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4
次編輯
變更
冯蕴
,→人物轶事
《取金陵》可以说是京剧武旦足以蹲底的大戏,当年艺名“九阵风”的[[阎岚秋]]先生以此为拿手杰作。阎岚秋是武旦行当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的岳父是清代著名的武旦老艺人[[朱文英]],朱文英技艺的主要继承者是女婿[[阎岚秋]]和儿子[[朱桂芳]],阎岚秋以戏路宽、能戏多、富有表现力与创新力而闻名,创造了“[[阎派]]”,阎岚秋的侄子[[阎世善]]是阎派最具代表性的传人,[[宋德珠]]、[[班世超]]、[[李金鸿]]、[[陈金彪]]等武旦大家也都是阎岚秋的学生,艺术上都有阎派的营养。冯蕴的》《取金陵》是由中国戏曲学院[[谯翠蓉]]教授传授的,谯翠蓉教授是多年跟随阎世善先生学习、教学的阎派专家,所以这出《取金陵》是阎派一脉相承的经典作品。
《取金陵》讲的是元末朱元璋率红巾军攻金陵,镇守金陵的元驸马[[赤福寿]]骁勇善战,游侠伍福于阵前迫降赤福寿,赤福寿自刎。赤福寿妻凤吉公主闻讯率兵替夫报仇,因寡不敌众也自刎城下,以全忠节,[[朱元璋]]部得以攻占金陵。当年 [[ 阎岚秋 ]] 、 [[ 阎世善 ]] 等众多名家都擅演此剧,尤以阎派演法最为讲究。[[盖叫天]]、[[骆连翔]]、[[宋富亭]]等诸先生都扮演过赤福寿,[[萧长华]]先生演伍福也非常精彩。
[[阎岚秋]]的《取金陵》与众不同,进行了精细的加工,开创了“人与人打出手”的先河。一般的武旦戏“打出手”是常见的,是以神、妖戏题材为主,而《取金陵》是一出人与人交战的戏,凤吉公主的“出手”是为了渲染女主人公的武艺高强和战斗的激烈。
京剧中每个行当、流派都有不同境界、格调的剧目,有的剧目适合基础教学,有的则用于拓宽戏路、彰显演员的功底,有的则别具一格、以奇取胜,而《取金陵》可以说是综合体现武旦演员全面功底和表现力的一出高级剧目,需要演员技巧扎实、表演娴熟和舞台上的气度。[[谯翠蓉]]教授曾得[[阎世善]]先生亲授,对《取金陵》花费心血多,也最为钟爱,多年来一直思考着对这此戏进行整理,然而复排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是选择继承的演员。多年来有很多学生提出想学此剧,但[[谯翠蓉]]都觉得人选不够合适、时机还未成熟。直到近年来,冯蕴郑重向老师提出要恢复《取金陵》。冯蕴从大学本科时即从[[谯翠蓉]]教授学习,毕业后到上海京剧院工作,迅速崭露头角,又入第五届“青研班”深造,历年来获奖颇多,如2001年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获一等奖,2004年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武戏擂台赛以主演《[[百草泉]]》获银奖,2008年第六届CCTV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获金奖……她已成为全国中生代武旦演员的佼佼者。冯蕴的个头身材、扮相、嗓音、技巧和年龄、气度都属上乘,尤其是“手里好”最符合此剧的要求,而她所供职的上海京剧院更是全国知名、实力雄厚的大院团,所以[[谯翠蓉]]答应了冯蕴的请求,着手《取金陵》的整理。一方面需要对剧本进行重新整理,另一方面还要对技巧重新进行梳理和设计。
[[谯翠蓉]]教授当年随[[阎世善]]先生学习《取金陵》时曾经绘制了数百张调度图并整理了剧本(收录于《京剧选编》),这都为本次复排打下了基础,剧本整理方面谯翠蓉和冯蕴师生请[[赵景勃]]教授执笔,还有[[李文才]]教授和优秀青年教师[[刘宸]]等参与复排。原剧结构有些松散,全剧将近2小时,前半出笔墨较多,主角凤吉公主无用武之地,有不少场子太碎,赵景勃先生保留了老本精华,删去不必要的枝蔓,突出了凤吉公主的主人公地位,剧情也更为紧凑。剧本整理是以“取舍有度”为基本原则的,比如老本“伍福迫降”一场就尽可能地保留,因为这是剧情转折的关键。
凤吉公主最突出的表演是“破八将”,即与朱元璋阵营中的名武将对阵、“打出手”。其难点在于时间长、武器多、技巧繁,八人各有武器,凤吉公主不但要用自己的武器,还要分别夺过八人的武器“出手”,与大将有单套的对打、多人的“出手过家伙”,打下一个又续上一个,胡大海使大刀、俞通海使枪、郭英使双刀、廖永忠使双锏、汤和使双鞭、沐英使双锤、邓玉使女大刀、常遇春使鞭和枪,每员大将都是出色人才,车轮大战,足见凤吉公主骁勇了得。作为武旦演员来说,就不是只使枪、刀即可了,每样武器都应拿得起来、耍得灵动、“出手”精准,且与八将要配合默契。可以说冯蕴“破八将”的特点是“稳健中见惊奇”。“稳健”指的是整体节奏,武场锣鼓是以相对舒缓的【一封书】为主的,演员打的是招数、滋味。在京剧的武戏中“快”和“冲”是相对容易的,而“慢”和“稳”是难度大而级别高的,每个武器都其打法和特点,一招一式都要清晰、准确、流畅,不能含混而过,“快”往往可以掩盖工架的瑕疵,“慢”则突出展示出武打的舞蹈美。冯蕴表现精彩,这基于她的身体素质,她的臂膀、腿都很修长,在舞动中形成了空间中鲜明的线与面的变化,她腰、颈活动迅捷,瞬时的体态变化最具魅力,闪展腾挪尤其矫健与飒爽。“破八将”中凤吉公主的舞台风貌与《铁笼山》的姜维、《一箭仇》的史文恭、《艳阳楼》的高登等人物相类似,不以速度取胜,而以气度和韵律赢人。这一套“破八将”在舞台上需要20分钟,冯蕴几乎没有停歇,必须全神贯注、高潮迭出,她也是经过了循序渐进地练习才达到预期目标的。“稳健”并不代表技巧弱化,“破八将”的另一方面是“惊奇”-----“抛刀”、“飞鞭”、“夺枪”……花样繁出,不断给人以欣赏的期待。谯翠蓉教授又为冯蕴设计一些新的技巧和动作,比如与不同人开打有【四击头】亮相,使大刀时,原先是扔刀转身接住亮相,如今则加工为踢对方抢背,连续翻身、飞脚、倒把、顺势再翻身亮相,令人目不暇接,而且每个【四击头】亮相都不同,每次台下都好声大作!必须说明的是这次与冯蕴完成“破八将”的不是往常“扔出手”的演员,为了演好这些名将,这次选用的都是“能唱一出”的老生、武生演员,而他们当中很多人平时几乎不动武戏,即便是武生演员也不熟悉武旦的“出手”,然而“出手”恰恰是最讲究配合和熟练的,排练的难度可想而知。应该说《取金陵》的成功复排也是上海京剧院优秀团队合作的结果。
传统戏的整理须因戏而异,《取金陵》除了做了精简之外,还有增益的内容,比如凤吉公主的结局,原先是大战以后,公主【水底鱼】上场,与城上对话,简单交手,翻抢背“被擒”。主人公显得有些被动,结局也不够明了。[[赵景勃]]先生整理时增加了最后的戏份,凤吉公主在【得胜令】中被逼上城楼,两张桌“下高”,用【哭批】来表现其山穷水尽的境地,冯蕴的基本功特别扎实,“下高”干脆利落,走翻身、乌龙搅柱等技巧游刃有余。凤吉公主被众逼降,痛下决心壮烈地自刎疆场,忠于元朝,追随夫君而去,戏份也足了,人物也更为完整。“取金陵”是元朝与朱元璋反元势力最后一战,这样处理也是比较充分的。
冯蕴是一位艺术的有心人,从艺道路上一直稳扎稳打,不断尝试不同角色和表演风格。冯蕴坦言,自己定位于“传承者”,她一方面细致地加工自己所学的所有武旦、刀马旦剧目,努力让它们都在上海的舞台上呈现,另一方面她还不断广采博收,兢兢业业,除了做红花之外,还甘配绿叶,她也特别注重悉心学习南方的演法和特色,比如《[[盘丝洞]]》是当年上海京剧院编创的轰动一时的名剧,冯蕴觉得这出戏紧凑而精彩,观众很欢迎,由她领衔的“青春版”也赢得行内外的认可。在京剧的历史上,南北交流融合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话题,尤其南北武戏渊源颇深,各有千秋而互相借鉴,比如当年阎世善先生就曾经在上海演出多年,博得了“小九阵风”的称号。冯蕴更感到她有责任把自己所学的阎派以及北方风格的武旦刀马旦剧目在上海这方艺术沃土上传承好,《[[取金陵]]》就是这项工作的成果。由于种种原因,京剧武戏流失非常严重,相比于文戏来说,武戏的失传更是不可挽回的,而武旦面临的现实境遇似乎更为严峻------剧目有限、人才缺乏、后继无人。冯蕴一直如饥似渴地学习传统剧目,因为她对老戏、“老玩意儿”有崇敬感,她认为传统是一个京剧演员的根,这是创作的本源。我想这就是有远见的青年演员对京剧艺术、对所演行当最深沉的眷恋、最理智的理解。比如这次排《取金陵》,当被问到需要什么硬件条件的时候,冯蕴回答说:“不用新布景,不用做新道具,不用设计灯光,我们在保持老戏的格调的同时把技巧练好了,让人感觉到‘玩意儿’有新意就成功了。”果然,在戏迷观众那里,冯蕴和同事们赢得了预期的效果。她还计划着再把《[[夺太仓]]》、《[[湘江会]]》等恢复起来,让这些濒于失传的老戏重现光彩。传统艺术领域常常说创新,什么是创新呢?在新时代里,让观众欣赏的历久弥新的好东西,这就是创新,这是新时代京剧人的基本使命,我们欣喜地从冯蕴身上看到了这种精神。都说“教学相长”,除了在剧院的演出之外,冯蕴还到上海戏剧学院及附属戏曲学校教授剧目,她觉得在舞台上是传播,在讲台上也是一样。代课教师的工资并不高,冯蕴更看重的是她能把在中国戏曲学院所学的北方的武旦剧目和风格传播到上海,几年来教了《扈家庄》《打焦赞》《盗仙草》《战金山》《青石山》《竹林记》《红桃山》……与南派风格交相辉映,这对于上海戏曲的人才培养是大有裨益的。而教学中的梳理、重新思考,使得冯蕴对艺术有了更深的体会,她觉得自己在舞台呈现和教学示范上都还保持着最好的状态和旺盛的精力,这传承的最有利条件。
《取金陵》的成功复排对冯蕴是巨大的鼓舞。这次为了适应“京武会”的时长,戏做了精简,冯蕴和她的同事还将继续加工,把更优质的版本奉献给观众。武戏演员的舞台生活是受各种限制的,比如年龄、身体和家庭种种等等,女性武旦刀马旦演员更是如此,很多时候等到艺术上开了窍,体力又已然走下坡路了。冯蕴的舞台感悟力、表现力和年龄、体力恰好都处在最佳时段,正是出好戏的时候,她还盼望着能有一出适合她的新作。上海京剧院拥有深厚武戏传统,在近年来全国武戏人才紧缺的情况下,上海京剧剧院尤为重视武戏传承,这是冯蕴等年轻武戏人的幸运,我们相信在这一方大本营中,冯蕴能开出更多绚烂的武戏之花。
== 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