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54
次編輯
變更
彰化八堡圳
,→八堡圳傳奇
一、緣起:
清康熙年間,台灣水利建設即有隨土地的開拓由 [[ 嘉南平 原 ]] 分向南北兩地推進,彰化的八堡圳、台南縣的通埒圳、新竹縣的隆恩圳即號稱台灣三大古老埤圳,八堡圳尤其是三埤圳中的翹楚,其本支八十九里,分流總延長為二百三十里餘,灌溉面積一萬九千二百零五甲地,涵蓋一半以上的彰化縣城,沿途經歷清代的八個堡界,日據時的一市十四街庄,目前的十四個鄉鎮市,二百七十六年來,其孕育彰化的農業生產甚鉅。在 [[ 彰化二水鄉 ]] 的八堡圳的入水口處,小而不顯眼的林先生廟,兀自孤立,遠離城市的煩囂,儘管集集火車旅客熱情的笑語,近了又遠去,林先生廟和附近忠實的在傳述這樣的一個故事。
二、相關位置:
位於倡和村,是台灣最古老的埤圳之一,建圳已近三百年歷史。是彰化縣農田灌溉重要水源之一,為二百多年前前清兵馬指揮施世榜先生所鑿,灌溉彰化縣八個堡,在圳頭,可欣賞到台灣最長河流濁水溪及古老的導水門如萬馬奔騰,滾滾濁水從進出閘門衝出的奇觀。抬頭遠望八卦山東端,更能欣賞到山峰如矛, [[ 峭壁 ]] 如削的龍頭獅嶺和聳峙穩重,莊嚴壯麗,天造地設美不勝收的奇景。
三、歷史淵源:
八堡圳圳頭在 [[ 二水鄉 ]] 倡和村檨仔寮,至鼻仔頭再分一圳和二圳。一圳原稱八堡圳又稱濁水圳,另名施厝圳,建於清康熙四十八至五十八間(西元1719年)間,由當時鳳山拔貢后陞兵馬指揮施長齡(又名施世榜)先生,籌集鉅款開鑿而成。二圳又稱「十五庄圳」,建於清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兩圳於民前五年合併。施世榜起先欲引濁水支流(註:因彰化全縣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故宜引濁水溪灌溉)灌溉東螺堡的構想並不成功,是後來有位不知其名的「林先生」授之以導流秘法才得已築成。 林先生教授的導流秘法之一,其中攔阻水流導入圳渠的利器 - 「籠仔窩」,是開圳成功的關鍵。它是以 [[ 藤編 ]] 成之頭寬尾狹之 [[ 圓椎型 ]] 壩籠,狀如倒筍,故又稱「圓筍」或「倒筍」。「籠仔窩」不但於旱季有導水入圳的功用,雨季且能堵濁水溪水氾濫侵蝕河堤之功能。濱濁水溪旁的二水鄉,每屆雨季「籠仔窩」均發揮最大功能,對二水鄉民生命財產提供了無限的保障。是以先民興建林先生廟以感林先生之恩。
*滾滾溪水順著圳道,灌溉著彰化這一大片平原
</gallery>
四、八堡圳傳奇
八堡圳能夠引濁水溪的水灌溉彰化平原,有一段「林先生」的傳奇故事,今天在八堡一、二圳分水門旁的彰化農田水利會二水工作站內,還有「林先生廟」供奉這位教導先民土工法,以籐扎木或竹編製方錐型與圓錐型壩籠,俗稱「筍」,以攔導溪水入圳的未知名先賢。
二水鄉公所最近在八堡圳水門所在地的倡和村,進行社區再造工程,就特別請人製作了二座竹編的「籠仔筍」,讓參觀民眾發思古之幽情,也知道昔日先民引水灌溉的不易,及280年前的引水工法和器具,迄今仍極具實用價值和符合科學原理。彰化水利會表示,「林先生」傳授的「籠仔筍」引水工法,一直到10多年來因熟練工人漸漸凋零,及重機械引進水利工程施工,才不再使用。
籠仔筍」早期是用籐或竹編製成圓錐型或方型的壩籠,晚期則不少改用 [[ 鉛絲 ]] ,但形狀二百多年來少有改變,多像一支倒置的竹筍,俗稱「筍」。筍上廣下窄,一座1.2至3.3公尺不等,以石塊填入籠內,一座座相連,以圍堵的方式攔水導入圳內。10多年前濁水溪的防汛演習,製作「籠仔筍」築壩以保護堤防,仍是重頭戲。
五、八堡圳的恩賞:
二水鄉的 [[ 白柚 ]] ,田中鎮的 [[ 玫瑰 ]] 切花、 [[ 煙草 ]] ,社頭鄉的芭樂,大村鄉的葡萄...等等,無不都是八堡圳所帶來的恩賞,故彰化縣民們常常將八堡圳稱作是我們的『母親河』。<ref>[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team2/eight.htm 八堡圳],八堡圳傳奇</ref>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八堡圳04.jpg|400px|缩略图|右|籠仔筍引水工法[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team2/ 照片來自]
File:八堡圳08.jpg|400px|缩略图|居中|田中鎮的玫瑰花田[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team2/eight.htm 照片來自]
</gallery>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