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考古地磁学

增加 6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File:5fdf8db1cb134954f27947955d4e9258d0094ad8.jpg|缩略图|居中|[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5fdf8db1cb134954f27947955d4e9258d0094ad8?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0%83%E5%8F%A4%E5%9C%B0%E7%A3%81%E5%AD%A6 来自 百度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align= light|
|}
''' 考古地磁学 ''' 是古地磁学的一个分支。是利用史前时期和有史以来各时期的文物,如陶瓷、砖石等烧结时获得的热剩余磁化强度,研究古代地磁场长期变化的同时通过对文物的热剩余磁化强度的研究,确定文物的年代。因此,它与考古发掘工作有较密切联系,故称考古地磁学。
=='''简介'''==
考古地磁学是利用历史时期的文物(如陶瓷、砖等)在烧结时获得的热剩磁,研究古代地磁场及其长期变化。中国考古地磁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进行了北京地区史期地磁场长期变化的研究,随后对初唐时期西藏拉萨古砖记录的地磁场记录进行了测定。20世纪80年代,魏青云等开展了陕西、北京、洛阳等地区考古强度和地磁场倾角值变化的研究,获得了我国过去6000年的地磁长期变曲线,发现中国与日本的曲线大体相似但存在相位延迟,而中国与英国的曲线则相差甚远。另外,发现四川地区5000年以来地磁场强度的长期变化存在跨时1000余年的“M”型振荡变化。对比发现洛阳、广东和福建的数据,也存在同样的变化。遗憾的是,过去10多年中考古地磁学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应发挥中国的资源优势,开展深入系统的考古地磁学研究。总之,随着国内现代古地磁学实验室数量的不断增加,及各种现代测试技术的广泛应用,如EDX、SEM、XRD、Ar—Ar测年等技术的引入,现代古地磁学的研究领域已远非传统古地磁学所局限的板块构造和地层划分与对比等;我国古地磁学研究呈现出空间上的不断拓宽(陆地一海洋一行星,宏观的板块运动一微观磁畴结构和磁细菌)、更加注重基础理论(剩磁获得机理和可靠性)和实验过程研究。相信随着更多实验设备研制的投入、实验室建设和充足的后备队伍,学科会得到更健康的发展,未来一定会做。出更多原创性的工作。多学科之间的进一步交融,及时地[[吸纳]]新的现代测试技术,使环境磁学、生物地磁学、地球与行星内部动力学等成为学科新的生长点。
=='''评价'''==
地球具有磁 场,而且不是一个常数。四百多年前,人们通过对地磁场的直接观测,对这个问题就已经有所了解。而对它的变化作系统的科学观测,则是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才开始的。但是,对于了解地球磁场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规律,进而对地磁场的基本性质和形态特征提出较为满意的数学、物理模型,深入研究地球磁场的成因及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等问题来说,这种系统的科学观测,迄今才不过一百多年,在时间上未免太短暂了。而古地磁的观测和研究,作为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磁场观测历史的不足,在地球科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地磁学是地磁学的一个分支。古地磁研究表明,许多岩石具有稳定的剩余磁性,且磁化方向与当时地磁 场方向一致。因此,这些岩石的剩余磁性,就是地磁场矢量的天然记录。采集这些岩石的定向标本,通过实验室的观测和模拟,就可算出岩石磁化时地磁场矢量在采点的方向和强度数值。寻找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岩石标本, 就可将地磁场观测时间幅度大大推前。<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2815037246357616&wfr=spider&for=pc 考古地磁学] 百度搜狗</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338 磁學]]
14,273
次編輯