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央造幣廠

增加 3,412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FFB5B5;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FFB5B5;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中央造幣廠''' </p>
|-
|<center><img src="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2336/d2336229.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867424 圖片來自ettoday]
</small>
|}

'''中央造幣廠'''是[[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的直屬機構之一,主要負責法定[[硬幣]]、[[紀念幣]]等鎔鑄、整理工作,同時也承辦各項各類[[勳章|勳章、獎章]]、機關印信的製造。此外,也對外兼營許多紀念章、紀念牌、紀念碑等金屬製品業務。原位於[[上海市 (中華民國)|上海市]][[光复西路]]17号,该址现为[[上海造币厂]]使用;1949年5月遷臺,設於[[臺北市]][[酒泉街]],1977年5月再遷往[[桃園縣]][[龜山鄉]](今 [[桃園市]][[龜山區]])現址。<ref name="連">{{Cite journal|author=連啟元|title=〈錢幣流通與社會互動:以中央造幣廠鑄幣業務為考察對象 (1949-1977)〉|journal=《臺灣學研究》|volume=0|issue=12|pages=65-94頁|publisher=[[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location=[[新北市]]|year=2011|language=zh-tw}}</ref>

== 沿革 ==
中央造幣廠創設於1920年。1928年[[北伐軍]]控制上海後,將原上海造幣廠改爲中央造幣廠,直屬[[國民政府財政部]]。國民政府任命孫中山的朋友、從[[澳大利亞]]歸國的海外國民黨元老及[[永安公司]]董事長[[郭標]]出任廠長。在郭標領導下中央造幣廠增建了廠房和設備。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造幣廠内遷數地。中華民國在1948年8月開始發行[[金圓券]],中央造幣廠依〈金圓券發行辦法〉鑄造金圓[[輔幣]]五種,分別是一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中央造幣廠在1949年5月遷到臺灣臺北市酒泉街,並在該年8月到12月期間鑄造了104萬8千枚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版的一元銀本位幣,並為[[臺灣銀行]]鑄造168萬枚[[新臺幣]]五角銀輔幣、1419萬枚新臺幣一角銅輔幣;而在1950年8月完成臺灣銀行輔幣的鑄造後,中央造幣廠業務陷入停頓,僅負責燒鎔一些金條;停辦黃金儲蓄後,該業務亦停頓。留在上海的原中央造幣廠設備和人員1949年5月28日被中共軍事接收,改組為“人民造幣廠”,現為[[上海造幣有限公司]]。

為了解決業務停頓問題,中央造幣廠除整頓內部組織外,亦積極爭取業務,主動研究鋁鎂、銅鋁、鎳銅鋅等合金幣材,1958年更引進[[西德]]雕刻機取代手工鋼模。在此時期,由於第一期四年經建計劃,經濟稍微復甦,中央造幣廠於1953年奉准鑄造五角銅鋁合金輔幣,隔年又鑄造一角鋁鎂合金輔幣。而後由於進口管制放寬、鼓勵私人儲蓄與投資等政策改善經濟,1950年增鑄民國四十九年(1950年)版的一元鎳銅鋅合金幣;隔年再次開鑄,數量達到1708萬4千枚,業務開始好轉。

1967年,[[行政院]]認為酒泉街廠房狹小、機器陳舊,經過規劃考量後,於1974年開始設計規劃新廠,並將員工與設備陸續遷到桃園縣龜山鄉新廠;最後於1977年5月正式結束酒泉街舊廠業務。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61 貨幣;金融]]
48,0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