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7
次編輯
變更
瑜伽师地论
,無編輯摘要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滇藏叶下珠瑜伽师地论</big> '''
|-
|
[[File:123223Fe86ec2ea2bbbe95.jpg|缩略图|居中|[https://baikepic.sogou.com/PicBooklet.vpics?relateImageGroupIdsie=utf8&p=40230504&lemmaIdinterV=9151411kKIOkrELjboLmLkEk7oTkKIRmLkElbYTkKIKmbELjboJmLkEkL8TkKIKmrELjbkImTyREmAElKJ8zPt6wuQGwOVFmTbxFE4ElKJ6wu981qR7zOMTKVeRFTbxHUwElKJ6wu9DxqRLzO1H1qR7zOM%3D_2090302424&nowquery=https%3AE7%91%9C%E4%BC%BD%E5%B8%88%E5%2F9C%2Fpic.baike.soso.comB0%2FpE8%2F20120228AE%2F20120228153238-2034849871.jpg&type=1#simple_0 BA 原图链接][https://baikei02piccdn.sogousogoucdn.com/v9151411.htm fe86ec2ea2bbbe95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三摩呬多地」'''(卷六十二至六十三上):指出众生不能证得心一境性的原因,解释《随身念经》,二解脱(心解脱、慧解脱),眠缠,五种与定相违法(犯戒、无无间加行、无殷重加行、有沉没、他所扰恼),修定人有三种远离(住处远离、见远离、闻远离),五种厚重过失能为定障(忿、慢、欲贪、萨迦耶见、不能堪忍)等。
'''「非三摩呬多地」'''(卷六十三中):说明不能入定的原因及对治方法。
'''「有心地」'''(卷六十三中): 用五相说明诸心差别, 一、依世俗道理建立诸心差别,如前意地所说。 二、依胜义道理建立诸心差别,概括诸识为阿赖耶识和转识两类。 三、胜义道理建立能依差别,以阿赖耶识为所依,末那识为能依,并说明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的含义和作用。四、胜义道理俱有差别,八识的俱不俱起。 五、胜义道理建立染净差别,阿赖耶识、末那识在三性中的性质,与烦恼相应不相应,诸烦恼种的对治。 ''' 「无心地」 ''' (卷六十三下):阐明在缘缺、作意缺(心不在焉),未得(下界人未得上界定心)、相违(苦乐受不同时),断故(修道者已断的贪心),灭故(无想定、灭尽定),已生故,七种情况下心不得生。 ''' 「闻所成地」 ''' (卷六十四): 内容有三, 一是广辨皈依:考察皈依的对象、皈依的种类、能皈依者的资格、皈依者应具的正行、皈依者所能获得功德。二是由六种理门略释圣教:一、真义理门, 二、证得理门, 三、教导理门,四、远离三边理门,五、不可思议理门,六、意趣理门。 三是造论六因: 一、欲令法义当广流布, 二、欲令种种信解有情,由此因缘能入正法, 三、为令失设种种义门重开显故, 四、为欲略摄广散义故,五、为欲显发甚深义故,六、欲以种种美妙言词生净信故。 ''' 「思所成地」 ''' (卷六十五至六十六):说有四种思议,一、事思议,二、有非有思议,三、因果思议,四、乘思议,特别说明如何如理思议诸法的假实有无。又各以五相建立有见、有漏、有染、世间、有为、所缘诸法差别。 ''' 「修所成地」 ''' (卷六十七上):十六种修行方式。 ''' 「声闻地」 ''' (卷六十七至七十一):以五难成立无种性,辨十种声闻。 引《月喻经》论证声闻人四种净妙法(具戒、具德、柔和、善法),指出比丘往信徒家要断除三种烦恼(结亲友家随烦恼、家悭随烦恼、有染心而行法施随烦恼)。 解释《伐地迦经》所说的声闻人要对染净诸法善巧,应遍了知染净所依、杂染、清净三处。 略说四谛法门,用摄等十三门抉择本地分律仪相应相,又以六十四门杂说境行果相。 ''' 「菩萨地」 ''' (卷七十二至八十上):本地分《发心品》、《自利利他品》都有抉择,叙述菩萨的十种发心,四种恒常随护心,九种正行,对五种有情众起邪行名无哀悯,五种无堪任性有情。 《真实义品》,抉择诸法真实义,有五法三自性。 ''' 五法 ''' :谓相、名、分别、真如、正智。先释辨体,再以诸门分别。三自性: 一、遍计所执性, 二、依他起性, 三、圆成实性。 论中以释名、辨体、差别、三性与五法关系,三性与三无性,依止、作用、有无、染净等方面分别三性。 《威力品》、《成熟品》、《菩提品》、《力种性品》,以五因缘说明菩萨威德不可思议,有十法行能令菩萨成熟有情,大菩提五种相(自性、功能、加行、转、还),六相略摄如来功德(圆满、无垢、不动、无等、能作有情利益事业、功能)。 《布施品》,以施、戒、见、心、语、智、垢七种清净,说明菩萨惠施乃能清净。 《持戒品》,抉择三聚净戒?等。《菩?萨功德品》,指出有十种无颠倒道能证得一百四十种不共佛法,引《解深密经》除序品外的所有内容,论证大乘境行果的理论依据,证明大乘佛教是佛所说。
「有余依地」及「无余依地」(卷八十下):有离系等十四门,回答住有余依及无余依涅盘声闻人的境界。
'''81~82卷'''
此分分为十三门:
一、契经体有二(文、义);
十二、安住听者,令住恭敬,无倒听闻;
十三、略广赞佛,谓讲经前必先称扬佛德。以上为说法者条件、说法时注意事项及经教知识,作为法师,如能具足通达这些道理,则能成就种种胜利。
'''83~84卷'''
分为白品与黑品。
白品(善法)用四偈说明,第一偈有师等八门,第二偈有智等十五门,第三偈有如来等十门,第四偈有欲等九门。
黑品(不善法)用一偈说明,有生老死等十一门。
'''85~100卷'''
抉择三藏众要义,一、契经事,二、毗奈耶事,三、摩怛理迦事。契经众要事义择摄,论曰:
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一者杂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长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 杂阿笈摩者,谓于是中世尊观待彼彼所化宣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出入息念、学、证净等相应。
此中蕴等及其排列次序,正是这部分所阐述的内容,下面依次说明。
1.行:行即是蕴,用十一偈说明。第一偈有界等十一门,第二偈有略教等十一门,第三偈有想行等十一门,第四偈有速通等十门,第五偈有因等六门,第六偈有断支等七门,第七偈有二品等十一门,第八偈有二智等四门,第九偈有诤等七门,第十偈有无厌等八门,第十一偈有少欲等十七门。
15.三增上学:有一偈,以尊重尸罗等五门说明。
16.证净等:有一偈,以安立等五门说明。
印度注疏中最古的一种为最胜子等撰,有汉、藏两种译本。
汉译《瑜伽师地论释》1卷,简称《瑜伽论释》,唐玄奘译。
现存有唐窥基撰《瑜伽师地论略纂》16卷(为第1~66卷的注释)、《瑜伽论劫章颂》1卷(为七言颂),遁论集撰《瑜伽论记》48卷,清素撰《瑜伽师地论义演》40卷。
另有敦煌本《瑜伽师地论分门记》(已印出6卷)和《瑜伽论手记》(已印出4卷),均为唐法成讲述,听者笔记而成。
近代有欧阳竟无撰《瑜伽师地论叙》2卷,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100卷。 此外,尚有20~30种注释已散佚。
<ref>[https://newwww.qqfojingzaixian.com/omn/20180819/20180819A027ALyujiashidilun.html 它常被当成杂草,农民见了连根拔,却不知是珍贵的“叶里藏珠”瑜伽师地论], 腾讯, 2018www.fojingzaixian.com/...- 2021-0810-1920</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