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阿拉瓦克族

增加 3,404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align= light|
|}
=='''阿拉瓦克人'''== 阿拉瓦克人一种说法是指阿拉瓦克语系诸语言的[[印第安人]],还有一种说法是阿拉瓦克人南美[[圭亚那居民]]的总称。 =='''说法一'''== '''简介''' 阿拉瓦克人(Arawak),指西班牙人抵达美洲时居住于北起[[佛罗里达]],南至巴西北部沿海,包括加勒比海[[大安地列斯群岛]]在内的一支操阿拉瓦克语系诸语言的印第安人。 [1]  '''社会''' 按照西班牙人的描述,阿拉瓦克人爱好和平,不久前刚刚被较为好战的加勒比人赶出[[小安地列斯群岛]],属于神权社会,各部落由酋长统领。 '''劳动'''  阿拉瓦克人是农耕文明,主要作物包括木薯和燕麦,使用石器。除了农业外,阿拉瓦克人还能编织棉花[[吊床]],并种植烟草。 [2]  '''现状'''  西班牙人侵入后,阿拉瓦克人受天花影响,加上加勒比人的侵扰和西班牙人的残酷统治,人口急剧减少。今日阿拉瓦克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已经绝迹,仅在南美洲还约有2450人幸存,主要聚居在[[苏里南]]。 [2]  =='''说法二'''== '''地理位置''' 南美圭亚那居民的总称。有92万人(1982)﹐其中90%以上聚居在全国 4%的土地上。通用英语﹐部分人使用印地语和[[乌尔都语]]。16~19世纪初﹐圭亚那曾是西班牙﹑荷兰﹑英﹑法等国争夺之地﹐几经易手。181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於1953年取得英联邦“内部自治”地位。 [3]  '''生活习惯''' 1966年独立。自17世纪中期起﹐殖民者从西非贩运黑奴到此从事[[甘蔗园]]和矿井劳动。 [3]  1834年废除[[奴隶制]]后﹐英国殖民者从印度﹑中国和马德拉岛(葡萄牙人居住地)等地招募大批契约劳工。居民中﹐印度裔人占51%﹐黑人占31%﹐混血种人占10%﹐印第安人占4%﹐欧洲人占2.5%(其中葡萄牙人1.5%)﹐华人不足1%。大部分印度裔人是1844~1917年间从印度联合省招募去的﹐一般住农村﹐种植甘蔗和水稻﹐多信印度教﹐少数信[[伊斯兰教]]。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通常居住城市﹐多从事工矿﹑交通业和文职工作﹐信基督教新教﹐受欧洲文化影响较大。印第安人包括内陆森林的瓦劳人﹑阿拉瓦克人﹑[[加勒比人]]﹑瓦皮夏纳人﹑[[阿雷库纳人]]和热带草原的马库西人﹐属蒙古人种美洲支﹐多从事畜牧和伐木﹐使用瓦劳语﹑阿拉瓦克语和加勒比语﹐信万物有灵(见原始宗教)。葡萄牙人和华人通常居住城镇﹐主要经商。 [3]  '''经济发展''' 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铝土]]、[[黄金]]和[[钻石]]等。有丰富的森林和水力资源,盛产大米、蔗糖、椰子等。圭经济较落后,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铝矾土、蔗糖和大米为其三大经济支柱。独立后,圭政府采取措施发展民族经济,保护本国资源,并逐步将大部分外资企业收归国有。20世纪80年代末,圭政府开始放弃计划经济,转而发展市场经济。1989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助下实施“经济复兴”计划,1991年经济开始回升。连续多年保持增长,由于受水灾、油价上涨和私人投资低迷、欧盟新的蔗糖进口政策的影响,圭经济发展缓慢。 [3] <ref>[httpshttp://newwww.qq71.comcn/omn2014/201808191016/20180819A027AL784310.html 它常被当成杂草,农民见了连根拔,却不知是珍贵 shtml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摩尔镇 “叶里藏珠”马隆人传统], 腾讯, 2018-08-19宣讲家网2014年10月16日</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2,2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