、德为另一方在突尼斯展开斗争。1943年5月11--13日,战斗结束,轴心国军队投降。
1942年11月,苏联在南线开始推进,并扩大到其他战线,势不可当,一直攻到柏林。第一个伟大事件是收复斯大林格勒,全歼德国兵团(1943年2月)。冬季,又收复大部分乌克兰领土,北部列宁格勒之围被解(1月),在进军斯摩棱斯克的路上攻陷瓦兹玛(3月)。
在整个的1942年,德国空军对英国的轰炸愈趋减弱,英国(和英、美)对德、意的轰炸反而日趋加强,轰炸令人恐怖,残酷无情(尤其对德国的轰炸)。轴心国的潜艇活动极其频繁,盎格鲁一撒克逊诸国损失惨重;而后,盟国几乎全部粉碎了这种活动。
轴心国丢失突尼斯——“联合国”(称呼那些从1942年1月1日起反对三轴心国的国家)完全取得制海权和制空权——是进犯意大利的先兆。1943年7月13日,美、英登陆西西里,月底控制了整个西西里岛。
意大利人民衷心拥护意大利开始时抱的中立态度,后来又厌恶战争。接二连三的失败、飞机的狂轰滥炸、 [[ 经济 ]] 混乱、对实行真正占领意大利的德国人的反感,这一切使战争日益不得人心,从未熄灭的反法西斯运动越发蓬勃发展,迅速获得全国大多数人民的拥护。反法西斯民主政党,从共产党到天主教民主党,纷纷组织起来,结成联盟。1943年春,意大利已潜伏着反纳粹法西斯和反轴心国战争的抵抗运动。1943年3月,北部意大利爆发工业大罢工就是有力的征兆,罢工持续了将近二十天,打破了工人阶级强制的沉默。法西斯政党内部也四分五裂,酝酿着对“元首”的反叛。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利用7月25日晚上法西斯大议会投票反对墨索里尼之机,将他辞退,并加以逮捕。国王召请巴多利奥元帅组织不问政治倾向的内阁。但新政府宣布继续进行战争。同国王的计划相反,国内民众立即团结一致要求反对法西斯(或者反对纳粹法西斯),反对战争, [[ 政府 ]] 被迫解散法西斯党,开始秘密同盟国谈判,这时盟国正在加紧轰炸意大利。
谈判导致9月3日同英美签订秘密停战(短期停战),29日达成“长期停战”,全面投降。9月8日公布停战协定后,德国人一月25日加强对意的占领,王国政府对此无反应——到处调转枪口进攻意大利军队(大部分部署在巴尔干半岛)。由于意军完全没有得到政府的指示——国王和巴多利奥撤离罗马时没有对军队发出任何指示——,由于幸存的法西斯分子的支持,德军彻底打垮了意大利军队。经过孤军奋战后,罗马于9月10日投降。在北部意大利,墨索里尼组成一个法西斯新政府(墨索里尼由德军救出),建立“社会共和国”,首都选在萨洛(布雷西亚)。
9月3日,英、美军队登陆卡拉布里亚,11日攻入萨莱诺。在布林迪西重组巴多利奥政府后,意大利于10月13日向德国宣战。意大利被盟国承认为“参战国”。少量的正规军(盟国不给更多的装备)为解放意大利英勇地参加反德战争。广大的游击队战士活跃在后方和北部意大利,勇敢而卓有成效地进行游击战。
盟军极其缓慢地从半岛的一端向另一端推进,狂轰滥炸为其开路。1943年lO月1日占领那不勒斯;1944年6月4日才夺下罗马;8月4日攻下佛罗伦萨。继而长时间滞留在“哥特防线”。只是在1945年4月下旬,防线崩溃;同时爱国者于4月25日起义,占领北部意大利诸城。4月29日,在意大利的德国指挥部在卡塞塔签字投降。墨索里尼被爱国者捉获,于4月28日被枪决。
意大利投降几天后,德国投降。俄国人在1943年夏和1944年夏之间除解放本土外,还向波兰、 [[ 罗马尼亚 ]] 、匈牙利、德国推进。1945年冬春之际,俄国人占领了整个东部德国,猛攻柏林。与此同时,1944年6月,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开辟“西部战线”。西线的英、美军队——戴高乐政府的法国正规军也参战,并得到爱国者的配合——在那一年内解放了整个法国。1945年3月,军队穿过雷诺河;发动钳形攻势,东西两路大军会师,5月7日迫使德国投降。希特勒失踪,传言自杀身亡。
随后,在盟军海空压倒优势(还有原子弹)的攻击下,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1945年9月2日签字。
9月8日后,反法西斯政党,抵抗运动的主要发动者,发展其组织(在德占意大利区处于地下),联合组成民族解放委员会,在罗马和米兰设立两个中心。这时形成了一股主张共和制的强大势力,反法西斯力量和“抵抗运动”的大多数认为萨沃依王朝对法西斯主义和战争负有主要的责任。民族解放委员会的六个政党中,第一个和最热衷于以共和制为先决条件的是“行动党”;社会党和共产党也表示赞同共和制,而劳工民主党、天主教民主党和自由党意见分歧。 [[ 民族 ]] 解放委员会和君主政权间发生冲突,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也受到盟国的压力)必须与之达成协议:1944年4月,他宣称“彻底”引退,从解放罗马之日起生效,将王国交与皮埃蒙特亲王翁贝托摄政;体制问题的解决等战争结束后由人民裁定。“老”共和分子不接受妥协,因而留在政府之外。
1944年6月9日,罗马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伊瓦诺埃·博诺米在上述基础上组成六党联合政府;12月,在一次政府危机后,又组成了第二届政府,行动党和社会党没有参加。意大利北部解放后,于1945年6月组成帕里内阁(民族解放委员会内有代表的六个党都参加),帕里是北部意大利游击队领袖;继帕里之后,天主教民主党党魁德加斯佩里于12月重组六党联合政府。这几届内阁度日维艰,百废待兴,要解决国民生活的物质需求,要开始重建,要整顿乱哄哄的公共秩序,要进行政治上的舌剑唇枪,要尽一切努力参加不大受盟国支持的战争。尽管如此,它成功地站稳脚跟,开动了国家机器,挽救了民族于饥饿困死之中,保护了经济活动的复苏,有效地组织了交通运输,尽管有不同意见,但各政党同舟共济,携手合作。首先由于私人企业的活动,经济重建工作得以迅速有力地进行。
自法西斯上台后,第一次真正自由选举的最后准备工作就落在德加斯佩里内阁身上。第一届波诺米内阁初期,确定召开立宪会议,为新的立宪机构做出决定;后来,这一决定被修改(按国家咨询会议支持的意见)。首先由公民投票决定实行“君主制或共和制”,同时进行立宪会议的选举,其任务是制定和通过新宪法。
== 参考来源 ==
<center>{{reflist#iDisplay:q0160ci6wiu|480|270|qq}}<center>罗马的诞生--公元前8世纪的意大利(上)</center></center>== 参考资料 ==
[[Category: 740 歐洲史地總論 ]]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