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燕凌

增加 21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天资聪慧的她打小就随大人们模仿、哼唱;父母见她模仿哼唱的还是那么回事有意无意间进行诱导,果然,极具灵气的她哼出了“一板一眼,”唱出了“字正腔圆。”
父母欣喜地成就了她8岁学艺,从此开始了步履艰辛的艺术生涯。在父母的护佑下,12岁登台献艺,雏燕亮翅,跃跃欲试。初中毕业后,爱唱爱跳的小燕凌投奔在山东唱京剧的哥哥,正式走上了戏曲之路。一段时间,演出了靠把戏《 [[ 挑滑车 ]] 》、《 [[ 穆桂英下山 ]] 》,满脸稚气的小女孩竟折服了百万戏迷。
1983年,燕凌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得益于豫剧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的亲传;经过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和虚心求教,她的成绩名列前茅。经过了系统化的学习与训练,她汲取了丰富的艺术知识和营养,潜能和天赋得到了充分地开拓,为今后的艺术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徐州文化艺术界领导慧眼识珠,把她从山东枣庄梆子剧团“挖”了过来,在江苏省梆子剧团扎下了根。乍来江苏省梆子剧团并不耀眼。一个清秀淳朴的小姑娘,不施粉黛,眼含几分羞涩,总是默默地站一旁听别人讲话;上班点名轻轻应声“到”便默默地走进练功房,之后带着一身的汗水离开;排练场上她静静地坐下来默默的体味每个动作,每句戏词;默默地上班,默默地下班,从不张扬,平平常常,日复一日。
1988年,江苏省梆子剧团排演大型传统梆子戏《 [[ 情梦 ]] 》, [[ 王魁 ]] (文小生)一角分配到燕凌身上,接到剧本也许她暗自庆幸展示自己的机会来了。机会既来了,就要抓住不放,也许她就这样下的决心。于是她认真分析剧本,潜心研究角色;根据人物性格及地位的变化设计唱腔。在最后一场“情探”中,敫桂英试探王魁真假,她采用了先柔后刚的声腔来应对敫桂英的试问。当被敫桂英识破其忘恩负义的真面目要抓他到阎罗殿去对质时,唱腔又转刚为柔,以声腔来揭示王魁的胆怯。在板式上他采用了梆子戏的[非板]、[散板]后再转[慢板]的节奏处理,并大胆的借鉴兄弟剧种的声腔,最后采用了快节奏的[紧二八]板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拒不认妻的强硬心态。由于自己的刻苦钻研,用心体验,终在徐州市首届艺术节中赢得了表演一等奖。
《情梦》的一炮打响,团领导对她的表演实力作了充分的肯定。为了使她多得到锻炼,有意把适宜的大角小角压给她,哪行缺人上哪行。因此,燕凌演小生,唱花旦,扮青衣,饰老旦,各行不挡。天生的一股灵气,谁也挡不了。燕凌很快成为团里的主力演员,台柱子。多演出就能多得到锻炼,多积累就能在舞台上游刃有余,这一点,燕凌很清楚。尽管演出很苦很累,可她依然认真对待每个角色,认真总结经验。上进心极强的燕凌不甘做个平庸的演员,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要做事情,就做好,要么,干脆不做!”因此她为演好每个角色,四处虚心求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海无涯,艺无止境。
举一例:戏中刘彦昌昏倒在神台下,三圣母轻移莲步至刘彦昌前,流露出爱慕之情。这时导演提出要有三看的情感揭示,包括台步、身段、眼神以及含蓄的唱腔声韵,都要表现此时此刻三圣母情切意笃。简单地表演缠绵悱恻是不能完角色任务的。二次进排练场,她拿出两套具体的形体动作方案,并把见刘彦昌的大段唱也设计出来,一并请导演定夺。为找到好的表现手段显露出她的谦逊与投入。另外,在“救子求兄”的一段戏里,起板她用了梆子戏的[跺头二八]强起渐弱地过度到“惜儿心切”,有层次地展开,再由慢到快拖腔升华,层层递进,唱出了三圣母此时此地迫切救子情绪,展示出宁可自己被压华山下受难也要保住生儿性命的人母天性。汇演期间,评委们对这段唱腔给予极高的评价。接着后半场燕凌塑造了小沉香(娃娃生)一角,一扫上半场三圣母的含蓄与沉稳,脱胎换骨似的将娃娃气十足的小沉香活脱脱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由于她基功扎实,无论是“腿功”、“旋子”还是“双剑”、“单斧”、“走边”等高难度动作的运用,都是“稳而不乱”达到了“双剑一条线”、“单斧一条龙”、“旋子形如风”、“腿功过头顶”的艺术标准。由于燕凌以娴熟的技艺成功塑造三圣母和沉香两个完全不同的舞台形象,使整台戏大放光彩。评委们一致认为,燕凌的出现是这次首届青年戏剧节可喜的收获,并授予她“最佳表演奖。”同年年底,燕凌与全团演职员带着进一步加工修改的《华山情仇》奔往西安参加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梆子剧剧种交流演出,”在这次盛大演出活动中,燕凌凭着她良好的天赋条件,扎实的艺术功力,清亮高亢的嗓音和娴熟的精湛表演功力,又一次获得“优秀表演奖。”
此时的燕凌已是三十出头,于是有人劝说“成绩也不少了,家庭条件也不错,该歇歇了。”她总是诚恳地说:“我从小就生活在舞台上,这辈子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多学戏,多演戏;我渴望给我更多的机会让观众认识我,了解和认识我们江苏梆子戏。真正到了演不动戏了,我也要带好一批学生,把梆子戏的事业发扬下去。 ”1999 ”<ref>[ http://www.xijucn.com/html/bangzi/20090117/7180_2.html 燕凌,江苏梆子旦角],戏剧网,引用日期,2019-02-15</ref>1999 年,她携《 [[ 华山情仇 ]] 》和个人的折子戏专场晋京演出,一举摘取了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桂冠。她欣喜若狂,泪水生花。戏剧家刘厚生说:“我在西安就看到了燕凌的演出,当时我就惊喜地发现她是一个很出色的演员,我认为她早晚要走到北京舞台上来,让更多的专家和观众认可,现在我可以说句不太过分的话,认识燕凌,是中国戏曲界的一个大收获……”戏曲理论家郭汉城说:“江苏戏曲在北京形成了一个美丽的风景线,是一阵巨大的冲击泼,给北京戏曲舞台树立了美丽的风景,震撼了首都舞台,但这震动的根源绝大部分是来自我们的演员;燕凌是一个非常优秀全面的好演员,她是戏曲界的一块宝,我们各级领导要注意爱护她,培养她,为她找出更好的剧本。”继之,各大媒体对她喜获“梅花奖”的消息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扬子晚报》、《徐州日报》等数十家纷纷刊登宣传;赞美、评论纷沓而来。
燕凌又以一曲《我的苏北大平原》唱响了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她又塑造了现代戏《 [[ 又一村 ]] 》中的李玉琴,演绎了一个自强不息的下岗工人的感人形象;拍摄电视剧时,为了更好的塑造角色,她深入到最低层去感受和体验下岗人的苦于乐。她设计的唱段脍炙人口,广为传唱。该戏不但获得江苏省新剧目奖和和她本人的优秀表演奖,还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电视“飞天奖”。
燕凌是个不守旧的人,她勇于创新,勇于尝试;《又一村》中她借鉴了扬剧的[清板],填补了梆子戏[清板]的空白,增添了新颖的唱法。传统戏《三断胭脂案》2000年已经是第三次恢复排练,该戏演出深受观众喜爱,加之中央电视台的连续播出,影响深入人心。可燕凌不满足于现状,她决心重新打造它。于是,请来专家进行论证,把剧本重新翻个,重新结构。经过了一番努力,一台全新的《 [[ 三断胭脂案 ]] 》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江苏省戏剧节捧回六项大奖,产生了轰动效应。在她的总结里有这样的话:“我想,无论做任何事,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会做好。”
==表演作品==
《情梦》,王魁(文小生)
[[ 沉香救母 ]] 》,沉香
[[ 华山情仇 ]] 》,三圣母,小沉香
[[ 又一村 ]] 》,李玉琴
[[ 三断胭脂案 ]]
[[ 我的苏北大平原 ]] 》 ==参考文献=={{Reflist}}
5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