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朝

移除 6,742 位元組, 6 年前
入關一統
皇太極即位之后,针对努尔哈赤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天聪新政]]”。皇太极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这是清朝[[内阁]]的雏形。还继续完善和扩大[[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设立[[理藩院]]管辖[[喀尔喀蒙古|蒙古]]等地事务。將都城[[瀋陽]]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年号为[[崇德]],國號為大清。當時明朝在關外的勢力尚有[[袁崇煥]]守備的[[錦州]]、[[寧遠]]與[[松山]]等三城。[[皇太極]]為繞道避開此防線,首先穩定根據地。他先脅迫明朝求和未果,隨後成功降伏西邊[[漠南蒙古|蒙古]][[察哈爾部]]和東邊[[朝鮮王朝|朝鮮]]。接著,皇太極經察哈爾繞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最後[[崇禎帝]]中了[[反間計]],殺害援救北京的袁崇煥,史稱[[己巳之變]]。這種藉由[[清兵入塞|繞道入侵]]的作法後來又執行五次,與明朝內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經濟力。1642年,清軍於[[松錦之戰]]擊潰明軍並收降[[洪承疇]]等人,奪取明朝在關外的所有堡壘,防線移至[[山海關]]{{參考|1={{Cite book|author=談遷|title=《國榷‧卷第九十七》:「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pages=第5905頁}}}}。[[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參考|name=後金立國}}。
 
=== 入關一統 ===
{{see also|入關戰爭|反清復明|三藩之亂}}
{{multiple image
| align = left
| direction = vertical
| width = 240
| image1 = Dorgon, the Prince Rui (17th century).jpg
| alt1 = Colored dice with white background
| caption1 = 攝政王[[多爾袞]]像。
| image2 = Qing-Expansion3.png
| alt2 = Colored dice with checkered background
| caption2 = 清軍入關與鞏固示意圖。
}}
 
 
明朝[[崇禎]]末年,民變勢力(史稱[[流寇]])如[[李自成]]於[[陝西]][[西安]]建國[[大順 (政權)|大順]],[[張獻忠]]於[[四川]][[成都]]建國[[大西]]。[[1644年]]李自成經[[河南]]、[[山西]]順利的攻入[[北京]],[[明思宗]]在[[煤山]]上吊自殺,明亡。同年[[山海關]]守將[[吳三桂]]不願投降大順。面對李自成的順軍,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於[[一片石戰役]]擊敗順軍。李自成放棄北京,率軍退回[[陝西]]。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成功迎[[順治帝]]入關,並將首都遷到[[北京]]。同一時間,明朝[[馬士英]]擁護福王在明朝[[陪都]][[南京]]稱帝,即[[弘光帝]],[[南明]]成立。然而弘光朝因為黨爭與宦官之亂而混亂分裂{{參考|1={{Cite book|author=史景遷|title=《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2 滿清的綏服〉|pages=第37頁}}}}。
 
多爾袞先派[[阿濟格]]、吳三桂與[[多鐸]]、[[孔有德]]分[[陝北]]、河南二路攻打陝西[[李自成]],李自成最後於湖北滅亡;派豪格攻滅四川[[張獻忠]],其餘部投降[[南明]]以抗清。多爾袞接著對付位於[[江南]]、內鬥分裂的南明諸勢力。[[1645年]]多鐸率清軍攻破[[史可法]]駐守的[[揚州]],[[弘光帝]]逃至[[蕪湖]]被逮,送到北京殺害。明朝魯王[[朱以海]]與唐王[[隆武帝]]分別在浙江與福建建立勢力,然而雙方不和,不久被清軍各個擊破,擁護隆武帝的[[鄭芝龍]]也宣佈投降。之後桂王[[永曆帝]]於[[廣東]]的[[肇慶]]即位,期間[[瞿式耜]]、[[李定國]]、[[鄭成功]]及其他明將先後收復[[華南]]各省,最後因為距離互相難以照應,內部又發生叛變而節節敗退。[[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逃亡緬甸的[[永曆帝]]最後被吳三桂殺死(史稱[[咒水之難]]),南明亡。此時只剩下臺灣的[[明鄭]](鄭成功勢力)和緬甸[[果敢]]的明軍,清朝基本佔領明朝全部領地{{參考|name=清朝基本佔領明朝全部領地|1={{Cite book|author=姜公韜|title=《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五章 明清之際〉|pages=第87頁-第96頁}}}}。由於[[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為王以鎮守雲南、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NoteTag|最先封王的定南王[[孔有德]]死後沒有兒子,其爵位被廢。平西王[[吳三桂]]駐守[[昆明]],勢力涵蓋[[雲南]]、[[貴州]]、部分[[湖南]]與[[四川]]地區。平南王[[尚可喜]]鎮守[[廣州]],負責[[廣東]]與部分[[廣西]]地區,後由其子[[尚之信]]繼位。靖南王[[耿仲明]]據有[[福州]],下轄[[福建]]一省,相繼由其子[[耿繼茂]]與孫[[耿精忠]]繼位。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等三王合稱[[三藩]]{{參考|1={{Cite book|author=史景遷|title=《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3 康熙政權的鞏固〉|pages=第51頁}}}}。}}。
 
[[多爾袞]]在入關後的政策讓漢人十分不滿,例如[[剃髮易服]]政策使江南漢人極力反抗,明朝官員[[左懋第]]言「我頭可斷、髮不可斷,我早辦一死矣。」{{參考|1={{Cite book|author=溫睿臨|title=《南疆逸史》卷九《左懋第傳》:懋第曰:「我頭可斷、髮不可斷,我早辦一死矣。」}}}},最後清軍採取多次屠殺以鎮壓之,史稱[[甲申國難]],有名的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與[[廣州大屠殺]]等。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棄土地,增加更多流民。為此又制定嚴禁奴僕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區的民族矛盾。後來清廷下令停止這些政策,並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參考|name=清朝基本佔領明朝全部領地}}。
 
[[1661年]][[順治帝]]逝世,其子8歲的玄燁即位,即[[康熙帝]],由[[索尼 (人物)|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與[[鰲拜]]四大臣輔政。[[康熙帝]]於繼位之處即運用計謀消滅跋扈的權臣鰲拜以穩固皇權{{NoteTag|[[鰲拜]]在四大臣中地位最低,由於[[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蘇克薩哈]]曾是攝政王[[多爾袞]]舊屬,為其它輔政大臣所惡,因此鰲拜才得以擅權。鰲拜結黨營私,日益驕橫,不顧[[康熙帝]]的意旨,先後殺死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联]]與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等政敵,引起朝野驚恐{{參考|name=清朝基本佔領明朝全部領地}}。}}。三藩勢力如[[吳三桂]]、[[耿精忠]]與[[尚之信]]等涵蓋全國之半,他們先後請求撤藩以試探清廷。當時部分大臣擔憂三藩叛變而反對{{NoteTag|朝中對於三藩的處置分成兩派,[[索額圖]]、[[圖海]]等以為三藩不可動,戶部尚書[[米思翰]]、兵部尚書[[納蘭明珠|明珠]]則贊成撤藩{{參考|name=清朝基本佔領明朝全部領地}}。}},最後[[孝莊文皇后|孝莊太皇太后]]與康熙帝無懼三藩而同意撤除{{參考|1={{Cite book|title=《清聖祖實錄‧第42卷》:聖祖(康熙帝)曰:「三桂等蓄謀久,不早除之,將養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這使得三藩與陝西[[王輔臣]]、廣西[[孫延齡]]與台灣[[明鄭]]的[[鄭經]]聯合發動[[三藩之亂]]。在這九年期間,反清勢力遍及[[華中]]、[[華南]],吳三桂更於後期稱帝建國周。然而清軍採取積極防禦,進軍[[陝西]]、[[江西]]以切割叛軍。加上吳三桂沒有積極北伐,反清聯軍因佔領地與吳三桂過度干涉而發生糾紛,最後王輔臣、耿繼忠與尚之信先後投降,佔領福建沿岸的鄭經被擊敗。[[1683年]]清軍攻入雲南,繼承吳三桂之位的[[吳世璠]]在昆明自殺,[[三藩之亂]]平定。同年,鄭經之子[[鄭克塽]]繼位,明鄭因內亂不断导致不少將領降清。清朝派明鄭降將[[施琅]]率領水師攻打臺灣。[[施琅]]佔領[[澎湖]],逼近[[東寧]](今[[台灣]][[台南]]),鄭克塽率領大臣降清,至此[[明鄭]]亡{{參考|name=清朝基本佔領明朝全部領地}}。
=== 擴張與改制 ===
1,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