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54
次編輯
變更
彰化八堡圳
,無編輯摘要
[[File:八堡圳05.jpg|300px|缩略图|左|八堡圳[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team2/eight.htm 照片來自]]]
[[File:八堡圳01.jpg|400px|缩略图|右|八堡圳[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team2 照片來自]]]
施厝圳及十五莊圳即為後來統稱之「八堡圳」,由於水圳灌溉範圍涵蓋當時(清雍正年間)彰化縣下,包括了:東螺東堡、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上堡、燕霧下堡、線東堡、馬芝堡、二林上堡等八堡。因此又稱為「八堡圳」。
==八堡圳的形成==
[[File:八堡圳00.jpg|300px|缩略图|左|八堡圳取水口[https://www.wra04.gov.tw/cp.aspx?n=11029#lg=1&slide=1 照片來自]]]
由清康熙年代、日治時期、一直到今國民政府 [[ 農田水利會 ]] 時期都陸續興工增改築,為彰化發展相當重要之水利系統。八堡圳之開發過程,由日治時期臺中廳廳長加福豐次於大正8年(1919年)在二水林先生廟立之碑文清楚描述如下:
「八堡圳取源於南投廳,沙連下堡濁水莊至鼻仔頭(今二水鄉倡和村八堡圳取入口制排水門一帶),入匣門,漸下,為兩大幹流,右為第一圳,及原八堡圳也。左為第二圳,即原十五莊圳也 。原八堡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兵馬指揮施世榜允投資募工,鑿山疏水罔效,有一老叟,衣冠古樸,袖圖來見,曰:公興水利甚善,吾當為公成之,並授以圖說。世榜乃從之,即按地勢低昂,疊筍築堤,於是乎全工竟竣,圳水源源而至,八堡原田皆潤其澤,時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也。世榜德之,酬以千金弗受,數次,叩稱其名始曰:但乎林先生可也。『先生』名即大噪,然遺跡杳然,終不知其所,嗣後建祠堂於圳頭,歲時祭之,爾就,乃物換星移,間有慶渠,高閨不洽官規,履加戒飭於施家,不果,改隸後,臺中縣亦督勵改修之事,明治三十年(1897年),舉辜顯榮主宰之,同四十二年(1909年)歸於彰化廳長主管。原十五莊圳,康熙六十年(1721年)係由黃仕卿首倡之,開設後,經屢次變遷,同治吳群山等四十四名業戶集資改修,輪流交替,管其事,後魏尚瑩管之,明治三十五(1902年),為公共埤圳,魏精仁次之,明治四十年(1907年)遂合於八堡圳,廳長小松吉久銳意舉圳務,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臺中廳長枝德二繼前緒改築圳頭,閘門及分水門,徒門埔鹽埤三村,三平亦改築為慶豐埤,至此蜿蜒百里注入灌溉八堡百街莊二萬餘甲,每戶稼豐穰,人煙日加,產業日興,和風扇而甘沐者,豈非前人之偉績耶?余蒞任恐其之湮沒,並改築林先生祠堂,使民所向,敘本圳沿革之梗概,勒功傳之木朽矣!」 。
原八堡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兵馬指揮施世榜允投資募工,鑿山疏水罔效,有一老叟,衣冠古樸,袖圖來見,曰:公興水利甚善,吾當為公成之,並授以圖說。世榜乃從之,即按地勢低昂,疊筍築堤,於是乎全工竟竣,圳水源源而至,八堡原田皆潤其澤,時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也。世榜德之,酬以千金弗受,數次,叩稱其名始曰:但乎林先生可也。『先生』名即大噪,然遺跡杳然,終不知其所,嗣後建祠堂於圳頭,歲時祭之,爾就,乃物換星移,間有慶渠,高閨不洽官規,履加戒飭於施家,不果,改隸後,臺中縣亦督勵改修之事,明治三十年(1897年),舉辜顯榮主宰之,同四十二年(1909年)歸於彰化廳長主管。原十五莊圳,康熙六十年(1721年)係由黃仕卿首倡之,開設後,經屢次變遷,同治吳群山等四十四名業戶集資改修,輪流交替,管其事,後魏尚瑩管之,明治三十五(1902年),為公共埤圳,魏精仁次之,明治四十年(1907年)遂合於八堡圳,廳長小松吉久銳意舉圳務,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臺中廳長枝德二繼前緒改築圳頭,閘門及分水門,徒門埔鹽埤三村,三平亦改築為慶豐埤,至此蜿蜒百里注入灌溉八堡百街莊二萬餘甲,每戶稼豐穰,人煙日加,產業日興,和風扇而甘沐者,豈非前人之偉績耶?余蒞任恐其之湮沒,並改築林先生祠堂,使民所向,敘本圳沿革之梗概,勒功傳之木朽矣!」。 本案的八堡圳取水口,亦稱為八堡圳取入口制排水門,即位於位於二水鄉倡和村濁水溪中游。 [[ 濁水溪 ]] 之河水至八堡圳取入口制排水門後,水流一分為二,一條往西北向(為施厝圳,灌溉範圍較廣幾乎涵蓋彰化)、另一往西南向流(為十五庄圳,灌溉範圍為田中及二水一帶),西南向制水門水閘有五道、原西北向制水門水閘有八道,現況此八道水閘封閉,由上游新進水閘來管制。
===外觀特徵===
==八堡圳相關史事雜談==
[[File:八堡圳02.jpg|400px|缩略图|右|[https://mapio.net/pic/p-44257350/ 照片來自]]]
彰化平原在漢人尚未墾殖以前,住著二個 [[ 平埔族 ]] 群,那就是費佛郎族(Favorlang)及洪雅族(Hoanya),他們的農業生產採用輪耕休田制。漢人入侵墾殖後仍以平埔族的輪耕休田、陸稻耕作的農業經營方法。然而,隨著大量的移墾後,生口日繁,耕作方式及技術漸作調整,水稻耕作方式乃應運而生。
清代臺灣的土地開發及街莊的產生,跟水田化運動有很大關係。漢人在彰化平原進行水利建設,早期是興築規模較小,只能提供一地灌溉的「陂」,如周鐘瑄助築的「打廉莊陂」及「燕霧莊陂」。等到開發規模擴大之後,則由資本雄厚的業戶以獨資或合股的方式投資興建規模龐大的水圳。 (註2) 從西元1710年至1735年在此25年間,彰化的耕地增加了一萬一千餘甲的土地,這些耕地的增加與水圳的開發有極密切的關連。
施世榜之父施秉,曾襄助施琅攻打臺灣鄭氏政權有功,授左都督,繼而從事墾殖,成為半線地方之墾首,並兼營糖業,累積資產。施世榜在清康熙36年(西元1697年)為鳳山縣拔貢生,後捐納任兵馬司副指揮。清康熙60年(西元1721年)朱一貴事件,世榜協助官軍平定之。 世榜繼承父業後,除加以擴大外並買下鹿港大片塭地,兼事魚蝦養殖,定居鹿港,奠定傳世基業。
施世榜見臺灣中部有高山,其水流落差大,水源充沛時,常氾濫成災,但是到了乾季卻又沒水。清康熙48年(西元1709年),他著手開鑿八堡圳,於武東堡鼻仔頭鑿通渠,可惜不得要領,無法將濁水溪水引進圳道。有一衣冠古樸的人士來訪,自稱林先生,授與圖說,指導引水祕訣及要領,除「石笱」外,並教以夜間燈影測定地勢之法,終於順利完成。
林先生教授的導流秘法,其中攔阻水流導入圳渠的利器「籠仔窩」,是開圳成功的關鍵。它是以藤編成之頭寬尾狹之圓椎型壩籠,狀如倒笱,故又稱「圓笱」或「倒笱」,倒笱上廣下窄,一座1.2至3.3公尺不等,今稱「蛇籠」,再以石塊填入籠內,連結成排,圍置於河中,以攔堵溪水導引入埤圳,而在滿水期,壩籠可以形成河道,避免泛濫成災,乾旱時期更可以匯聚水源導入河道。 (註3)
[[File:八堡圳10.jpg|400px|缩略图|右|林先生廟外貌[https://epaper.wra.gov.tw/Upload/RelPic/ArticleByDep/4574/620ee784-907c-46a6-a913-fa3f2279db14.jpg 照片來自]]]
施世榜依照此方法施工,果然成功引進濁水溪的水灌入田園。當施世榜依約拿出千兩黃金欲酬謝時,那位人士卻功成不居,拒不接受而離去,從此不知去向。由於八堡圳成功引進溪水,灌溉了整個彰化平原,造就彰化日後的富庶,後人感念其恩澤,便在現址興建林先生廟以追念其豐功偉績。「林先生廟」主祀「林先生」外,並配祀施世榜及另闢十五庄圳的黃仕卿,以感念其三位開發水利之恩德。大正8年(1919年)重建,民國64年由臺灣省政府主席謝東閔指示撥款重修。 (註4)
康熙60年(西元1721年),有黃仕卿者聯合各大墾戶開築十五庄圳(今稱八堡二圳),灌溉東螺東堡內十五庄。大武郡西堡管下的埔心、湳港、吳鳳、水漆林莊等,其中湳港及水漆林莊的最大業主就是吳郡山家族,亦即吳郡山家族對於彰化平原開發史的貢獻,就是提供興築十五庄圳資金,促使湳港西莊的水田化。(註5) 吳郡山家族也曾擔任水圳管理代表人,惟部分檔案史料都寫作吳群山,實為吳郡山之誤。十五庄圳於日治時期合併於八堡圳,由「公共埤圳聯合會」管理,稱為八堡二圳。 (註6)
八堡圳,其本支89里,分流總延長為230里餘,灌溉面積19,205甲地,涵蓋一半以上的彰化縣,沿途流經清代的東螺東堡、東螺西堡、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上堡、燕霧下堡、馬芝堡及線東堡等八個堡界(日治時的一市十四街庄,目前的十四個鄉鎮市)。 (註7) 施世榜在臺灣發展史上興建八堡圳,引濁水溪水灌溉彰化平原十分成功,另外他又以墾戶「施長齡」之名,在彰化平原從事墾殖事業。日本人佔據臺灣後的1897年八堡圳的主權讓渡辜顯榮,1905年強制改為公有,合併在臺中州公共埤圳聯合會,並舉鹿港辜顯榮為圳長,管理經營圳務。<ref>[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57/773 彰化八堡圳],八堡圳相關史事雜談-國立史蹟博物館</ref>
==台灣最早的灌溉水路==
八堡圳原分為第一圳、第二圳兩個 [[ 灌溉系統 ]] ,各引濁水溪水源,後經合併為同一系統,總長度566公里,與臺南市的 [[ 通垺圳 ]] 、新竹 [[ 隆恩圳 ]] 合稱臺灣三大古埤圳,而三個水圳中又以八堡圳的興建最早,灌溉面積最大,約18,000餘公頃。
第一圳是鳳山拔貢后陞兵馬指揮施世榜(以墾戶「施長齡」之名)籌鉅款興建,由清康熙48年(西元1709年)開始,費時10年始完成,故稱「施厝圳」,又因由濁水溪引水,所以也稱濁水圳。
第二圳原稱十五庄圳,於康熙60年(1721年)由埔心鄉仕紳黃仕卿倡議開設,明治40年合併於八堡圳,昭和7年修建共同進水口並設分水門,民國89年配合集集共同引水計畫,辦理八堡圳幹線系統改善工程,方有今日面貌。
施世榜因開鑿八堡圳被尊稱為臺灣水利建設的祖師爺,但八堡圳剛完成,用盡各種方法,卻無法將濁水溪水引入圳道。施世榜非常焦急,只好重賞千兩黃金,希望能找到解決之人。 相傳有一天,一位老翁前去指導,利用籐、鉛絲紮木或竹條做成像笱(一種捕魚的竹器)的籠子,再內填石塊,堆疊這些籠子,安置在河中成為水壩以引溪水入大圳。從此旱地變良田,農民收入大增。施世榜為感謝他的功勞,要贈以千金,但這位臺灣最早的水利工程師,拒絕受酬,也不願告知姓名,只自稱「林先生」而翩然離去。後人感念其恩德,在二水取水口附近建一廟宇以祭拜紀念,此廟稱為「林先生廟」。廟雖經過幾次翻修,但仍在原地,民國66年彰化水利會重修此廟,還立了紀念碑,除了讓後世「飲水思源」外,也讓人學習「為善不欲人知」的美德。而彰化水利會的「彰化用水管裡中心」就在廟旁。<ref>[https://www.wra04.gov.tw/cp.aspx?n=11029 八堡圳,台灣最早的灌溉水路-水利署第四河川局</ref>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八堡圳09.jpg|缩略图|一號取水口[https://epaper.wra.gov.tw/Upload/RelPic/ArticleByDep/4574/6b32caaf-23e2-4384-86d2-8f5b2e1454e3.jpg 照片來自]
File:八堡圳03.jpg|缩略图|二號取水口[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team2/eight.htm 照片來自]
</gallery>
==八堡圳傳奇==
File:八堡圳08.jpg|400px|缩略图|居中|田中鎮的玫瑰花田[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team2/eight.htm 照片來自]
</gallery>
==視頻==
二水鄉跑水節2012八堡圳傳奇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71rBnujmXc}}
== 參考資料 ==
{{Reflist}}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Category:733 台灣]]
[[Category:443 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