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28
次編輯
變更
羽觞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羽觞</big> ''' |- | File:55e736d12f2eb9386484cd08d7628535e4dd6f5b.j…”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羽觞</big> '''
|-
|
[[File:55e736d12f2eb9386484cd08d7628535e4dd6f5b.jpg|缩略图|居中|[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ae413be0808ed686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gQmLkElbYTkKIMkrELjbkRmLkElbkTkKIRmLkEk78TkKILkbHjMz%20PLEDmK6IPjf19z%2F19z6RLzO1H1qR7zOMTMkjYKKIPjflBz%20cGwOVFj%20lGmTbxFE4ElKJ6wu981qR7zOM%3D_844253275&query=%E9%AB%98%E7%A3%81%E5%AF%BC%E7%8E%87%E6%9D%90%E6%96%99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羽觞'''(觞音如“商”,指酒杯)又称羽杯、耳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因其形状像爵,两侧有耳,就像鸟的双翼,故名“羽觞”。
=='''简介'''==
羽觞杯是从战国开始就有的,这种器形首先被发现在战国的青铜器上,当时出现了一个字的[[铭文]],该铭文是金字旁加个“和”,发音就是“舟”,寓意是小船的意思。从外形上看,的确如同一只船,因此印证了该铭文和此种器皿是对应的。到了汉代以后便被定名为羽觞杯,双耳杯,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时候[[绝迹]],至明清又有出现,不过这时形制已有改变,用途也已不作为实用器,只作为礼器或摆件。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使用至魏晋,名称逐渐通俗化为“耳杯”,其后逐渐消失。自羽觞问世以来,觞既是羽觞的省称,同时又成了所有酒杯的通称。故古人把行酒叫“行觞”,称酒政为“觞政”。三国曹植《七启》诗云:“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曰:“愁为万里别,复此一衔觞。”这里的觞可能指羽觞,因为当时确在流行羽觞。欧阳修《浣溪沙·灯烬垂花月似霜》词云:“双手舞余拖翠袖,一声歌已釂金觞。”这里的金觞恐怕就不是指羽觞,而是泛指酒杯,因为宋代已无羽觞。在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中多有羽觞出土,材质有漆、铜、金、银、玉、陶等。漆、铜、金羽觞多是实用的器物,而陶羽觞是一种随葬用的冥器。漆羽觞出土数量很多,湖南长沙杨家湾六号墓曾一次就出土20件。
=='''评价'''==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游戏。夏历的三月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这种游戏非常古老,逸诗有云:“羽觞随波泛”。 “曲水流觞”源于三月上巳节这一古老风俗。上巳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周代有水滨祓禊之俗,祓禊指洗濯身体以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朝廷指定专职的女巫掌管此事。《诗经·郑风·溱洧》记载有郑国阳春三月祓禊的情景。汉代时三月上巳确定为节日。《后汉书·礼仪志》载:“三月上巳,官民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魏晋以后上巳改为三月初三,成为一个重要节日,洗濯身体的风俗逐渐演化成临水宴客和郊外踏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相聚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修禊祭祀仪式后,举行曲水流觞的游戏,四十二人人饮酒咏诗,所作诗句结成了《兰亭集》,王羲之为该集作《兰亭集序》。从此曲水流觞,咏诗论文,饮酒赏景,历经千年而盛传不衰。 “曲水流觞”这一风俗也东传至日本。<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171756902 羽觞]搜狗</ref>
=='''参考文献'''==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羽觞</big> '''
|-
|
[[File:55e736d12f2eb9386484cd08d7628535e4dd6f5b.jpg|缩略图|居中|[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ae413be0808ed686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gQmLkElbYTkKIMkrELjbkRmLkElbkTkKIRmLkEk78TkKILkbHjMz%20PLEDmK6IPjf19z%2F19z6RLzO1H1qR7zOMTMkjYKKIPjflBz%20cGwOVFj%20lGmTbxFE4ElKJ6wu981qR7zOM%3D_844253275&query=%E9%AB%98%E7%A3%81%E5%AF%BC%E7%8E%87%E6%9D%90%E6%96%99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羽觞'''(觞音如“商”,指酒杯)又称羽杯、耳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因其形状像爵,两侧有耳,就像鸟的双翼,故名“羽觞”。
=='''简介'''==
羽觞杯是从战国开始就有的,这种器形首先被发现在战国的青铜器上,当时出现了一个字的[[铭文]],该铭文是金字旁加个“和”,发音就是“舟”,寓意是小船的意思。从外形上看,的确如同一只船,因此印证了该铭文和此种器皿是对应的。到了汉代以后便被定名为羽觞杯,双耳杯,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时候[[绝迹]],至明清又有出现,不过这时形制已有改变,用途也已不作为实用器,只作为礼器或摆件。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使用至魏晋,名称逐渐通俗化为“耳杯”,其后逐渐消失。自羽觞问世以来,觞既是羽觞的省称,同时又成了所有酒杯的通称。故古人把行酒叫“行觞”,称酒政为“觞政”。三国曹植《七启》诗云:“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曰:“愁为万里别,复此一衔觞。”这里的觞可能指羽觞,因为当时确在流行羽觞。欧阳修《浣溪沙·灯烬垂花月似霜》词云:“双手舞余拖翠袖,一声歌已釂金觞。”这里的金觞恐怕就不是指羽觞,而是泛指酒杯,因为宋代已无羽觞。在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中多有羽觞出土,材质有漆、铜、金、银、玉、陶等。漆、铜、金羽觞多是实用的器物,而陶羽觞是一种随葬用的冥器。漆羽觞出土数量很多,湖南长沙杨家湾六号墓曾一次就出土20件。
=='''评价'''==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游戏。夏历的三月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这种游戏非常古老,逸诗有云:“羽觞随波泛”。 “曲水流觞”源于三月上巳节这一古老风俗。上巳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周代有水滨祓禊之俗,祓禊指洗濯身体以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朝廷指定专职的女巫掌管此事。《诗经·郑风·溱洧》记载有郑国阳春三月祓禊的情景。汉代时三月上巳确定为节日。《后汉书·礼仪志》载:“三月上巳,官民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魏晋以后上巳改为三月初三,成为一个重要节日,洗濯身体的风俗逐渐演化成临水宴客和郊外踏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相聚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修禊祭祀仪式后,举行曲水流觞的游戏,四十二人人饮酒咏诗,所作诗句结成了《兰亭集》,王羲之为该集作《兰亭集序》。从此曲水流觞,咏诗论文,饮酒赏景,历经千年而盛传不衰。 “曲水流觞”这一风俗也东传至日本。<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171756902 羽觞]搜狗</ref>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