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拉瓦克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拉瓦克族

阿拉瓦克人

阿拉瓦克人一種說法是指阿拉瓦克語系諸語言的印第安人,還有一種說法是阿拉瓦克人南美圭亞那居民的總稱。

說法一

簡介

阿拉瓦克人(Arawak),指西班牙人抵達美洲時居住於北起佛羅里達,南至巴西北部沿海,包括加勒比海大安地列斯群島在內的一支操阿拉瓦克語系諸語言的印第安人。 [1]

社會

按照西班牙人的描述,阿拉瓦克人愛好和平,不久前剛剛被較為好戰的加勒比人趕出小安地列斯群島,屬於神權社會,各部落由酋長統領。

勞動

阿拉瓦克人是農耕文明,主要作物包括木薯和燕麥,使用石器。除了農業外,阿拉瓦克人還能編織棉花吊床,並種植煙草。 [2]

現狀

西班牙人侵入後,阿拉瓦克人受天花影響,加上加勒比人的侵擾和西班牙人的殘酷統治,人口急劇減少。今日阿拉瓦克人在加勒比海地區已經絕跡,僅在南美洲還約有2450人倖存,主要聚居在蘇里南。 [2]

說法二

地理位置

南美圭亞那居民的總稱。有92萬人(1982)﹐其中90%以上聚居在全國 4%的土地上。通用英語﹐部分人使用印地語和烏爾都語。16~19世紀初﹐圭亞那曾是西班牙﹑荷蘭﹑英﹑法等國爭奪之地﹐幾經易手。181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獨立運動高漲﹐於1953年取得英聯邦「內部自治」地位。 [3]

生活習慣

1966年獨立。自17世紀中期起﹐殖民者從西非販運黑奴到此從事甘蔗園和礦井勞動。 [3]

1834年廢除奴隸制後﹐英國殖民者從印度﹑中國和馬德拉島(葡萄牙人居住地)等地招募大批契約勞工。居民中﹐印度裔人占51%﹐黑人占31%﹐混血種人占10%﹐印第安人占4%﹐歐洲人占2.5%(其中葡萄牙人1.5%)﹐華人不足1%。大部分印度裔人是1844~1917年間從印度聯合省招募去的﹐一般住農村﹐種植甘蔗和水稻﹐多信印度教﹐少數信伊斯蘭教。黑人和黑白混血種人通常居住城市﹐多從事工礦﹑交通業和文職工作﹐信基督教新教﹐受歐洲文化影響較大。印第安人包括內陸森林的瓦勞人﹑阿拉瓦克人﹑加勒比人﹑瓦皮夏納人﹑阿雷庫納人和熱帶草原的馬庫西人﹐屬蒙古人種美洲支﹐多從事畜牧和伐木﹐使用瓦勞語﹑阿拉瓦克語和加勒比語﹐信萬物有靈(見原始宗教)。葡萄牙人和華人通常居住城鎮﹐主要經商。 [3]

經濟發展

地廣人稀,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礦藏有鋁土黃金鑽石等。有豐富的森林和水力資源,盛產大米、蔗糖、椰子等。圭經濟較落後,以初級產品生產為主,鋁礬土、蔗糖和大米為其三大經濟支柱。獨立後,圭政府採取措施發展民族經濟,保護本國資源,並逐步將大部分外資企業收歸國有。20世紀80年代末,圭政府開始放棄計劃經濟,轉而發展市場經濟。1989年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助下實施「經濟復興」計劃,1991年經濟開始回升。連續多年保持增長,由於受水災、油價上漲和私人投資低迷、歐盟新的蔗糖進口政策的影響,圭經濟發展緩慢。 [3]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